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址:https://blog.csdn.net/fangqingan_java/article/details/53014085
概述
循环神经网络(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是神经网络家族中的一员,擅长于解决序列化相关问题。包括不限于序列化标注问题、NER、POS、语音识别等。RNN内容比较多,分成三个小节进行介绍,内容包括RNN基础以及求解算法、LSTM以及变种GRU、RNN相关应用。本节主要介绍
1.RNN基础知识介绍
2.RNN模型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
3.RNN模型变种
RNN知识点
RNN提出动机
RNN的提出可以有效解决以下问题:
- 长期依赖问题:在语言模型、语音识别中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和预测,上下文的获取可以根据马尔科夫假设获取固定上下文。RNN可以通过中间状态保存上下文信息,作为输入影响下一时序的预测。
-
编码:可以将可变输入编码成固定长度的向量。和CNN相比,能够保留全局最优特征。
计算图展开
RNN常用以下公式获取历史状态
ht=f(ht−1,xt;θ)ht=f(ht−1,xt;θ)
其中h为隐藏层,用于保存上下文信息,f是激活函数。
用图模型可以表达为:
RNN潜在可能的展开方式如下:
1)通过隐藏层传递信息
1.该展开形式非常常用,主要包括三层输入-隐藏层、隐藏层-隐藏层、隐藏层到输入层。依赖信息通过隐藏层进行传递。
2.参数U、V、W为共享参数
2)输出节点连接到下一时序序列
应用比较局限,上一时序的输出作为下一时间点的输入,理论上上一时间点的输出比较固定,能够携带的信息比较少。
3)只有一个输出节点
只在最后时间点t产生输出,往往能够将变成的输入转换为固定长度的向量表示。
RNN使用形式
在使用RNN时,主要形式有4中,如下图所示。
1.一对一形式(左一:Many to Many)每一个输入都有对应的输出。
2.多对一形式(左二:Many to one)整个序列只有一个输出,例如文本分类、情感分析等。
3. 一对多形式(左三:One to Many)一个输入产出一个时序序列,常用于seq2seq的解码阶段
4.多对多形式(左四:Many to Many)不是每一个输入对应一个输出,对应到变成的输出。
RNN数学表达以及优化
RNN前向传播
对于离散时间的RNN问题可以描述为,输入序列
(x1,y1),(x2,y2),(x3,y3)......(xT,yT)(x1,y1),(x2,y2),(x3,y3)......(xT,yT)
其中时间参数t表示离散序列,不一定是真实时间点。
对于多分类问题,目标是最小化释然函数
min∑t=1TL(y^(xt),yt)=min−∑tlog p(yt|x1,x2...xt)min∑t=1TL(y^(xt),yt)=min−∑tlog p(yt|x1,x2...xt)
根据上面经典的RNN网络结构,前向传播过程如下:
如上图U、V、W分别表示输入到隐藏层、隐藏层到输出以及隐藏到隐藏层的连接参数。
1. 隐藏层节点权值:at=b+Wht−1+Uxtat=b+Wht−1+Uxt
2. 隐藏层非线性变换: ht=tanh(at)ht=tanh(at)
3. 输出层: ot=c+Vhtot=c+Vht
4. softmax层: y^t=softmax(ot)y^t=softmax(ot)
RNN优化算法-BPTT
BPTT 是求解RNN问题的一种优化算法,也是基于BP算法改进得到和BP算法比较类似。为直观上理解通过多分类问题进行简单推导。
1. 优化目标,对于多分类问题,BPTT优化目标转换最小化交叉熵:
min∑tLtLt=−∑kytklogy^tkmin∑tLtLt=−∑kyktlogy^kt
这里假设有k个类
2. 由于总的损失L为各个时序点的损失和,因此有
∂L∂Lt=1∂L∂Lt=1
3. 对于输出层中的第i节点有
(∇otL)i=∂L∂oti=∂L∂Lt∂Lt∂oti=y^ti−1i,yt(∇otL)i=∂L∂oit=∂L∂Lt∂Lt∂oit=y^it−1i,yt
最后一步是交叉熵推导结果,步骤省略,了解softmax的都清楚。1i,yt1i,yt表示如果y^t==i则为1,否则为0
4. 隐藏层节点梯度的计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t=T。
(∇hTL)i=∑j(∇oTL)j∂oTj∂hTi=∑j(∇oTL)jVij(∇hTL)i=∑j(∇oTL)j∂ojT∂hiT=∑j(∇oTL)jVij
通过向量的方式表达为
(∇hTL)=(∇oTL)∂oT∂hT=(∇oTL)V(∇hTL)=(∇oTL)∂oT∂hT=(∇oTL)V
5.第二部分, 中间节点 t<Tt<T,对于中间节点需要考虑t+1以及以后时间点传播的误差,因此计算过程如下。
(∇htL)i=∑j(∇ht+1L)j∂ht+1j∂hti+∑k(∇otL)k∂otk∂hti=隐藏层误差反馈+输出层误差反馈=∑j(∇ht+1L)j∂ht+1j∂at+1j∂at+1j∂hti+∑k(∇otL)kVki=∑j(∇ht+1L)j(1−ht+1j2)Wji+∑k(∇otL)kVki=(∇ht+1L)diag((1−ht+12))Wi+(∇otL)Vi(∇htL)i=∑j(∇ht+1L)j∂hjt+1∂hit+∑k(∇otL)k∂okt∂hit=隐藏层误差反馈+输出层误差反馈=∑j(∇ht+1L)j∂hjt+1∂ajt+1∂ajt+1∂hit+∑k(∇otL)kVki=∑j(∇ht+1L)j(1−hjt+12)Wji+∑k(∇otL)kVki=(∇ht+1L)diag((1−ht+12))Wi+(∇otL)Vi
通过向量表示如下:
(∇htL)=(∇ht+1L)∂ht+1∂ht+(∇otL)∂ot∂ht=(∇ht+1L)diag((1−ht+12))W+(∇otL)V(∇htL)=(∇ht+1L)∂ht+1∂ht+(∇otL)∂ot∂ht=(∇ht+1L)diag((1−ht+12))W+(∇otL)V
其中diag((1−ht+12))diag((1−ht+12))是由1−ht+1i1−hit+1的平方组成的对角矩阵。
6.根据中间结果的梯度可以推导出其他参数的梯度,结果如下
∇cL∇bL∇VL∇WL∇UL=∑t(∇toL)∂ot∂c=∑t(∇toL)=∑t(∇thL)∂ht∂b=∑t(∇thL)diag((1−ht2))=∑t(∇toL)∂ot∂V=∑t(∇toL)htT=∑t(∇thL)∂ht∂W=∑t(∇thL)diag((1−ht2))ht−1T=∑t(∇thL)∂ht∂U=∑t(∇thL)diag((1−ht2))xtT∇cL=∑t(∇otL)∂ot∂c=∑t(∇otL)∇bL=∑t(∇htL)∂ht∂b=∑t(∇htL)diag((1−ht2))∇VL=∑t(∇otL)∂ot∂V=∑t(∇otL)htT∇WL=∑t(∇htL)∂ht∂W=∑t(∇htL)diag((1−ht2))ht−1T∇UL=∑t(∇htL)∂ht∂U=∑t(∇htL)diag((1−ht2))xtT
7. 到此完成了对所有参数梯度的推导。
梯度弥散和爆炸问题
RNN训练比较困难,主要原因在于隐藏层参数W,无论在前向传播过程还是在反向传播过程中都会乘上多次。这样就会导致1)前向传播某个小于1的值乘上多次,对输出影响变小。2)反向传播时会导致梯度弥散问题,参数优化变得比较困难。
可以通过梯度公式也可以看出梯度弥散或者爆炸问题。
考虑到通用性,激活函数采用f(x)代替,则对隐藏层到隐藏层参数W梯度公式如下:
∇WL=∑t(∇thL)∂ht∂W=∑t(∇thL)diag(f′(ht))ht−1∇WL=∑t(∇htL)∂ht∂W=∑t(∇htL)diag(f′(ht))ht−1
后面部分可以直接得到,下面详细分析它的系数(∇thL)(∇htL)
1.考虑当t=T,即为最后一个节点时,根据上面的推导有
(∇hTL)=(∇oTL)∂oT∂hT=(∇oTL)V(∇hTL)=(∇oTL)∂oT∂hT=(∇oTL)V
2.当t=T-1时,(∇hT−1L)=(∇ThL)∂ht+1∂ht=(∇hTL)diag(f′(hT))W(∇hT−1L)=(∇hTL)∂ht+1∂ht=(∇hTL)diag(f′(hT))W
注这里只考虑隐藏层节点对W的误差传递,没有考虑输出层。
3. 当t=T-2时,(∇hT−2L)=(∇T−1hL)∂hT−1∂hT−2=(∇hTL)diag(f′(hT))Wdiag(f′(hT−1))W=(∇hTL)diag(f′(hT))diag(f′(hT−1))W2(∇hT−2L)=(∇hT−1L)∂hT−1∂hT−2=(∇hTL)diag(f′(hT))Wdiag(f′(hT−1))W=(∇hTL)diag(f′(hT))diag(f′(hT−1))W2
4. 当t=k时(∇hkL)=(∇ThL)∏j=k+1T∂hj∂hj−1=(∇hTL)∏j=kTdiag(f′(hj))W(∇hkL)=(∇hTL)∏j=k+1T∂hj∂hj−1=(∇hTL)∏j=kTdiag(f′(hj))W
5.此时diag(f′(hj))Wdiag(f′(hj))W的结果是一个对角矩阵,如果其中某个元素大于1,则该值会指数倍放大;否则会以指数倍缩小。
6.因此可以看出当序列比较长,即模型有长期依赖问题时,就会产生梯度相关问题。一般情况下BPTT对于序列长度在100以内,不会暴露问题。
7.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的训练样本被人工分为子序列,且长度都较小时,不会产生梯度问题。此时比较依赖于前期预处理
梯度问题解决方案
梯度爆炸问题方案
该问题采用截断的方式有效避免,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
梯度弥散问题解决方案
针对该问题,有大量的解决方法,效果不一致。
1.有效初始化+ReLU激活函数能够得到较好效果
2.算法上的优化,例如截断的BPTT算法。
3.模型上的改进,例如LSTM、GRU单元都可以有效解决长期依赖问题。
4.在BPTT算法中加入skip connection,此时误差可以间歇的向前传播。
5.加入一些Leaky Units,思路类似于skip connection
RNN模型改进
主要有两大类思路
双向RNN(Bi-RNN)
此时不仅可以依赖前面的上下文,还可以依赖后面的上下文。
深度RNN(Deep-RNN)
有多种方式进行深度RNN的组合,左一比较常用。
总结
通过该小结的总结,可以了解到
1)RNN模型优势以及处理问题形式。
2)标准RNN的数学公式以及BPTT推导
3)RNN模型训练中的梯度问题以及如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