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间相互制衡,形成了如今的软件业界的格局,他们精打细算,为的不只是软件实现,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在整个软件工程体系中的全面胜出。
微软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因为这个位置,它成了众矢之的。随着而来的,是风险和压力,当然,还有机会。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项目经理不能掉进蚂蚁窝里,他在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成本。项目经理要考虑的是如何实现,而不是怎么去实现。如果购买一个产品比开发一个产品的成本更低的话,那就去买一个,就这么简单。
) 不计成本的项目计划不会得到经营者的支持;
) 毫无目的地消耗成本是项目中的慢性毒药;
) 最致命的风险是成本的枯竭。
接下来的两小节没看懂,摘一段话来总结:抛开实现的技术细节不论,在工程中,“以什么驱动开发”其实是一个过程问题。而你应该明白,过程的选择(或制定 )取决于你的工程需要,以及它在相关应用领域的适用性、过程工具的充备性和这个过程理论的完善程度,而不是大公司们的鼓吹。
思考问题的方法可以是由点及面的,也可以是统揽全局的。换成业界最常用的词汇,就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区别。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把每次的“管见”拼合起来,“斑”才会变成“豹”。这句话要表达的其实就是回归到软件工程的本体上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仅关注于每一个局部的要素。
不是没有用,而是没用好,或是没用对地方。RUP 能不能被用起来,将取决于在于你挑挑捡捡的行为,以及你在拿到钓杆后的辨识能力与组织能力。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它们的使用目标是沟通,而不是别的什么用途。在工程中,使用一门语言的前提是:能够被大多是人理解。
经营者与开发者,一个最左端,一个最右端,两者之间没有共同的关注点。角色的关注层面完全不同,所以,不要对牛弹琴。
目标可能在平衡中确立,但质量却要在过程中控制。即使在时间、资源和功能三者中取得了平衡,即使客户、项目组和公司同样满意于这个平衡“目标”,它仍然有可能是“不能实施”的。实现目标与保障质量之间的矛盾,并不是想当然就能解决的。
枝节是事实发展的次要的分枝,它不涉及行为本身,也不是对行为本身的考量。细节只有做到何种程度的问题,而不并是关不关注 (或做不做 )的问题。跳出枝节,而不是跳出细节。
管理人员在对成员工作成果进行审核评估的时候,可以讨论“细节决定成败”这样的问题,但做事件的决策的时候,就必须要学会忽略枝节问题。如果分不清的话,那就不要分。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不是一个优秀学生的态度。“未蕴而变,自欺也。知律而变,智者之道也”,我们要追求的是明律而变。
软件工程是活的,所以死读一本《软件工程》的人不会做真正的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