• java 幾個性能優化


    一:儘量重用對象,避免創建過多短時對象

    對象在面向對象編程中隨處可見,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一切都是對象”。如何更好的創建和使用對象,是優化中要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筆者將對象按使用分為兩大類:獨享對象和共用對象。獨享對象指由某個線程單獨擁有並維護其生命週期的對象,一般是通過new 創建的對象,線程結束且無其他對這個對象的引用,這個對象將由垃圾收集機制自動GC。共用對象指由多個線程共用的對象,各線程保持多個指向同一個對象的引用,任何對這個對象的修改都會在其他引用上得到體現,共用對象一般通過Factory工廠的getInstace()方法創建,單例模式就是創建共用對象的標準實現。獨享對象由於無其他指向同一對象的引用,不用擔心其他引用對對象屬性的修改,在多線程環境裏,也就不需要對其可能修改屬性的方法加以同步,減少了出錯的隱患和複雜性,但由於需要為每個線程都創建對象,增加了對記憶體的需求和JVM GC的負擔。共用對象則需要進行適當的同步(避免較大的同步塊,同時防止死鎖)。


    還有幾種特殊對象:不變對象和方法對象。不變對象指對象對外不含有修改對象屬性的方法(如set方法),外部要修改屬性只能通過new新的實例來實現。不變對象最大的好處就是無需擔心屬性被修改,避免了潛在的bug,並能無需任何額外工作(如同步)就很好的工作在多線程環境下。如JDK的String對象就是典型的不變對象。方法對象簡單的說就是僅包含方法,不含有屬性的對象。由於沒有對象屬性,方法中無需進行修改屬性的操作,也就能採用static方法或單例模式,避免每次使用都要new對象,減少對象的使用。


    那麼該如何確定創建何種對象,這就要結合對象的使用方式和生命週期、對象大小、構建花銷等方面來綜合考慮。如果對象生命週期較長,會存在修改操作,不能容忍其他線程對其的修改,就應該採用獨享對象,如常見的Bean類。而如果對象生命週期較長,且能為各個線程共用,就可以考慮共用對象。共用有2種常見情況,一種是系統全局對象,如配置屬性等,各個線程應該引用同一對象,任何對這個對象的修改都會影響其他線程;另一種是由於對象創建開銷較大,各線程對此對像是暫態訪問,且無需再次讀取其屬性,如常見的Date 對象,一般這種對象的使用是暫態的,比如把它format成String,如果每次創建然後等待GC就會浪費大量記憶體和CPU時間,較好做法就是做成共用對象,各個線程先set再使用,注意對進行set並訪問的方法要同步。不變對象一般使用在對象創建開銷較小(屬性較少,類層次較少),且需要能自由共用的情形。如一個對象裏的常量對象,使用public static final AAA=new AAA(…) 創建。方法對象使用較廣,如Util類、DAO類等,這些對象提供操作其他對象(一般是bean對象)的介面,能對系統在層次和功能上進行解耦合。

    二:在迴圈處,多下功夫

    迴圈作為程式編寫的基本語法,可以說是隨處可見。一些小的細節能帶來性能上的提升,而對迴圈體的一些改寫,能帶來性能的大幅提升。


    比如最簡單的List遍歷,會有這樣的寫法:for(int i=0;i


    同樣是對List的操作,如果要在遍歷同時進行增加和刪除操作,代碼如下:for(int i=0,j=l.size();i=0;i--){l.remove(i);}。經過測試,如果採用ArrayList,兩種寫法在迴圈次數較少時沒有太大的區別,迴圈次數為1000,均為1ms以內,次數為10000,前一種為60ms左右,後一種為1ms以內,,而次數上到100000,前一種為6000ms左右,後一種為15ms,隨著迴圈次數的增多,後一種較前一種的效率優勢明顯提高。

    這是由Collection庫ArrayList的實現決定的,以下是JDK1.3的ArrayList源碼:

    public Object remove(int index) {

    RangeCheck(index);

    modCount++;

    Object oldValue = elementData[index];

    int numMoved = size - index - 1;

    if (numMoved > 0)

    System.arraycopy(elementData, index+1, elementData, index,

    numMoved);

    elementData[--size] = null; // Let gc do its work

    return oldValue;

    }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numMoved代表了需要進行arraycopy操作的數量,它是由remove的位置決定的,如果index=0,也就是刪除第一個元素,則需要arraycopy後面的所有數據,

    而如果index=size-1,則只需將最後一個元素設為null即可。所以從後面向前迴圈remove是比較好的寫法。

    如果List中的確存在較多的add或remove操作,且容量較大(如存儲幾萬個對象),則應該採用LinkedList作為實現。LinkedList內部採用雙向鏈表作為數據結構,比ArrayList佔用較多記憶體空間,且隨機訪問操作較慢(需要從頭或尾迴圈到相應位置),但插入刪除操作很快(僅需進行鏈表操作,無須大量移動或拷貝)。

    對於List操作如果迴圈規模較小,其實對性能影響非常小(ms級),遠遠不是性能瓶頸所在。但心中有著優化的意識,並力求寫出簡潔高效的程式應該是我們每個程式員的追求。而且一旦在迴圈規模較大時,如果有了這些意識,也就能有效的消除性能隱患。

    再舉一個與優化無關但確實可能成為性能殺手(可以說是bug)的迴圈的例子。下面是源代碼:

    for(; totalRead < m_totalBytes; totalRead += readBytes)

    {

    readBytes = m_request.getInputStream().read(m_binArray, totalRead, m_totalBytes - totalRead);

    }

    這個代碼意圖很清楚,就是將一個InputStream流讀到一個byte數組中去。它使用read方法迴圈讀取InputStream,該方法返回讀取的字節數。正常情況下,該迴圈運行良好,當totalRead=m_totalBytes時,結束迴圈,byte數組被正常填充。但如果仔細看一下InputStream的read方法的說明,了解一下其返回值就會發現,返回值可能為-1,即已讀到InputStream末尾再繼續讀時。如果發生讀取異常,可能出現這個問題,而這個迴圈沒有檢查readBytes值是否為-1就往totalRead上加,這樣再次進入迴圈體繼續讀取InputStream,又返回-1,繼續迴圈。如此迴圈直到int溢出才會跳出迴圈。而這個迴圈也就成了實實在在的CPU殺手,可以佔去大量的CPU時間(取決於作業系統)。其實解決很簡單,對readBytes進行判斷,如果為-1則跳出迴圈。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對迴圈一定要搞清迴圈的迴圈規模、每次迴圈體執行時間、迴圈結束條件包括異常情況等,只有這樣才能寫出高效且沒有隱患的代碼。

  • 相关阅读:
    Zookeeper----1.基础知识
    UML图
    VUE入门3---axios
    VUE入门2---vue指令
    谁先执行?props还是data或是其他? vue组件初始化的执行顺序详解
    vue双向绑定原理分析
    HTML/CSS -- 浏览器渲染机制
    vue工作原理分析
    导入导出需求整理
    .NET 异步详解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oisiv/p/408705.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