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微信的24小时里


    也是前不久在《简书周刊》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讲述自己在删除了所有手机上的社交App后的种种感受。或许我们都早已承认社交网络已经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在看到那篇文章之前,我还真没有意识到离开以微信为首的社交Apps之后会是一番怎样真切的感受。

    当时钟快要滑向凌晨的时候,脑袋一热,于朋友圈(juàn)留下一条“绝笔状态”,便删除了手机和iPad上的冠以“社交”两字的文件夹。自我感觉良好。对于我这样的重度社交App依赖患者,这也是一件颇值得考究的行为。大概这就是极端下的自我厌恶吧。

    在多看怒刷完两百页电子书,很理智的抑制住自己想要分享到朋友圈(juàn)的习惯性冲动,美美地进入了梦乡。

    生活是平凡的,也是不凡的。我们以天、以周、以月、以年为周期重复着我们的生活,却总可以在这样的重复中感知点点滴滴的变化,并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 下一秒的期待。或许你早已经熟悉,讲台上老师混杂着方言与普通话的语调,却总可以在桌洞里冒出来的小纸条上发现惊喜。这些惊喜都促使你产生了对朋友圈 (juàn)的冲动。朋友圈(juàn)成了我们每天精彩生活的缩影。一条段子,一张自拍,一个玩笑,甚至是一句抱怨,寄托着我们的情感,都流淌到了朋友 圈(juàn)里。更让人着迷的是,那些远在天边的、近在你旁边的、几乎不联系的、天天联系的、熟悉的陌生的、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可以在你的状态下轻轻地 点上一个赞,或者感触相似者还会稍加评论一番,似乎是对自己发布的这条状态的奖励。久而久之,潜意识开始依赖这种奖励式的互动方式。

    朋友圈(juàn),圈养着我们的朋友们。

    于是,上课、开会无聊时,会刷一刷朋友圈(juàn);食堂排队时等饭时,会刷一刷朋友圈(juàn);自习看不下书时,会刷一刷朋友圈(juàn)。甚至,重度患者如我,解锁开屏幕的同时,手指也就不自觉的落在了“社交”为名的文件夹上,忘了最初为什么要拿出手机了。

    所以,没有微信的这24小时里,我的感受是复杂的。

    这是一个从平静变得焦虑的过程。刚开始,会有那么一丝丝的成就感:看,没有刷微信我多看了多少页书,多做了多少道题,多背了几个单词。内心是多么的 安宁和满足。再然后,开始抱怨和不满。之前任何刷微信、刷人人、刷微博、刷知乎的个人“基本需求”都可以简单快捷的通过Apps得以满足,现在,这长期培 养出来的个人需求被硬生生地截断了。我开始更多的依赖浏览器,用浏览器刷知乎,刷微博,然后对网页版渣成翔的用户体验充满怨念。紧接着,我开始有些许期待 朋友圈(juàn)的朋友们又给我评论些什么,又产生了哪些新鲜事,我又错过了哪些让我开怀大笑的段子。我也才意识到,社交网络,尤其是微博和各种微信公 共账号,已经成了我每天浏览新闻、了解这个世界的主要途径。

    又一次快要凌晨的时候,我已经难以说服自己承受这种刻意压制自己需求带来的些许焦虑感。但是,我昨天才在朋友圈(juàn)发的“告别状态”啊…… 在反复纠结当中,我最终还是选择了顺遂自己的心意。我还真怕这激烈的克制对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看着朋友圈(juàn)上的红色标记,在点开的一瞬间,我 似乎感到了一种解脱和释然。

    毫无疑问,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同时我们也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更开放、联系更紧密的社交生活。但是,这种看似频繁的社交联系真的带来了真实感情上的亲近吗?

    可笑的是,就在我正在码字之时,我也边回复着微信、QQ好友发来的各种消息,并且我还很可能会把这些文字分享到我将持续刷下去的朋友圈(juàn)里。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这24小时的实验,我想我会更加注意适度的去控制打开这些社交Apps的频率,我将更能深刻体会社交网络给自己的日常生活 带来的真切的影响,我将开始有意重新培养自己长篇阅读以及长时间专注的能力。更依赖社交网络的同时,也会更加珍惜和谨慎的去把握好那个“度”了。

    下次再刷屏的时候,不妨想想,是你在刷屏,还是屏在刷你?


    [ by Maples7 ]
    [ Copyright @Maples7,转载请注明出处。 ]
  • 相关阅读:
    登陆界面
    信号和槽
    线程同步
    java script简介
    css粘性定位sticky的使用
    vue中使用qrcodejs2生成二维码
    webpack基本使用
    总结一些h5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srcset属性配合w宽度描述符配合sizes属性
    vw实现页面布局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aples7/p/4040046.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