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del-Agnostic Meta-Learning (MAML)模型介绍及算法详解(转载)


    转载于:Model-Agnostic Meta-Learning (MAML)模型介绍及算法详解

    MAML在学术界已经是非常重要的模型了,论文Model-Agnostic Meta-Learning for Fast Adaptation of Deep Networks自2017年发表至今已经收获了400+的引用。由于当前网上关于MAML的中文介绍少之又少,可能很多小伙伴对其还不是特别理解。所以今天我整理了这段时间来的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自己对MAML的认识与理解。MAML可以用于Supervised Regression and Classification以及Reinforcement Learning。由于我对强化学习不是特别了解,因此这篇文章,均是基于MAML在Supervised Regression and Classification中的运用。

    一、一些相关概念的介绍

    在原论文中,作者直接引用了许多元学习相关的概念,例如 meta-learning, model-agnostic, N-way K-shot, tasks等等,其中有些概念在MAML中还有特殊的含义。在此,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对这些概念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1) meta-learning

    meta-learning即元学习,也可以称为“learning to learn”。常见的深度学习模型,目的是学习一个用于预测的数学模型。而元学习面向的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学习的过程。其学习的不是一个直接用于预测的数学模型,而是学习“如何更快更好地学习一个数学模型”。

    举一个现实生活的例子。我们教小朋友读英语时,可以直接让他们模仿apple、banana的发音。但是他们很快又会遇到新的单词,例如strawberry,这是小朋友就需要重新听你的发音,才能正确地读出这个新单词。我们换一种方式,这一次我们不教每个单词的发音,而是教音标的发音。从此小朋友再遇见新单词,他们只要根据音标,就可以正确地读出这个单词。学习音标的过程,正是一个元学习的过程。

    在深度学习中,已经被提出的元学习模型有很多,大致上可以分类为learning good weight initializations,meta-models that generate the parameters of other models 以及learning transferable optimizers。其中MAML属于第一类。MAML学习一个好的初始化权重,从而在新任务上实现fast adaptation,即在小规模的训练样本上迅速收敛并完成fine-tune。

    (2) model-agnostic

    model-agnostic即模型无关。MAML与其说是一个深度学习模型,倒不如说是一个框架,提供一个meta-learner用于训练base-learner。这里的meta-learner即MAML的精髓所在,用于learning to learn;而base-learner则是在目标数据集上被训练,并实际用于预测任务的真正的数学模型。绝大多数深度学习模型都可以作为base-learner无缝嵌入MAML中,而MAML甚至可以用于强化学习中,这就是MAML中model-agnostic的含义。

    (3) N-way K-shot

    N-way K-shot是few-shot learning中常见的实验设置。few-shot learning指利用很少的被标记数据训练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也正是MAML擅长解决的问题之一。N-way指训练数据中有N个类别,K-shot指每个类别下有K个被标记数据。

    (4) task

    MAML的论文中多次出现名词task,模型的训练过程都是围绕task展开的,而作者并没有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要正确地理解task,我们需要了解的相关概念包括[公式][公式], support set, query set, meta-train classes, meta-test classes等等。是不是有点眼花缭乱?不要着急,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可以很轻松地掌握这些概念。

    我们假设这样一个场景:我们需要利用MAML训练一个数学模型模型 [公式] ,目的是对未知标签的图片做分类,类别包括 [公式] (每类5个已标注样本用于训练。另外每类有15个已标注样本用于测试)。我们的训练数据除了 [公式] 中已标注的样本外,还包括另外10个类别的图片 [公式] (每类30个已标注样本),用于帮助训练元学习模型 [公式] 。我们的实验设置为5-way 5-shot。

    关于具体的训练过程,会在下一节MAML算法详解中介绍。这里我们只需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MAML首先利用 [公式] 的数据集训练元模型[公式],再在[公式]的数据集上精调(fine-tune)得到最终的模型 [公式] 。

    此时,[公式]即meta-train classes,[公式]包含的共计300个样本,即 [公式] ,是用于训练 [公式] 的数据集。与之相对的,[公式]即meta-test classes,[公式]包含的共计100个样本,即 [公式] ,是用于训练和测试 [公式]的数据集。

    根据5-way 5-shot的实验设置,我们在训练 [公式] 阶段,从 [公式] 中随机取5个类别,每个类别再随机取20个已标注样本,组成一个task [公式] 。其中的5个已标注样本称为 [公式] 的support set,另外15个样本称为 [公式] 的query set。这个task [公式] , 就相当于普通深度学习模型训练过程中的一条训练数据。那我们肯定要组成一个batch,才能做随机梯度下降SGD对不对?所以我们反复在训练数据分布中抽取若干个这样的task [公式] ,组成一个batch。在训练 [公式] 阶段,task、support set、query set的含义与训练 [公式] 阶段均相同。

    二、MAML算法详解

    作者在论文中给出的算法流程如下:

    MAML算法

    该算法实质上是MAML预训练阶段的算法,目的是得到模型 [公式] 。不要被这些数学符号吓到喔,这个算法的思路其实很简单。接下来,我们来一行一行地分析这个算法。

    首先来看两个Require。

    第一个Require指的是在 [公式] 中task的分布。结合我们在上一小节举的例子,这里即反复随机抽取task [公式] ,形成一个由若干个(e.g., 1000个) [公式] 组成的task池,作为MAML的训练集。有的小伙伴可能要纳闷了,训练样本就这么多,要组合形成那么多的task,岂不是不同task之间会存在样本的重复?或者某些task的query set会成为其他task的support set?没错!就是这样!我们要记住,MAML的目的,在于fast adaptation,即通过对大量task的学习,获得足够强的泛化能力,从而面对新的、从未见过的task时,通过fine-tune就可以快速拟合。task之间,只要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可。再强调一下,MAML的训练是基于task的,而这里的每个task就相当于普通深度学习模型训练过程中的一条训练数据。

    第二个Require就很好理解啦。step size其实就是学习率,读过MAML论文的小伙伴一定会对gradient by gradient这个词有印象。MAML是基于二重梯度的,每次迭代包括两次参数更新的过程,所以有两个学习率可以调整。

    接下来,就是激动人心的算法流程。

    步骤1,随机初始化模型的参数,没什么好说的,任何模型训练前都有这一步。

    步骤2,是一个循环,可以理解为一轮迭代过程或一个epoch,当然啦预训练的过程是可以有多个epoch的。

    步骤3,相当于pytorch中的DataLoader,即随机对若干个(e.g., 4个)task进行采样,形成一个batch。

    步骤4~步骤7,是第一次梯度更新的过程。注意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copy了一个原模型,计算出新的参数,用在第二轮梯度的计算过程中。我们说过,MAML是gradient by gradient的,有两次梯度更新的过程。步骤4~7中,利用batch中的每一个task,我们分别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更新(4个task即更新4次)。注意这一个过程在算法中是可以反复执行多次的,伪代码没有体现这一层循环,但是作者再分析的部分明确提到" using multiple gradient updates is a straightforward extension"。

    步骤5,即对利用batch中的某一个task中的support set,计算每个参数的梯度。在N-way K-shot的设置下,这里的support set应该有NK个。作者在算法中写with respect to K examples,默认对每一个class下的K个样本做计算。实际上参与计算的总计有NK个样本。这里的loss计算方法,在回归问题中,就是MSE;在分类问题中,就是cross-entropy。

    步骤6,即第一次梯度的更新。

    步骤4~步骤7,结束后,MAML完成了第一次梯度更新。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根据第一次梯度更新得到的参数,通过gradient by gradient,计算第二次梯度更新。第二次梯度更新时计算出的梯度,直接通过SGD作用于原模型上,也就是我们的模型真正用于更新其参数的梯度。

    步骤8即对应第二次梯度更新的过程。这里的loss计算方法,大致与步骤5相同,但是不同点有两处。一处是我们不再是分别利用每个task的loss更新梯度,而是像常见的模型训练过程一样,计算一个batch的loss总和,对梯度进行随机梯度下降SGD。另一处是这里参与计算的样本,是task中的query set,在我们的例子中,即5-way*15=75个样本,目的是增强模型在task上的泛化能力,避免过拟合support set。步骤8结束后,模型结束在该batch中的训练,开始回到步骤3,继续采样下一个batch。

    以上即时MAML预训练得到 [公式] 的全部过程,是不是很简单呢?事实上,MAML正是因为其简单的思想与惊人的表现,在元学习领域迅速流行了起来。接下来,应该是面对新的task,在 [公式] 的基础上,精调得到 [公式] 的方法。原文中没有介绍fine-tune的过程,这里我向小伙伴们简单介绍一下。

    fine-tune的过程与预训练的过程大致相同,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 步骤1中,fine-tune不用再随机初始化参数,而是利用训练好的 [公式] 初始化参数。
    • 步骤3中,fine-tune只需要抽取一个task进行学习,自然也不用形成batch。fine-tune利用这个task的support set训练模型,利用query set测试模型。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在 [公式]上随机抽取许多个task(e.g., 500个),分别微调模型 [公式] ,并对最后的测试结果进行平均,从而避免极端情况。
    • fine-tune没有步骤8,因为task的query set是用来测试模型的,标签对模型是未知的。因此fine-tune过程没有第二次梯度更新,而是直接利用第一次梯度计算的结果更新参数。

    参考资料:

    编辑于 2019-03-29
  • 相关阅读:
    F2. Same Sum Blocks (Hard) 解析(思維、前綴和、貪心)
    E. Copying Data 解析(線段樹)
    B. Nauuo and Circle 解析(思維、DP)
    POJ3436-ACM Computer Factory(最大流)
    A.牛牛扔牌(双端队列)/B.疯狂过山车(最长上升子序列)/C.牛牛的棋盘(容斥原理)
    CodeForces 665E. Beautiful Subarrays(字典树)(贪心)(异或前缀和)
    CodeForces 455C.Civilization(并查集)(树的直径)
    CodeForces 1021B. Chemical table(并查集)
    CodeForces 961E. Tufurama(主席树)
    CodeForces 1024C. Array Product(模拟)(分类讨论)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king-lps/p/12781604.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