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s实现元素范围内拖动


    元素拖拽,网上一堆的实现,其中很多是原生js写的,都不够简洁,甚至运行后看不到效果。

    于是乎,安静地想了下,拖动元素貌似就是一个滑动事件的监听处理,具体操作如下:

    1、一个外层DIV,或者直接用根节点代替。

    2、一个可拖动的元素,设置一个选择器,如下设置的是class="obj"。

    3、元素css设置绝对定位,相对于影响其定位的父元素做范围内可拖拽

    注:例子中相对于网页可见高宽的范围移动,所以用到了document.documentElement的高宽,如果其父元素是swiper插件的滑块,可以给元素再加个"swiper-no-swiping"类名,具体看swiper禁止切换文档,以保证拖动时的良好体验。

      $(".obj").on("touchmove", function(e) {
       e.preventDefault();
         var moveEndX = e.originalEvent.changedTouches[0].pageX;
       var moveEndY = e.originalEvent.changedTouches[0].pageY;
    
         var xMM = moveEndX - $(this).width() / 2;
         var yMM = moveEndY - $(this).height() / 2;
         if(xMM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clientWidth - $(this).width() && xMM > 0){
             $(this).css("left",xMM+"px");
         }
         
         if(yMM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clientHeight - $(this).height() && yMM > 0){
             $(this).css("top",yMM+"px");
         }
         
    
      });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这是用jquery实现的,别忘了引入jquery库,以下是关于触摸事件和手势事件的一些简介,多了解下还是很有用的。

    内容摘自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手册:

    iOS 版Safari 为了向开发人员传达一些特殊信息,新增了一些专有事件。因为iOS 设备既没有鼠标也没有键盘,所以在为移动Safari 开发交互性网页时,常规的鼠标和键盘事件根本不够用。随着Android中的WebKit 的加入,很多这样的专有事件变成了事实标准,导致W3C 开始制定Touch Events 规范(参见https://dvcs.w3.org/hg/webevents/raw-file/tip/touchevents.html)。以下介绍的事件只针对触摸设备。

    1. 触摸事件

    包含iOS 2.0 软件的iPhone 3G 发布时,也包含了一个新版本的Safari 浏览器。这款新的移动Safari提供了一些与触摸(touch)操作相关的新事件。后来,Android 上的浏览器也实现了相同的事件。触摸事件会在用户手指放在屏幕上面时、在屏幕上滑动时或从屏幕上移开时触发。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触摸事件。

    • touchstart:当手指触摸屏幕时触发;即使已经有一个手指放在了屏幕上也会触发。
    • touchmove:当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时连续地触发。在这个事件发生期间,调用preventDefault()可以阻止滚动。
    • touchend:当手指从屏幕上移开时触发。
    • touchcancel:当系统停止跟踪触摸时触发。关于此事件的确切触发时间,文档中没有明确说明。

    上面这几个事件都会冒泡,也都可以取消。虽然这些触摸事件没有在DOM 规范中定义,但它们却是以兼容DOM 的方式实现的。因此,每个触摸事件的event 对象都提供了在鼠标事件中常见的属性:
    bubbles、cancelable、view、clientX、clientY、screenX、screenY、detail、altKey、shiftKey、ctrlKey 和metaKey。
    除了常见的DOM属性外,触摸事件还包含下列三个用于跟踪触摸的属性。

    • touches:表示当前跟踪的触摸操作的Touch 对象的数组。
    • targetTouchs:特定于事件目标的Touch 对象的数组。
    • changeTouches:表示自上次触摸以来发生了什么改变的Touch 对象的数组。

    每个Touch 对象包含下列属性。

    • clientX:触摸目标在视口中的x 坐标。
    • clientY:触摸目标在视口中的y 坐标。
    • identifier:标识触摸的唯一ID。
    • pageX:触摸目标在页面中的x 坐标。
    • pageY:触摸目标在页面中的y 坐标。
    • screenX:触摸目标在屏幕中的x 坐标。
    • screenY:触摸目标在屏幕中的y 坐标。
    • target:触摸的DOM 节点目标。

    使用这些属性可以跟踪用户对屏幕的触摸操作。来看下面的例子。

    function handleTouchEvent(event) {
        //只跟踪一次触摸
        if (event.touches.length == 1) {
            var outpu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output");
            switch (event.type) {
            case "touchstart":
                output.innerHTML = "Touch started (" + event.touches[0].clientX + "," + event.touches[0].clientY + ")";
                break;
            case "touchend":
                output.innerHTML += "<br>Touch ended (" + event.changedTouches[0].clientX + "," + event.changedTouches[0].clientY + ")";
                break;
            case "touchmove":
                event.preventDefault(); //阻止滚动
                output.innerHTML += "<br>Touch moved (" + event.changedTouches[0].clientX + "," + event.changedTouches[0].clientY + ")";
                break;
            }
        }
    }
    EventUtil.addHandler(document, "touchstart", handleTouchEvent);
    EventUtil.addHandler(document, "touchend", handleTouchEvent);
    EventUtil.addHandler(document, "touchmove", handleTouchEvent);

    以上代码会跟踪屏幕上发生的一次触摸操作。为简单起见,只会在有一次活动触摸操作的情况下输出信息。当touchstart 事件发生时,会将触摸的位置信息输出到<div>元素中。当touchmove 事件发生时,会取消其默认行为,阻止滚动(触摸移动的默认行为是滚动页面),然后输出触摸操作的变化信息。而touchend 事件则会输出有关触摸操作的最终信息。注意,在touchend 事件发生时,touches集合中就没有任何Touch 对象了,因为不存在活动的触摸操作;此时,就必须转而使用changeTouchs集合。
    这些事件会在文档的所有元素上面触发,因而可以分别操作页面的不同部分。在触摸屏幕上的元素时,这些事件(包括鼠标事件)发生的顺序如下:

    • (1) touchstart
    • (2) mouseover
    • (3) mousemove(一次)
    • (4) mousedown
    • (5) mouseup
    • (6) click
    • (7) touchend

    支持触摸事件的浏览器包括iOS 版Safari、Android 版WebKit、bada 版Dolfin、OS6+中的BlackBerryWebKit、Opera Mobile 10.1+和LG 专有OS 中的Phantom 浏览器。目前只有iOS 版Safari 支持多点触摸。桌面版Firefox 6+和Chrome 也支持触摸事件。

    2. 手势事件

    iOS 2.0 中的Safari 还引入了一组手势事件。当两个手指触摸屏幕时就会产生手势,手势通常会改变显示项的大小,或者旋转显示项。有三个手势事件,分别介绍如下。

    • gesturestart:当一个手指已经按在屏幕上而另一个手指又触摸屏幕时触发。
    • gesturechange:当触摸屏幕的任何一个手指的位置发生变化时触发。
    • gestureend:当任何一个手指从屏幕上面移开时触发。

    只有两个手指都触摸到事件的接收容器时才会触发这些事件。在一个元素上设置事件处理程序,意味着两个手指必须同时位于该元素的范围之内,才能触发手势事件(这个元素就是目标)。由于这些事件冒泡,所以将事件处理程序放在文档上也可以处理所有手势事件。此时,事件的目标就是两个手指都位于其范围内的那个元素。
    触摸事件和手势事件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当一个手指放在屏幕上时,会触发touchstart 事件。如果另一个手指又放在了屏幕上,则会先触发gesturestart 事件,随后触发基于该手指的touchstart事件。如果一个或两个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将会触发gesturechange 事件。但只要有一个手指移开,就会触发gestureend 事件,紧接着又会触发基于该手指的touchend 事件。
    与触摸事件一样,每个手势事件的event 对象都包含着标准的鼠标事件属性:bubbles、cancelable、view、clientX、clientY、screenX、screenY、detail、altKey、shiftKey、ctrlKey 和metaKey。此外,还包含两个额外的属性:rotation 和scale。其中,rotation 属性表示手指变化引起的旋转角度,负值表示逆时针旋转,正值表示顺时针旋转(该值从0 开始)。而scale属性表示两个手指间距离的变化情况(例如向内收缩会缩短距离);这个值从1 开始,并随距离拉大而增长,随距离缩短而减小。
    下面是使用手势事件的一个示例。

    function handleGestureEvent(event) {
        var outpu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output");
        switch (event.type) {
        case "gesturestart":
            output.innerHTML = "Gesture started (rotation=" + event.rotation + ",scale=" + event.scale + ")";
            break;
        case "gestureend":
            output.innerHTML += "<br>Gesture ended (rotation=" + event.rotation + ",scale=" + event.scale + ")";
            break;
        case "gesturechange":
            output.innerHTML += "<br>Gesture changed (rotation=" + event.rotation + ",scale=" + event.scale + ")";
            break;
        }
    }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gesturestart", handleGestureEvent, false);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gestureend", handleGestureEvent, false);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gesturechange", handleGestureEvent, false);

    与前面演示触摸事件的例子一样,这里的代码只是将每个事件都关联到同一个函数中,然后通过该函数输出每个事件的相关信息。

    触摸事件也会返回rotation 和scale 属性,但这两个属性只会在两个手指与屏幕保持接触时才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使用基于两个手指的手势事件,要比管理触摸事件中的所有交互要容易得多。
  • 相关阅读:
    测测两人的关系.一个小程序,根据用户输入的名字得到笔画数!
    手把手教你做下拉菜单篇
    防止网页内容被复制的最佳方法!
    陈寿福被抓所思二三事!
    测测两人的关系.一个小程序,根据用户输入的名字得到笔画数!
    树状数组
    scanf和cin
    二分答案
    赛后总结
    更新ssl证书后 file_get_contents()方法失效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nanyang520/p/11433475.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