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学习 第三篇:数据框


    数据框(data.frame)是最常用的数据结构,用于存储二维表(即关系表)的数据,每一列存储的数据类型必须相同,不同数据列的数据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是每列的行数(长度)必须相同。数据框的每列都有唯一的名字,在已创建的数据框上,用户可以添加计算列,这样,R引擎根据同一行的数据列,计算出表达式的值,并把该值作为计算列的值。数据框是数据分析中最重要的数据对象,必须熟练掌握数据框的操作。

    一,创建数据框

    创建数据框,常用的方式是:读取文件、读取关系表和使用函数创建,用户应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创建数据框。

    1,读取文件

    第一种方法是通过读取文件创建,常用的是用于读取文件的函数是read.table(),语法是如下所示:

    read.table(file, header = FALSE, sep = "", quote = ""'",
               dec = ".", numerals = c("allow.loss", "warn.loss", "no.loss"),
               row.names, col.names, as.is = !stringsAsFactors,
               na.strings = "NA", colClasses = NA, nrows = -1,
               skip = 0, check.names = TRUE, fill = !blank.lines.skip,
               strip.white = FALSE, blank.lines.skip = TRUE,
               comment.char = "#",
               allowEscapes = FALSE, flush = FALSE,
               stringsAsFactors = default.stringsAsFactors(),
               fileEncoding = "", encoding = "unknown", text, skipNul = FALSE)

    参数释义:

    • file:读取数据的文件名和路径,文件名可以是文件的绝对路径名,或是相对路径名,如果文件名是相对路径名,那么文件名是基于当前的工作目录,当前的工作目录可以通过函数 getwd() 获取;
    • header:逻辑值,文件的第一行是否包含列名;
    • sep:用于指定字段(列)的分隔符,默认值是空字符,行的分隔符是回车和换行;
    • quote:字符的引用符,只有当文本使用引用符,才被视为字符,设置为空字符,禁用引用符;
    • dec:小数点符号;
    • check.names:逻辑值,是否检查列名是否符合变量的命名规范;
    • colClasses:用于指定列的数据类型;
    • fill:逻辑值,当设置为TRUE时,如果行的列数不够,那么填充空白的字段;
    • strip.white:逻辑值,只有当sep参数指定时,用于移除字符字段两端的空格;
    • blank.lines.skip :逻辑值,当为TRUE时,跳过空白的数据行;
    • encoding :字符串,用于指定字符的编码规则,常用的编码规则是UTF-8;
    • nrows :整数值,能够读取的最大数据行数量;
    • skip:整数值,从文件的开头,跳过一定数量的数据行,从下一行开始读取数据;

    函数read.csv()是read.table()的包装函数,专门用于读取csv文件,例如:

    df <- read.csv('D:/data.csv', check.names = FALSE, encoding = "UTF-8", blank.lines.skip = FALSE);

    2,读取关系表数据

    第二种方法是从关系型数据库执行SQL查询,根据查询结果创建数据框;当连接SQL Server数据库时,使用ODBC驱动程序连接数据库,R脚本引用RODBC包,调用odbcConnect连接,使用sqlQuery执行查询,获取查询结果填充数据框:

    library(RODBC)
    cn <- odbcConnect("data source")
    df <- sqlQuery(cn,"TSQL Query")
    odbcClose(cn)

    3,使用函数创建

    第三种方法是通过函数 data.frame()创建数据框,用户需要输入指定的数据填充数据框变量,函数data.frame()的参数row.names用于指定行的标识符,有三种指定行标识符的方式:

    • 设置行的名称,为每一行命名,这样,可以通过行名称来索引观测;
    • 把该参数设置为NULL,取消行的命名,R引擎会自动生成递增的整数序列作为行标识符,也就是所谓的行号;
    • 也可以把行标识符设置为数据框的列名,这样,R引擎把该列的值作为行标识符,这相当于关系表的主键列。

    例如,以下脚本通过指定行名称的方式来指定行标识符:

    df <- data.frame(
           c1=letters[1:3],
           c2=c(1:3),
           c3=runif(3)>0.5,
           c4=c('r','g','b'),
           row.names=c('r1','r2','r3')
       )

    打印数据框,数据框有两个维度,行和列:

    > df
       c1 c2    c3 c4
    r1  a  1  TRUE  r
    r2  b  2 FALSE  g
    r3  c  3 FALSE  b

    二,查看数据框的元数据

    数据框本身存储列的名称、行名称、列数量、和行的数量等元数据。

    1,查看列和行的名称

    通过函数colnames()或names()返回数据框的列名称,通过函数rownames()返回数据框的行名称,

    > colnames(df)
    > names(df)
    [1] "c1" "c2" "c3" "c4"
    > rownames(df)
    [1] "r1" "r2" "r3"

    2,查看行和列的数量

    通过函数nrow()或函数ncol(),返回数据框的行数或列),函数length()返回的结果和ncol()函数返回的结果相同。

    > nrow(df)
    [1] 3
    > ncol(df)
    [1] 4

    三,索引数据框

    索引数据框,使用中括号[]和下标来访问数据框,和索引向量一项,索引数据框的下标也有四种表示方式:正整数、负整数、逻辑值和名称(行或列的名称)。由于数据框是二维数据结构,有行和列,因此,下标的格式是[row,col], row是行下标,用于选择行;col是列下标,用于选择列。对于row和col,在索引数据框时,必须同时指定这两个下标:

    • 第一个下标用于选择行,如果row是空白的,[ ,col]  表示选择所有的行;
    • 第二个下标用于选择列,[row, ] 表示选择所有列。

    索引数据框,也可以设置逻辑向量为下标,而逻辑向量可以由向量的表达式来获得,这使得数据框的索引较为复杂。不过,只要理解下标的四种表示方式,不过怎么组合,都不难掌握。

    1,选择多列

    例如,获得数据框的一个子集,索引数据框中的第一行和第二行,第二列和第三列的数据子集:

    > df[1:2,2:3]
       c2    c3
    r1  1  TRUE
    r2  2 FALSE

    2,使用名称来索引数据框

    如果只选择数据框的一列,可以使用:美元符号(&) + 列名称 来选择单列,在使用 下标和 [ ] 来选择行。

    例如,通过美元符号$和列名来索引数据框的列c1,通过下标和[]来选取第二行和第三行:

    > df$c1[2:3]
    [1] b c
    Levels: a b c

    从返回的结果中可以看到,R引擎把字符类型的列自动转换为因子类型来存储,可以使用as.character()函数把因子类型转换为字符类型的向量:

    > as.character(df$c1[2:3])
    [1] "b" "c"

    如果要引用单列的所有行,可以不对行进行过滤,使用 "&+ 列名", 返回该列的所有数据行,例如:

    df$c1

    使用这种方式索引数据框,得到的是向量,其行为和普通的向量相同,支持向量运算。

    3,下标为逻辑向量

    逻辑向量,通常是由向量的条件表达式计算得到的,例如:

    > df$c2>1
    [1] FALSE  TRUE  TRUE

    查看逻辑向量的元素值,为TRUE的位置刚好是数据框c2列中大于1的行,因此,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按照特定的条件获取数据框的子集,例如,获取数据框中c2列大于1的数据行:

    > df[df$c2>1, ]
       c1 c2    c3 c4
    r2  b  2 FALSE  g
    r3  c  3  TRUE  b

    当然,也可以使用逻辑运算符,组合多个条件,获得满足条件的所有数据行,例如:

    df[df$c2>1 & df$c3, ]

    4,小标为列名

    当使用两个中括号时,第一个中括号内指的是列名,包括所有数据行:

    df['c1']

    第二个中括号是行选择器:

    > df['c1'][df['c2']>1]
    [1] "b" "c"

    举个例子,第一个中括号索引c2列的所有的行,第二个中括号对行进行筛选,只选择c2的值<=2的行:

    df[,'c2'][df[,'c2']<=2]

    四,获取数据框的子集

    从数据框中按照特定的条件获取子集,这实际上是根据特定列的值,来限制返回的观测的数量。

    1,通过设置行索引获取子集

    这是利用数据框的下标为逻辑向量来过滤数据行,由于索引数据框,需要多次书写数据框的名称,df[df$c2<= df | c3, ] ,十分麻烦,为了简化流程,可以使用函数with()或within(),这样,可以省略数据框名称和$符号,例如:

    > with(df,df[c2<=2|c3,])
       c1 c2    c3 c4
    r1  a  1 FALSE  r
    r2  b  2  TRUE  g

    2,通过subset()函数获取子集

    函数subset()用于获取数据框的子集,第一个参数(x)是数据框;第二个参数(subset)是逻辑表达式,用于过滤数据行;第三个参数(select)是投影的数据列,用于选择的特定的列。

    subset(x, subset, select, drop = FALSE)

    例如,从df中获取c2不大于2,返回第二列和第三列的结果:

    > subset(df,c2<=2,c(2:3))
       c2    c3
    r1  1  TRUE
    r2  2 FALSE

    五,数据框的基本操作

    操纵数据框,例如,选择子集(subset),合并数据框,排序数据框,添加或修改数据列,把数据值排名等,最终把数据转换成相应的形式,用于数据分析,本节只简单分享操纵数据框的方法。

    1,添加列和行

    使用rbind()函数向数据框中添加一行或多行数据,也就是说,按行纵向扩展;使用cbind()函数向数据框中添加一列或多列数据,也就是说,按列横向扩展。

    2,合并数据框

    使用merge9)函数合并数据框,merge()函数的作用类似于SQL语言中的连接(Join)操作,用于把两个数据框,按照特定的数据列做连接操作,函数的定义如下:

    merge(x, y, 
          by = intersect(names(x), names(y)), by.x = by, by.y = by, 
          all = FALSE, all.x = all, all.y = all,
          sort = TRUE, 
          suffixes = c(".x",".y"),...)

    参数注释:

    • x,y 参数:指定合并的两个数据框;
    • by参数:字符串,指定合并列,当两个数据框有相同的数据列名字时,merge函数将按照同名的数据列名称合并;
    • by.x,by.y 参数:字符串,分别指定数据框的合并列,用于指定merge函数将按照数据框x和y的哪些数据列进行合并;
    • all:逻辑值,完全显示两个数据框的所有数据行,当合并列的值不存在于数据框x或y中,该数据框的列值显示为NA;
    • all.x,all.y:逻辑值,指定完全显示的数据框,例如,当折merge函数的all.x=TRUE,all.y=FALSE是,合并的结果把数据框x的数据列全部显示,如果合并列的值不存在于数据框y,那么y的其他数据列显示为NA。
    • sort:逻辑值,指定是否对结果排序;
    • suffixes:为非合并列添加后缀;

     例如,创建两个数据框,按照df1的数据列x,和数据框df2的数据列m,对这两个数据框执行合并操作:

    > df1=data.frame(x=c('a','c','e'),y=1:3)
    > df2=data.frame(m=c('a','c','f'),n=4:6)
    > merge(df1,df2,by.x='x',by.y='m')
      x y n
    1 a 1 4
    2 c 2 5
    > 
    > merge(df1,df2,by.x='x',by.y='m',all=TRUE)
      x  y  n
    1 a  1  4
    2 c  2  5
    3 e  3 NA
    4 f NA  6

    2,添加和替换列

    方法1:直接对数据框的数据列进行赋值,来实现对数据框的数据列的添加或替换:

    df1[,'z'] <- c('z1','z2','z3')
    df1$z <- c('z1','z2','z3')

    方法2:使用with参数,with函数(with(data, expr))接受一个数据框对象和要计算的表达式作为输入参数,with函数返回值是表达式的值,with函数只能添加或修改一个数据列:

    df1 <- with(df1,{z=c('z1','z2','z3')})

    方法3:使用within函数,within函数(within(data, expr))接受一个数据框对象和要计算的表达式作为输入参数,within函数返回的是更新后的数据框对象,within函数可以在大括号中添加多个表达式,能够一次操作多个数据列:

    df1 <- within(df1,{z=c('z1','z2','z3')} )

    方法4:使用plyr包中的mutate函数,该函数用于向数据框中添加数据列或转换已经存在的数据列,接受一个数据框对象,和多个”name=value“对,返回修改后的数据框对象:

    df1 <- df1 %>% mutate(z=c('z1','z2','z3'))

    3,排序

    order()函数能够对数据框进行排序,order(x)函数:返回第i个元素是x中元素在排序之后的序号,对数据框进行排序时,可以分两步进行下去,第一步获取行的序号,第二部按照行号查询数据框:

    > y_order <- order(df1[,'y'])
    > df1[y_order,]

    还有一个方法,使用dplyr包中的arrange函数,只用一行就能实现对数据框的排序:

    arrange(df1,y)

    4,排名

    rank()函数可以为数据框中的列进行排名,不过rank()函数只能作用于向量,只能返回向量元素的排名:

    rank(x, na.last = TRUE, ties.method = c("average", "first", "last", "random", "max", "min"))

    操作数据框,在数据分析中占用很大的比重,后续,我们再深入探讨。

  • 相关阅读:
    NOIp199Cantor表
    NOIP2001数的计算
    NOIP2010排队接水
    普及组2006第三题jam的计数法
    2013提高组积木大赛
    洛谷1223排队接水
    9.3noip模拟赛第一题卡片
    2002普及组第四题过河卒
    细胞分裂(NOIP2009 普及组第三题)
    道路游戏(NOIP2009 普及组第四题)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jhdo/p/5523602.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