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ring随堂笔记


    Spring

    1、IoC控制反转

    IoC特点不用new 就可以初始化类;

    控制反转的英文名叫 Ioc(Inversion of Control) ,依赖注入英文名叫DI(Dependency Injection)

    类之间的关系,不用代码控制,而是由Spring容器(也就是Spring的jar包)来控制。控制权由代码翻转到容器里,这叫控制反转。

    表现形式:再初始化对象时,在代码里无须new 而是把类之间的关系写到配置文件里。

    2、DI 依赖注入

    在代码运行时,,如果我们要在一个类里面使用(也叫注入)另一个类,那么这种注入就是依赖配置文件的。

    表现形式:同样是把类的关系写道配置文件里,在运行时会根据配置文件把类注入到另一个类里。

    依赖注入常用知识点说明:在spring里,通常在配置文件文件中描述各类以及各类之间的包含关系,在使用的时候,先加载配置文件,Spring的内核会读取配置文件,随后动态的组装各类。

    Spring读取配置文件的方式归纳:

    类名:XmlBeanFactory 

    例子:

    Resource  resource = new ClassPathResource(“bean.xml”);

    BeanFactory factory = new XmlBeanFactory(resource);

    类名: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

    例子:

    ApplicationContext factory = new 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conf/application.xml”);

    类名:用文件系统类读取 FileSystemXmlApplicationContext

    例子:

    ApplicationContext factory = new FileSystemApplicationContext(“classpath:application.xml”);

    单例多例,有状态无状态Bean:

    我们知道,Spring的容器会在程序运行时,根据配置文件自动创建(或者实例化)具体的Java类(也叫Class,或叫Bean),在配置文件里,可以设置创建文件时是否用单例的方式,如果没有设置,则会自动默认的单利方式来创建。

    如果不是单例,则可以用下面语法来修改,它们是等价的。

    <bean id=”Jinzekeji” class=”cn.com.codinfun.entity” singleton=”false”>

    或者<bean id=”Jinzekeji” class=”cn.com.codinfun.entity” scope=”protrotype”>

    3、AOP面向切面编程

    3.1简介:

    AOP 是 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的缩写,译为面向切向编程。用我们最常用的 OOP 来对比理解:

    纵向关系 OOP,横向角度 AOP

    设计一个日志打印模块。按 OOP 思想,我们会设计一个打印日志 LogUtils 类,然后在需要打印的地方引用即可。

    public class ClassA {
        private void initView() {
            LogUtils.d(TAG, "onInitView");
        }
    }
    
    public class ClassB {
        private void onDataComplete(Bean bean) {
            LogUtils.d(TAG, bean.attribute);
        }
    }
    
    public class ClassC {
        private void onError() {
            LogUtils.e(TAG, "onError");
        }
    }

    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是吧?

    但是这个类是横跨并嵌入众多模块里的,在各个模块里分散得很厉害,到处都能见到。从对象组织角度来讲,我们一般采用的分类方法都是使用类似生物学分类的方法,以「继承」关系为主线,我们称之为纵向,也就是 OOP。设计时只使用 OOP思想可能会带来两个问题:

    1. 对象设计的时候一般都是纵向思维,如果这个时候考虑这些不同类对象的共性,不仅会增加设计的难度和复杂性,还会造成类的接口过多而难以维护(共性越多,意味着接口契约越多)。

    2. 需要对现有的对象 动态增加 某种行为或责任时非常困难。

    而AOP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的问题,怎么做到的?除了这种纵向分类之外,我们从横向的角度去观察这些对象,无需再去到处调用 LogUtils 了,声明哪些地方需要打印日志,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切面,AOP 会在适当的时机为你把打印语句插进切面。

    // 只需要声明哪些方法需要打印 log,打印什么内容
    public class ClassA {
        @Log(msg = "onInitView")
        private void initView() {
        }
    }
    
    public class ClassB {
        @Log(msg = "bean.attribute")
        private void onDataComplete(Bean bean) {
        }
    }
    
    public class ClassC {
        @Log(msg = "onError")
        private void onError() {
        }
    }

    OOP 与 AOP 的区别

    1. 面向目标不同:简单来说 OOP 是面向名词领域,AOP 面向动词领域。

    2. 思想结构不同:OOP 是纵向结构,AOP 是横向结构。

    3. 注重方面不同:OOP 注重业务逻辑单元的划分,AOP 偏重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某个步骤或阶段。

    OOP 与 AOP 的联系

    两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补充和完善的关系。

    如果说 OOP 是把问题划分到单个模块的话,那么 AOP 就是把涉及到众多模块的某一类问题进行统一管理。AOP的目标是把这些功能集中起来,放到一个统一的地方来控制和管理。利用 AOP 思想,这样对业务逻辑的各个部分进行了隔离,从而降低业务逻辑各部分之间的耦合,提高程序的可重用性,提高开发效率。

    3.2、应用场景

    那AOP既然这么有用,除了上面提到的打印日志场景,还有没有其他用处呢?

    当然有!

    只要系统的业务模块都需要引用通用模块,就可以使用AOP。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业务场景:

    3.2.1 参数校验和判空

    系统之间在进行接口调用时,往往是有入参传递的,入参是接口业务逻辑实现的先决条件,有时入参的缺失或错误会导致业务逻辑的异常,大量的异常捕获无疑增加了接口实现的复杂度,也让代码显得雍肿冗长,因此提前对入参进行验证是有必要的,可以提前处理入参数据的异常,并封装好异常转化成结果对象返回给调用方,也让业务逻辑解耦变得独立。

    3.2.2 Android API23+的权限控制

    避免到处都是申请权限和处理权限的代码

    3.2.3 无痕埋点

    3.2.4 安全控制

    比如全局的登录状态流程控制。

    3.2.5日志记录

    3.2.6事件防抖

    防止View被连续点击触发多次事件

    3.2.7 性能统计

    检测方法耗时其实已经有一些现成的工具,比如 trace view。痛点是这些工具使用起来都比较麻烦,效率低下,而且无法针对某一个块代码或者某个指定的sdk进行查看方法耗时。可以采用 AOP 思想对每个方法做一个切点,在执行之后打印方法耗时。

    3.2.8 事务处理

    声明方法,为特定方法加上事务,指定情况下(比如抛出异常)回滚事务

    3.2.9 异常处理

    替代防御性的 try-Catch。

    3.2.10 缓存

    缓存某方法的返回值,下次执行该方法时,直接从缓存里获取。

    3.2.11 软件破解

    使用 Hook 修改软件的验证类的判断逻辑。

    3.2.12 热修复

    AOP 可以让我们在执行一个方法的前插入另一个方法,运用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把有 bug 的方法替换成我们下发的新方法。

    通过ORM专注业务

  • 相关阅读:
    FreeRTOS 移植到WIN10
    Keil debug command SAVE 命令保存文件的解析
    VS2017 编译 Visual Leak Detector + VLD 使用示例
    LaTeX 中插入GIF图片
    VS2017 + Qt5 + OpenCV400 环境配置
    记一次C++编程引用obj文件作为静态库文件
    Qt 多语言支持
    vscode 解决符号无法识别的问题
    带FIFO的UART数据接收
    MySQL Connector/Python 接口 (三)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zdljgz/p/11184690.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