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agma once 与 #ifdef


    解析#pragma指令 

    在所有的预处理指令中,#Pragma 指令可能是最复杂的了,它的作用是设定编译器的状态或者是指示编译器完成一些特定的动作。#pragma指令对每个编译器给出了一个方法,在保持与C和C++语言完全兼容的情况下,给出主机或操作系统专有的特征。依据定义,编译指示是机器或操作系统专有的,且对于每个编译器都是不同的。 

    其格式一般为: #Pragma Para 

    其中Para 为参数,下面来看一些常用的参数。 


    (1)message 参数。 Message 参数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参数,它能够在编译信息输出窗 

    口中输出相应的信息,这对于源代码信息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其使用方法为: 

    #Pragma message(“消息文本”) 

    当编译器遇到这条指令时就在编译输出窗口中将消息文本打印出来。 

    当我们在程序中定义了许多宏来控制源代码版本的时候,我们自己有可能都会忘记有没有正确的设置这些宏,此时我们可以用这条指令在编译的时候就进行检查。假设我们希望判断自己有没有在源代码的什么地方定义了_X86这个宏可以用下面的方法 

    #ifdef _X86 

    #Pragma message(“_X86 macro activated!”) 

    #endif 

    当我们定义了_X86这个宏以后,应用程序在编译时就会在编译输出窗口里显示“_ 

    X86 macro activated!”。我们就不会因为不记得自己定义的一些特定的宏而抓耳挠腮了 

    。 


    (2)另一个使用得比较多的pragma参数是code_seg。格式如: 

    #pragma code_seg( ["section-name"[,"section-class"] ] ) 

    它能够设置程序中函数代码存放的代码段,当我们开发驱动程序的时候就会使用到它。 


    (3)#pragma once (比较常用) 

    只要在头文件的最开始加入这条指令就能够保证头文件被编译一次,这条指令实际上在VC6中就已经有了,但是考虑到兼容性并没有太多的使用它。 


    (4)#pragma hdrstop表示预编译头文件到此为止,后面的头文件不进行预编译。BCB可以预编译头文件以加快链接的速度,但如果所有头文件都进行预编译又可能占太多磁盘空间,所以使用这个选项排除一些头文件。 

    有时单元之间有依赖关系,比如单元A依赖单元B,所以单元B要先于单元A编译。你可以用#pragma startup指定编译优先级,如果使用了#pragma package(smart_init) ,BCB就会根据优先级的大小先后编译。 


    (5)#pragma resource "*.dfm"表示把*.dfm文件中的资源加入工程。*.dfm中包括窗体 

    外观的定义。 


    (6)#pragma warning( disable : 4507 34; once : 4385; error : 164 ) 

    等价于: 

    #pragma warning(disable:4507 34) // 不显示4507和34号警告信息 

    #pragma warning(once:4385) // 4385号警告信息仅报告一次 

    #pragma warning(error:164) // 把164号警告信息作为一个错误。 

    同时这个pragma warning 也支持如下格式: 

    #pragma warning( push [ ,n ] ) 

    #pragma warning( pop ) 

    这里n代表一个警告等级(1---4)。 

    #pragma warning( push )保存所有警告信息的现有的警告状态。 

    #pragma warning( push, n)保存所有警告信息的现有的警告状态,并且把全局警告 

    等级设定为n。 

    #pragma warning( pop )向栈中弹出最后一个警告信息,在入栈和出栈之间所作的 

    一切改动取消。例如: 

    #pragma warning( push ) 

    #pragma warning( disable : 4705 ) 

    #pragma warning( disable : 4706 ) 

    #pragma warning( disable : 4707 ) 

    //....... 

    #pragma warning( pop ) 

    在这段代码的最后,重新保存所有的警告信息(包括4705,4706和4707)。 

    (7)pragma comment(...) 

    该指令将一个注释记录放入一个对象文件或可执行文件中。 

    常用的lib关键字,可以帮我们连入一个库文件。


    (8)#pragma pack() 

    我们知道在VC中,对于想结构体Struct这样的类型,VC采用8字节对齐的方式,如果我们不想使用8字节对齐(在网络变成中经常需要这样),我们可以在结构体前面加上 

    #pragma pack(1) 

    struct 

    ...... 

    #pragma pack( )


    以下是另一个转载:


    在vc6的时代头文件一般使用ifndef define endif

    在vc7的时代头文件一般成了pragma once

    不知道有没有人深究其中的意义

    为什么有这样的代码,是为了头文件不被重复引用,那样编译器抱错的,这两种方法都是同样的目的,有没有区别呢?

    还是举例来说明,可能有好几个库,每个库内部可能都有public.h这个文件,如果使用

    ifndef public_h

    define public_h

    ...

    endif

    那么当一个文件同时引用两个这样的库时,后一个库里的文件就不被编译了,而pragma once可以保证文件只被编译一次

    看起来pragma once比ifndef define endif要好,那么ifndef define endif

    的地方都pragma once好了。今天碰到了又一个例子,比如你有一个zlib.h在几个库都用到,而为了方便,把zlib每个目录下copy了一分,因为这个文件不会作修改,已经很完整了,这个时候如果使用pragma once,就会重复定义,看来ifndef define endif还是又派上用场的地方。

    所以对于公有或者接口的文件,使用ifndef define endif,对于内部的文件使用pragma once.


    #pragma once 与 #ifndef #define #endif 的区别


    对于#pragma once,根据MSDN解说,能够防止一个文件被多次包含。与#ifndef #define #endif形式的文件保护相比,前者是平台相关的,可移植性比较差,但是它效率更高,因为它不需要去打开包含的文件,就可以判断这个文件有没有被包含。当然这个工作是系统帮我们完成的。 

    后者的优点在于它是语言相关的特性,所以可移植性好。但是在包含一个文件的时候,只有打开这个文件,根据文件的保护宏是否已经被定义来判断此文件是否已经被包含过。效率相对较低。当然在#i nclude的时候,程序员也可以自己判断所要包含的文件的保护宏是否已经被定义,来决定是否要包含这个文件。类似下面的代码: 

    #ifndef FILE_H_

    #i nclude "file.h"

    #endif

    这样作可以得到较高的效率,而且保证可移植性。但是文件之间的依赖性较高,如果一个文件的保护宏改变的话,所有使用如上形式包含这个文件的文件都要修改。有悖于模块化的思想。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roger_it/archive/2007/02/09/1506249.aspx

  • 相关阅读:
    高精度、大整数幂取模
    关于正则表达式
    003.android资源文件剖析(Resources)
    myBatis 基础测试 表关联关系配置 集合 测试
    Android应用开发学习笔记之播放音频
    移植一个开源点餐网到SAE平台上
    6.0RMB MP3所看到的……
    [读书笔记]设计原本[The Design of Design]
    递归 和 非递归 遍历二叉树
    Android应用开发学习笔记之播放视频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kex1n/p/2286518.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