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DB存储引擎文件
MySQL数据库包括数据库本身的文件和存储引擎文件。数据库自身的文件由参数文件(my.cnf)、错误日志文件、慢查询日志文件、查询日志文件、二进制日志文件、套接字文件、pid文件、表结构定义文件(tabname.frm)
和InnoDB存储引擎相关的文件有表空间文件和重做日志文件。
一、表空间文件
InnoDB引擎将存储的数据按照表空间进行存放的设计。在默认配置下有一个初始大小10M,名为ibdata1的文件。该文件就是默认的表空间文件,可以通过innodb_data_file_path参数配置,格式如下:
innodb_data_file_path = datafile1_spec1 [;datafile2_spec2]...
用户通过多个文件组成表空间,同时制定文件的属性,如:
innodb_data_file_path = /db/ibdata1:2000M;/dr/ibdata2:2000M:autoextend
这里时两个文件组成的表空间,若两个文件位于不同的磁盘,磁盘的负载可能被平均。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整体性能,设置了innodb_data_file_path参数,所有InnoDB引擎表数据都会记录到该共享表空间中。
如果设置了innodb_file_per_table,则每个InnoDB表产生一个独立的表空间。命名规则 表名.ibd,不再将所有数据存放在默认的表空间。这些单独的表空间仅存储表的数据,索引,插入缓冲BITMAP等信息,其余信息仍然存在默认表空间。如图是InnoDB对于文件的存储方式:
二、重做日志文件
默认情况下,在InnoDB引擎的数据目录下有两个ib_logfile0和ib_logfile1的文件。这两个就是重做日志文件。当实例或介质失败时,重做日志就派上用场。例如,主机断电,数据库根据重做日志恢复到断电前的时刻。
每个InnoDB引擎至少有一个重做日志文件组,每个文件组至少两个重做日志文件。为了提高更高的可靠性,用户可以设置多个镜像日志组。将不同的文件组放在不同的磁盘上,提高日志的高可用性。在日志组中每个重做日志的大小一致。以循环的方式写入。InnoDB先写重做日志1,当达到文件最后,切换到重做日志2,日志2满了之后再切换到日志1。影响重做日志属性的参数有:
(1)、innodb_log_file_size 每个重做日志的大小
(2)、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重做文件日志组中日志文件的数量,默认为2。
(3)、innodb_mirrored_log_groups 日志镜像文件组的数量,默认1。表示只有一个日志文件组,没有镜像。
(4)、innodb_log_group_home_dir 日志文件组所在路径,默认./ 表示在MySQL的数据目录下。
重做日志对系统性能影响很大,如果太大恢复需要很久。设置太小,否则一个事务的日志需要多次切换重做日志文件。重做日志太小,会频繁的触发检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