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关系:objectID —— parentID
关联关系:objectID —— targetID
时间字段:不考虑存储空间的问题时,通常用DateTime字段类型;
关系表主键: RelationID
XXX信息表: XXX 或者 XXXInfo 信息实体
XXX信息快照表: XXXSnap 信息行记录的复制,可用于回溯和恢复
XXX信息日志表: XXXLog 信息变更记录,仅用于记录变更记录,通常包括:变更类型,变更内容(系统备注),操作人员备注;在时间轴上更为精细;在数据轴上,比较粗粒度。
XXX信息记录表: XXXRecord 信息变更历史,强调有意义的经历,比如工作经历、薪水发放记录等
XXX信息细节表: XXXDetail 信息的相关明细记录
关于逻辑删和实际删除的操作:
如果表之间关联较少(最好只有一个表),可以考虑物理删除;
如果涉及多个表的操作,最好做逻辑删除;可以在日后的维护时,对大量的垃圾数据进行批量清理。
逻辑删除可以放入一个标记字段(或者某个状态字段,或者单独的一个逻辑删除标识字段),在正常业务逻辑对数据操作时,要增加对删除逻辑数据的过滤。
关于可审计的操作:
(1)所有的写操作保留操作日志;操作日志通常仅用于查询变化,不用于业务判断。可以有不同的粒度:系统级日志、功能级日志、数据级日志。
(2)关键操作,还要对原记录生成快照;通过快照,可以形成链表式的回溯检索;
(3)当前资源始终为最新内容;同时记录最新快照。
(4)快照记录:记录某一个记录变化前的镜像数据,可以通过前后的快照、或者跟当前记录比较,得出变化的内容;优点的是记录全面,缺点是冗余数据较多,尤其当只有个别数据发生变化时。另外的一种变通办法是,把易变的字段放入快照中,减小快照的冗余字段。
快照记录还有另外的一个问题是对审计的支持不够,尤其是在反映将来、现在、过去(快照)的过程变化时,会有些问题。当需要支持某一个变化的审批过程时,应该还需要另外的表来支持。
(5)变动记录:在一条变动记录中,同时记录下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变化了的数据内容,比快照直观一些,但如果可变化的字段较多时,而实际变化又很少的时候,会显得比较啰嗦。可以有两种方式:
(a)将表中所有易变字段都计入一个表中,每一个字段都包括变化前后的记录(变为两个字段);优点是可以适应多种业务数据的变化支持,缺点是冗余字段多;
(b)如果业务变动较少,可以根据业务变化的不同,增加不同的业务变化的前后数据的支持;优点是冗余数据少,缺点是如果业务变动类型多时,会需要增加不同的表来支持,另外对业务变化也支持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