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eroCopy 零拷贝技术以及对 JAVA Channel 的一点认识


      如果我们要将一个文件通过 socket 发送出去,我们一般会这样写:

            Socket socket = new Socket();
            socket.connect(new InetSocketAddress("127.0.0.1", 33456),10 * 1000);
            DataOutputStream dout = new DataOutputStream(socket.getOutputStream());
            File file = new File("E:\TU\DSCF0320.JPG");
            FileInputStream fin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
            byte[] sendByte = new byte[1024];
            dout.writeUTF(file.getName());
            int length;
            while((length = fin.read(sendByte, 0, sendByte.length))>0){
                dout.write(sendByte,0,length);
                dout.flush();
            }

      sendByte 是用户空间中的缓冲区,是 JVM 中的一块空间。

      length = fin.read(sendByte, 0, sendByte.length))>0 这一句,os 将文件从硬盘读取到标准 IO 库开辟的内核缓冲区,这一过程是阻塞的。一旦读取数据到内核缓冲区的动作完成,设别管理器或者是更高层的DMA或通道发送中断,中断处理程序唤醒相关线程,使得 read 函数继续执行,执行将数据从内核缓冲区拷贝到用户缓冲区也就是 sendByte 的过程。

      dout.write(sendByte,0,length) 这一句,write 函数将数据从用户缓冲区也就是 sendByte 拷贝到内核缓冲区中的输出缓冲区,内核中的协议栈将在合适的时机(行缓冲、满缓冲或不缓冲)将输出缓冲区的数据发送到网卡。

      上述拷贝过程是充分的考虑了硬件管理效率、系统调用效率等因素。之所以将数据从磁盘读取到内核空间缓冲区而不是直接读取到用户空间缓冲区,是为了减少磁盘I/O操作以此来提高性能。因为OS会根据局部性原理在一次read()系统调用的时候预读取更多的文件数据到内核空间缓冲区中,这样当下一次read()系统调用的时候发现要读取的数据已经存在于内核空间缓冲区中的时候只要直接拷贝数据到用户空间缓冲区中即可,无需再进行一次低效的磁盘I/O操作,磁盘I/O操作的速度比直接访问内存慢了好几个数量级,同时频繁的访问磁盘会降低硬件的使用寿命。而像 BufferedInputStream 等 JVM 或者说应用层面的缓冲区的作用是,为我们预取更多的数据到它自己维护的一个内部字节数据缓冲区中,来减少系统调用的次数以此来提供性能。

      缓冲区的作用都是通过预读来减少调用次数,内核缓冲区存在的意义是减少硬件驱动程序的调用次数,用户缓冲区存在的意义是减少系统调用的次数。虽然这种方案已经非常合理和完善,但在一些特殊场景下依然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文件传输的场景。仔细看上面的过程中,数据从内核缓冲区到用户缓冲区,再从用户缓冲区到内核缓冲区,这两次搬移就显得比较多余,应该有优化的余地。

      另外,从硬盘到内核缓冲区/从内核缓冲区到网卡的动作是内存与外设的交互,我们底层的硬件有 DMA 或 通道 等专门的 IO 管理设备可以代替 CPU 做这些工作,将 CPU 从简单的输入输出中解放出来。CPU 只需要向它们发送指令就可以将线程挂起去做其它事情,等待它们完成工作后发送中断再做后续处理即可,也就是说 内核空间 与 外设 的交互占用的 CPU 的计算资源是很少的。但上面标红的两次交互,是内核缓冲区与用户缓冲区的交互,也就是内存与内存的交互,这就必须要 CPU 亲力亲为,一个字节一个字节的搬运了,将会占用更多的 CPU 资源。

      其次,内核缓冲区与用户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递一定会涉及到系统调用,即造成处理器在用户态与内核态之间的切换,众所周知,这是一个非常耗时的动作。

      整个交互过程如下图所示:

       zeroCopy 技术解决了 2,3 两次多余拷贝的问题,使用 zeroCpoy 技术,我们可以将数据在内核缓冲区之间传输,而不经过用户空间。当然,既然是在内核空间进行传递,必须由 OS 支持,通过系统调用来完成。在linux 2.1内核中,添加了 “数据被copy到socket buffer”的动作,我们的 javaNIO,可以通过直接调用transferTo()的方法来使用这项技术。优化后的调用过程如下:

       数据直接从内核缓冲区中 IO 文件流的输入缓冲区拷贝到了 socket 对应的输出缓冲区,虽然这一步依然需要 CPU 亲力亲为,但比起原始的 IO 传输方式效率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即使这样,内核开发人员还是想办法将这一步 CPU 拷贝优化掉了,我们又有了更高效的传输方式:

       DMA引擎将  IO 文件流输入缓冲区中的数据直接传输到了 协议栈引擎,从Linux 2.4版本开始,操作系统底层提供了带有scatter/gather的DMA来从内核空间缓冲区中将数据读取到协议引擎中。至此,整个传输过程便没有了 CPU 直接进行的数据传输动作,都是委托 DMA 或 通道 来完成的。这便是零拷贝技术。零拷贝技术下,CPU 直接进行数据传输的动作次数为0,数据在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之间的传输次数为0。

      zeroCopy 是一种技术理念,其实现有多种方式:

      ① 直接 I/O:对于这种数据传输方式来说,应用程序可以直接访问硬件存储,操作系统内核只是辅助数据传输。这种方式依旧存在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的上下文切换,但是硬件上的数据不会拷贝一份到内核空间,而是直接拷贝至了用户空间,因此直接I/O不存在内核空间缓冲区和用户空间缓冲区之间的数据拷贝。

      ②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避免数据在用户空间缓冲区和系统内核空间缓冲区之间的CPU拷贝,以及数据在系统内核空间内的CPU拷贝。上面主要讨论的就是该方式下的零拷贝机制。

      ③ copy-on-write(写时复制技术):在某些情况下,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空间缓冲区可能被多个应用程序所共享,操作系统有可能会将用户空间缓冲区地址映射到内核空间缓存区中。当应用程序需要对共享的数据进行修改的时候,才需要真正地拷贝数据到应用程序的用户空间缓冲区中,并且对自己用户空间的缓冲区的数据进行修改不会影响到其他共享数据的应用程序。所以,如果应用程序不需要对数据进行任何修改的话,就不会存在数据从系统内核空间缓冲区拷贝到用户空间缓冲区的操作。

      像我们上面提到的零拷贝方案,在 linux 下是基于 sendfile 系统函数完成的,在linux2.6.33版本之前 sendfile指支持文件到套接字之间传输数据,即in_fd相当于一个支持mmap的文件,out_fd必须是一个socket。但从linux2.6.33版本开始,out_fd可以是任意类型文件描述符。所以从linux2.6.33版本开始sendfile可以支持“文件到文件”和“文件到套接字”之间的数据传输。与传统 IO 的拷贝方式相比,sendfile 极大的提升了拷贝效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方案都是应运场景而生的,sendfile 应用的是文件的拷贝场景,但对文件的修改的支持并不友好。我们通过上面所讲的拷贝过程也可以发现,sendfile 下数据全程只存在于内核空间,用户空间并没有留存数据,因此我们无法对数据进行修改。如果想要修改数据,则要借助另一个零拷贝技术的实现方案,mmap内存映射IO。
      mmap(内存映射)是一个比sendfile昂贵但优于传统I/O的方法。mmap 技术将数据由外设拷贝到内核缓冲区后,用户进程与内核将共享这块内核空间,用户进程不需要将数据拷贝到用户空间即可在内核空间对数据进行操作。与 sendfile 不同的是,数据需要由 CPU 从内核缓冲区拷贝到 socket 的输出缓冲区。整个拷贝过程如下:
      在 JAVA 中,FileChannel的map方法会返回一个MappedByteBuffer。MappedByteBuffer是一个直接字节缓冲器,该缓冲器的内存是一个文件的内存映射区域。map方法底层是通过mmap实现的,因此将文件内存从磁盘读取到内核缓冲区后,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共享该缓冲区。MappedByteBuffer内存映射文件是一种允许Java程序直接从内存访问的一种特殊的文件。我们可以将整个文件或者整个文件的一部分映射到内存当中,那么接下来是由操作系统来进行相关的段页请求并将内存的修改写入到文件当中。我们的应用程序只需要处理内存的数据,这样可以实现非常迅速的I/O操作。map 有三种模式:只读、读写和专用。只读模式下不允许修改文件;读写模式下允许修改并将修改结果广播到文件,但修改结果并不一定会被其它map可见;专用模式下不会将修改映射到文件也不会对其它 map 可见,这样会导致将一部分数据拷贝到用户缓冲区,这也是 copy on write 的体现。
      我们在使用 JAVA 进行 IO 操作时,会发现传统的 IO 方式通过 流 来提供操作内核缓冲区的方法。read 函数是直接将内核缓冲区的数据拷贝到用户空间,而 write 则是将用户空间的数据拷贝到内核缓冲区。在使用 NIO 时,通过 channel 提供操作内核缓冲区的方法。channel 相对 流 来说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函数,比如 transferTo、transferFrom,map 等使用了 zeroCopy 技术的函数。通过 channel ,我们可以基于这些方法直接操作内核缓冲区。流是基于字节进行数据传输的(如上面所说,内核缓冲区与用户缓冲区的交互是 CPU 直接进行的,也就是一个字节一个字节的搬运),而 channel 是基于数据块进行数据传输的,与流相比,channel 更加贴近操作系统层面的 IO 操作,编写难度也更大。channel 方便了对内核缓冲区的操作,与传统的流相比,与用户缓冲区的交互变的更加复杂。
      个人觉着 channel 与 硬件层的 通道 并没有直接关系,channel 是 JAVA 在应用层提供的 IO 操作抽象,与流的侧重点不同,其兼容了更丰富的操作内核缓冲区的系统函数。而硬件层的通道是为了弥补 DMA 模式下,管理外设太多造成的 CPU 压力过大问题而产生的的 IO 管理模块(广义上说,DMA 也是通道的一种,但通道可以管理不同类型的多种设备,且有自己的指令和程序,可以更大限度的分担 CPU 的压力)。channel 管理的是内核缓冲区与内核缓冲区,内核缓冲区与用户缓冲区的交互,而硬件的通道管理的是外设与内核缓冲区的交互,因此并没有 channel 基于 通道 一类的说法。这点是自己的理解,还有待考证。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FileInputStream 的 read 方法核心为 IO_Read ,而 FileChannel 的 read 方法核心为 IOUtil.read ,这两个方法的均是基于 read0 这个native 方法, native 实现中(windows下),read0 基于ReadFile 系统调用。从这里看,JAVA 中的 channel 于 I/O 通道确实是没有关系的,JAVA 的 channel 更像 Glib 库中的 channel ,是对流的封装。
      Glib 中的 channel 由GIOChannel数据结构表示。它的字段是私有的,只能使用官方的IO通道接口进行访问。每个IO通道都与单个文件或其他“类似于文件”的对象相关联。在Linux上,IO通道可以与任何打开的文件描述符(包括套接字和管道)关联。关联后,将使用IO通道访问文件。将根据给定的IO通道以及一系列要等待的事件和作为响应而调用的回调函数来创建监视。然后,手表将与Glib的主循环集成。当事件发生时(例如,套接字具有可读取的新数据),将触发监视并自动调用回调。Glib channel 的作用是使用户可以将标准 IO 的智能用户空间缓冲/操作系统提供的多路复用/Glib的事件主循环结合结合起来使用,JAVA 中 Channel 的设计初衷很可能也是如此。不过这样比较起来, JAVA 为 Channel 集成了更多的能力,比如本文所说的若干种零拷贝技术。
  • 相关阅读:
    pycharm永久破解方法
    Django-视图&网址
    Django-初体验
    Appium+Pytest实现app并发测试
    我是如何在一周内拿到4份offer的?
    Jenkins集成allure测试报告
    Allure-pytest功能特性介绍
    requests的深入刨析及封装调用
    pytest-html报告修改与汉化
    RobotFrameWork Web自动化测试环境搭建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niuyourou/p/12737417.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