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日志 [ redis分布式锁真的安全吗?(一):基于单个redis节点的分布式锁 ] 中介绍了基于单个redis实现的分布式锁,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一起回顾如下
1、为了提高单redis的可用性,给master挂了一个从slave节点,因为主从复制是异步的,会出现不同客户端同时获取锁的情况
- 客户端1在master中获得了锁,
- 在锁同步到slave之前,master宕机,还未来得及将锁同步到slave
- slave升级为master
- 客户端2在新的master中获取了锁
这样客户端1、客户端2就同时持有了同一个资源的锁
2、客户端1获取锁,因 网络延时,客户端长时间阻塞 ,锁过期,这时客户端2获取锁,与此同时客户端1的网络恢复正常,这就导致两个客户端可同时访问共享资源。
备注: 有两种情况会引发阻塞
- 情况1:客户端跟redis通信的问题,
- 情况2:客户端跟共享资源服务器交互延时
那么接下来我看看Redlock是否能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一、分布式锁Redlock
antirez因为上述问题提出了新的分布式锁的算法Redlock,它基于N个完全独立的Redis节点(通常情况下N可以设置成5)。
运行Redlock算法的客户端依次执行下面各个步骤,来完成获取锁的操作:
- 获取当前时间(毫秒数)。
- 按顺序依次向N个Redis节点执行获取锁的操作。这个获取操作跟前面基于单Redis节点的获取锁的过程相同,包含随机字符串my_random_value,也包含过期时间(比如PX 30000,即锁的有效时间)。为了保证在某个Redis节点不可用的时候算法能够继续运行,这个获取锁的操作还有一个超时时间(time out),它要远小于锁的有效时间(几十毫秒量级)。客户端在向某个Redis节点获取锁失败以后,应该立即尝试下一个Redis节点。这里的失败,应该包含任何类型的失败,比如该Redis节点不可用,或者该Redis节点上的锁已经被其它客户端持有(注:Redlock原文中这里只提到了Redis节点不可用的情况,但也应该包含其它的失败情况)。
- 计算整个获取锁的过程总共消耗了多长时间,计算方法是用当前时间减去第1步记录的时间。如果客户端从大多数Redis节点(>= N/2+1)成功获取到了锁,并且获取锁总共消耗的时间没有超过锁的有效时间(lock validity time),那么这时客户端才认为最终获取锁成功;否则,认为最终获取锁失败。
- 如果最终获取锁成功了,那么这个锁的有效时间应该重新计算,它等于最初的锁的有效时间减去第3步计算出来的获取锁消耗的时间。
- 如果最终获取锁失败了(可能由于获取到锁的Redis节点个数少于N/2+1,或者整个获取锁的过程消耗的时间超过了锁的最初有效时间),那么客户端应该立即向所有Redis节点发起释放锁的操作(即前面介绍的Redis Lua脚本)。
当然,上面描述的只是获取锁的过程,而释放锁的过程比较简单:客户端向所有Redis节点发起释放锁的操作,不管这些节点当时在获取锁的时候成功与否。
二、Redlock存在的问题
由于N个Redis节点中的大多数能正常工作就能保证Redlock正常工作,因此理论上它的可用性更高。 我们前面讨论的单Redis节点的分布式锁在failover的时候锁失效的问题,在Redlock中不存在了(解决了遗留问题1) ,但如果有节点发生崩溃重启,还是会对锁的安全性有影响的。具体的影响程度跟Redis对数据的持久化程度有关。
根据上述提出的算法, 当N个节点中有一个节点宕机, 仍然存在锁的安全性问题。具体的影响跟redis的持久化程度有关
假设一共有5个Redis节点:A, B, C, D, E。设想发生了如下的事件序列:
- 客户端1成功锁住了A, B, C,获取锁成功(但D和E没有锁住)。
- 节点C崩溃重启了,但客户端1在C上加的锁没有持久化下来,丢失了。
- 节点C重启后,客户端2锁住了C, D, E,获取锁成功。
这样,客户端1和客户端2同时获得了锁(针对同一资源)。
在默认情况下,Redis的AOF持久化方式是每秒写一次磁盘(即执行fsync),因此最坏情况下可能丢失1秒的数据。为了尽可能不丢数据,Redis允许设置成每次修改数据都进行fsync,但这会降低性能。当然,即使执行了fsync也仍然有可能丢失数据(这取决于系统而不是Redis的实现)。所以,上面分析的由于节点重启引发的锁失效问题,总是有可能出现的。为了应对这一问题,antirez又提出了延迟重启(delayed restarts)的概念。也就是说,一个节点崩溃后,先不立即重启它,而是等待一段时间再重启,这段时间应该大于锁的有效时间(lock validity time)。这样的话,这个节点在重启前所参与的锁都会过期,它在重启后就不会对现有的锁造成影响。
关于Redlock还有一点细节值得拿出来分析一下:
在最后释放锁的时候,antirez在算法描述中特别强调,客户端应该向所有Redis节点发起释放锁的操作。也就是说,即使当时向某个节点获取锁没有成功,在释放锁的时候也不应该漏掉这个节点。
这是为什么呢?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客户端发给某个Redis节点的获取锁的请求成功到达了该Redis节点,这个节点也成功执行了SET操作,但是它返回给客户端的响应包却丢失了。这在客户端看来,获取锁的请求由于超时而失败了,但在Redis这边看来,加锁已经成功了。因此,释放锁的时候,客户端也应该对当时获取锁失败的那些Redis节点同样发起请求。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异步通信模型中是有可能发生的:客户端向服务器通信是正常的,但反方向却是有问题的。
三、其它问题
1、仍然存在开篇我们提到的第2个问题:客户端长时间阻塞,导致获得的锁释放,访问的共享资源不受保护的问题。
2、在Redlock的算法中,我们可以看到第3步,当获取锁耗时太多,留给客户端的访问共享资源的时间很短,这种情况若来不及操作,是不是要释放锁呢?且到底剩下多少时间才算短?这又是一个选择难题。
3、Redlock算法对时钟依赖性太强, 若N个节点中的某个节点发生 时间跳跃 ,也可能会引此而引发锁安全性问题。
转载:https://blog.csdn.net/hh1sdfsf56456/article/details/7947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