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都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一字一字打上去的,并非抄袭搬弄。
1.这次课程改革在老师,助教以及我们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虽然也有一些瑕疵,但作为课程改革的第一枪,还是比较圆满地落幕了。我想说的是,这次改革我收获了很多,比以往的灌输式纯理论知识教学要好的很多。希望老师们坚持改革下去,让更多的莘莘学子都能收到改革带来的惠利。我的建议就是把软件工程不要放在大三下学期(因为这是实习季,考研季,我们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研究软件),最好的是放在大三上学期,用一年的时间去认认真真,切实深入地做一个项目,这样的话就完美了。只有在时间充分的前提下,才会有高质量的程序。再一个我认为作业的难度也应该按照梯度布置,逐渐加大难度,而不是一蹴而就,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2.课程改革,我们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但是还是缺少一些类似于上机环节,让老师和同学可以直接互动,这一点我们的老师没有考虑到。但是整体还是不错的,前几次的作业都是老师布置的题目,我并没有觉得这是限制我们的思维,因为毕竟我们是第一次做这种作业,需要老师们的引导;而最后一次作业,则是由我们自己选择题目,在已经明白熟悉这种作业模式的前提下,发散思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我觉得老师的安排很合情合理。
3.首先一点,不管是个人作业,结对作业,还是团队作业,我认为都应该有一个与老师面对面沟通交流的环节,主要根据这个环节来评分。因为目前的作业都是网上提交,但部分都是文本,这就带来了弊端,学生究竟是不是自己写的呢,究竟会不会呢,我们无从得知,然后根据这个来评分,显然也是不恰当的。而加了面对面的环节后,通过交流,你就可以立即发现端倪,那些滥竽充数的一下子就暴露无遗;真正有心去做的,即使做的不是很好,但老师也能感觉到你尽力了。这样的话,评分才会有意义,才会更加切实实际。
4.在结对编程过程中,我首先感觉到的是智慧的力量,一个人始终是一个人,但是两个人共同努力做同一件事,当思想的火花产生碰撞,就不仅仅是两个人那么简单了,各种问题都能解决。具体编程我们明确了分工,根据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一部分去做,那大家都不熟悉的部分我们一起仔细讨论来慢慢做。至于工作量,我觉得不是根据编码的多少来衡量,而是根据对整个作业的贡献来衡量,即使你只是想到一个“点子”,并没有写出代码,但是这对于整个作业是一个突破性的地方,也是很好的。
5.首先我们的团队项目成功了,如果重来一次的话,我觉得这在哪一个团队并不重要,只要这个团队有责任心,即使大家都不是大神,那就不是重点。只要我们都尽心尽力,都会有过程中的收获,就算没有结果,我们都是进步了。还未踏入社会的我们真的不想以成败论英雄,就像真正做学问的那些老人,他们一辈子都也许没有什么成果,但是他们却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去做这件事,他们有所收获,他们人生不空虚,如果没有前人一点一点的积累,怎么会有后人的重大成果。所以,只要是有责任心的团队,无所谓哪个团队。
6.因为我们的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只要在指定时间之前完成就行。加上部分是考研的,部分出去找工作,大家时间都不统一,具体的我也就不清楚了。但是每隔一定的时间,大家都会在一起汇总一下最近的工作进展。有什么问题以及改进可以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
7.上面第一个问题已经提到了,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