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我爱逻辑题(3)


    2013我爱逻辑题(3

    2013 GCT逻辑题(11-20

    11.腊有人论证说:探究是不可能进行的,因为一个人既不能探究他所知道的,也不能探究他所不知。他不能探究他所知道的,因为他知道它,无需再探究;他不能探究他所不知道的,因为他不知道他要探究的东西是什么。以下哪一项最准确地指出了该论证的逻辑漏洞

    A.虚假预设:或者你知道你所探究的,或者你不知道你所探究的。 

    B.循环论证:把所要论证的结论预先安置在前提中。 

    C.强词夺理:理性上黔驴技穷,只好胡搅蛮缠。 

    D.歧义性谬误:其中"知道"有两种不同涵义:知道被探究问题的答案是什么:知道所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试题分析】

    论点:

    1. 他不能探究他所知道的,因为他知道它,无需再探究;

    既知道所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也知道被探究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2.他不能探究他所不知道的,因为他不知道他要探究的东西是什么。

    知道的是所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但不知道被探究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参考答案】D

    12.银行的信用卡章程规定:凡使用密码进行的交易,均视为持卡人本人所为。这意味着,只要信用卡被盗刷时使用了密码,银行均视为持卡人本人所为,对所发生的损失概不负责。因此,为了使自己的信用卡更安全,应当不设密码。如果以下陈述为真,都能削弱上述结论,除了 

    A.有关专家认为信用卡不设密码更安全,但专家的话也不一定全对。 

    B.犯罪分子伪造设有密码的信用卡时,必须另行设法获取其密码才能盗刷成功。 

    C.信用卡遗失时,信用卡的密码能够有效阻止他人刷卡交易。 

    D.盗刷的案件中,如果信用卡未设密码,法院通常认定卡主人有一定过错,需承担部分损失。

      【试题分析】

    论点:为了使自己的信用卡更安全,应当不设密码。

    问题是什么?

    除了哪个选项,其余都能消弱此论点。

    消弱此论点,就是说对论点是不利的。也就是说,设置密码更安全。

    论点关键词:安全

    选项A 认为信用卡不设密码更安全,

    选项D如果信用卡未设密码,法院通常认定卡主人有一定过错,需承担部分损失。

    卡主人有什么过错呢?因为信用卡未设密码,导致信用卡不安全。

    选项BC都是说明:设置密码更安全。

    【参考答案】A

    13.有些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成了优秀作家,而更多的优秀作家是受过大学教育的。优秀作家都是敏感而富有想象力的人,只有敏感而富有想象力的人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如果以上陈述为真,以下哪一项陈述一定为真

    A.只有优秀作家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B.有些敏感而富有想象力的作家不是优秀作家。 

    C.能写出打动人心作品的作家都是优秀作家。 

    D.有些敏感而富有想象力的作家未受过大学教育。

     【试题分析】

    四个概念:

    优秀作家、大学教育、敏感而富有想象力的人、打动人心的作品。

    论点1:接不接受大学教育,并不能决定是否可以成为优秀作家。但是,更多的优秀作家是受过大学教育的。

    论点2:优秀作家都是敏感而富有想象力的人。

    也就是说,优秀作家都是敏感而富有想象力的作家。

    换而言之,敏感而富有想象力的作家群体里,包含了所有的优秀作家。

    或者说,优秀作家群体里,不一定包括所有的敏感而富有想象力的作家群体。

     论点3:只有敏感而富有想象力的人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换而言之,如果能够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那么此人一定敏感而富有想象力的人,但此人不一定是优秀作家。也就是说优秀作家,也不一定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所以:A说,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那么此人是优秀作家

    不正确。

    C说,优秀作家群体里,包含了所有能写出打动人心作品的作家。

    也就是说,优秀作家群体里,包含了所有敏感而富有想象力的作家。

    显然就不正确了。

    选项D,“有些敏感而富有想象力的作家未受过大学教育”。

    所有优秀作家,都是敏感而富有想象力的作家。但是,优秀作家中,有些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所以,“有些敏感而富有想象力的作家未受过大学教育”,是正确的。

    选项B,“有些敏感而富有想象力的作家不是优秀作家”不一定哟,有可能,“有些敏感而富有想象力的作家都是优秀作家”。见上图各种关系集合图,可以推理之。

     【参考答案】D

     14.一般来讲,某种产品价格上涨会导致其销量减少,除非价格上涨的同时伴随着该产品质量的改进。在中国,外国品牌的葡萄酒是一个例外。很多外国品牌的葡萄酒价格上涨往往导致其销量增加,尽管那些品牌的葡萄酒的质量并没有什么改变。 

    如果以下陈述为真,哪一项最好地解释了上述反常现象 

    A.许多消费者在决定购买哪种葡萄酒时,依据大众媒体所刊登的广告。 

    B.定期购买葡萄酒的人对葡萄酒的品牌有固定的偏好。 

    C.消费者往往根据葡萄酒的价格来判断葡萄酒的质量。 

    D.葡萄酒零售商和生产者可以通过价格折扣来暂时增加某种葡萄酒的销量。

     【试题分析】

    论点:

    1.某种产品价格上涨会导致其销量减少;

    2.如果产品价格的上涨同时伴随着该产品质量的改进,那么也会导致其销量增加;

    问题是:外国品牌的葡萄酒价格的上涨同时该产品没有任何改变,但是其销量也增加了。

    请问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葡萄酒本身质量没有改进,但消费者以为葡萄酒本身质量,得到提升。

    这样就可以最好地解释了上述反常现象了。

    消费者往往根据葡萄酒的价格来判断葡萄酒的质量,以为葡萄酒的质量提升了,所以导致葡萄酒的价格提升了。

    这样一解释,也符合论点2的观点。

    【参考答案】C

    15.对所有不道德的行为而言,以下两个说法成立:其一,如果它们是公开实施的,它们就伤害了公众的感情:其二,它们会伴有内疚感。如果以上陈述为真,以下哪一项陈述一定为假

    A.每一个公开实施的伴有内疚感的行为者都是不道德的。 

    B.某些非公开实施的不道德的行为不会伴有内疚感。 

    C.不道德的行为是错误的,仅仅是因为有内疚感伴随。 

    D.某些伤害公众感情的行为如果是公开实施的,它们就不会伴有内疚感。

    【试题分析】

    论点1

    如果它们是公开实施的,它们就伤害了公众的感情;

    论点2

    它们会伴有内疚感。

    不道德的行为都是伴随有内疚感的。

    不道德的行为是因,内疚感是果。

    注意:不管是公开实施的,还是非公开实施,不道德的行为者都是会有内疚感的。

    选项A.内疚感行为与内疚感,是两回事。

    不道德的行为与不道德,也是两回事。

    选项B.题干说的是不道德的行为都有内疚感,所以B一定是假的;

    选项C.不道德的行为是错误的,这是价值判断,题目说的是逻辑判断是非,两回事。

    选项D,伤害公众感情的行为与不道德的行为是两回事。

    【参考答案】B

    16.在两个试验大棚内种上相同数量的茄子苗,只给第一个大棚施加肥料甲,但不给第二个大棚施加。第一个大棚产出 1200公斤茄子,第二个大棚产出 900公斤茄子。除了水以外,没有向这两个大棚施加任何其他东西,故必定是肥料甲导致了第一个大棚有较高的茄子产量。 

    如果以下陈述为真,哪一项最严重地削弱了上面的论证

    A.少量的肥料甲从第一个大棚渗入第二个大棚。 

    B.在两个大棚中种植了相同品种的茄子苗。 

    C.两个大棚的土质和日照量有所不同。 

    D.第三个大棚施加肥料乙,没有施加肥料甲,产出 1000公斤茄子。 

     【试题分析】

    题目观点:肥料甲导致了第一个大棚有较高的茄子产量;

    如何最严重地削弱了上面的论证。

    也就是说,不是肥料甲导致了第一个大棚有较高的茄子产量,而是其他原因。

    就是说,土质和日照量有所不同,也会导致第一个大棚有较高的茄子产量。

    总结:最严重地削弱了上面的论证,就是寻找他因,也就是寻求其他条件,也能让结论成立。

    【参考答案】C

    17.某中学自 2010年起试行学生行为评价体系。最近,校学生处调查了学生对该评价体系的满意程度。数据显示,得分高的学生对该评价体系的满意度都很高。学生处由此得出结论:表现好的学生对这个评价体系都很满意。该校学生处的结论基于以下哪一项假设

    A.得分低的学生对该评价体系普遍不满意。 

    B.表现好的学生都是得分高的学生。 

    C.并不是所有得分低的学生对该评价体系都不满意。 

    D.得分高的学生受到该评价体系的激励,自觉改进了自己的行为方式。

      【试题分析】

    论点:

    1. 得分高的学生对该评价体系的满意度都很高;

    2. 表现好的学生对这个评价体系都很满意;

    添加论点:

    如果学生表现好,那么该学生一定得到高;

    也就是说,表现好的学生,一定是得分高的学生。

    【参考答案】B

    18.目前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耕地使用率不足 50%,俄罗斯经济发展部有意向亚太国家长期出租农业用地。该部认为:如果没有外国资本和劳动力注入,俄罗斯靠自己的力量将无法实现远东地区的振兴。但是,如果外国资本和劳动力进入远东地区,该地区有可能被外国移民"异化" 

    如果俄罗斯经济发展部的判断是正确的,以下哪一项陈述一定为真

    A.如果俄罗斯把外国资本和劳动力引进远东地区,该地区将实现振兴。 

    B.如果俄罗斯靠自己的力量能实现远东地区的振兴,该地区就不会被外国移民"异化" 

    C.如果俄罗斯在将外国资本和劳动力引进远东地区的同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该地区就不会被外国移民"异化" 

    D.如果不靠自己的力量又要实现远东地区的振兴,俄罗斯将面临该地区可能被外国移民"异化"的问题。

      【试题分析】

    俄罗斯经济发展部的判断,是什么呢?

    基本观念:有意向亚太国家长期出租农业用地。

    理由:俄罗斯依靠自己的力量将无法实现远东地区的振兴。

    担忧:但是,如果外国资本和劳动力进入远东地区,该地区有可能被外国移民"异化" 

    选项A,注意题目是说,俄罗斯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实现远东地区的振兴。

    也就是说,如果要实现远东地区的振兴,就必须注入外国资本和劳动力。

    注入外国资本和劳动力是实现远东地区的振兴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所以A不正确

    选项B,题目仅仅说,如果不想该地区被外国移民"异化",那么就不能注入外国资本和劳动力。也就是说,不注入外国资本和劳动力是该地区不被外国移民"异化"的一个条件而已,而非充分条件。

    不正确

    选项C,题目没有讲到,“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属于不相干的概念;不正确

    选项D,如果要实现远东地区的振兴,又不要靠自己的力量,那么注入外国资本和劳动力,注入注入外国资本和劳动力,就要导致该地区可能被外国移民"异化"的问题。与题干意思相符合。

    条件

    分析

    必要条件

    得出结论的所有条件中的一个

    充分条件

    该条件,就可以足够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D

    19.趋同是不同种类的生物为适应同一环境而各自发育形成一个或多个相似体貌特征的过程。鱼龙和鱼之间的相似性就是趋同的例证。鱼龙是海生爬行动物,与鱼不属于同一个纲。为了适应海洋环境,鱼龙使自身体貌特征与鱼类的体貌特征趋于一致。最引人注意的是,鱼龙像鱼一样具有鳍。 

    如果以上陈述为真,以下哪一项是上面陈述的合理推论

    A.栖居于同一环境的同一类生物的成员,其体貌特征一定完全相同。 

    B.不能仅因为一个生物与某类生物的成员有相似的体貌特征就把它们归为一类。 

    C.一种生物发育出与其他种类生物相似的体貌特征,完全是它们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D.同一类生物成员一定具有一个或多个使它们与其他种类生物相区别的体貌特征。

      【试题分析】

    题目的问题:如果以上陈述为真,以下哪一项是上面陈述的合理推论

    基本观念就是:趋同是不同种类的生物为适应同一环境而各自发育形成一个或多个相似体貌特征的过程。

    鱼龙像鱼一样具有鳍。 

    但是,我们不能仅因为一个生物与某类生物的成员有相似的体貌特征就把它们归为一类。 顺利成章,一气呵成。

    符合上下文的语境、语义。

    【参考答案】B

    20.反核活动家:关闭这座核电站是反核事业的胜利,它表明核工业部门很迟才肯承认它们不能安全运作核电站的事实。核电站经理:它并不表明这样的事实。从非核资源可以得到便直的电力,再加上强制性的安全检查和安全维修,使继续经营这座核电站变得很不经济。因此,关闭这座核电站不是出于安全考虑,而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该经理的论证是有缺陷的,因为 

    A.它不承认电力公司现在可能相信核电站是不安全的,即使关闭这座核电站不是出于安全考虑。 

    B.它把采取安全预防措施导致的费用上升看作单纯的经济因素。 

    C.它忽略了这样的可能性:从中可以得到便宜电力的那些资源本身也可能有安全问题。 

    D.它把关闭这座核电站对公众意味着什么的问题错误地当成关闭该电站的理由是什么的问题。

     【试题分析】

    论点1反核活动家:是因为不安全,关闭了核电站。

    论点2核电站经理:是因为不赚钱,关闭了核电站。

    焦点:强制性的安全检查和安全维修,就代表安全运作核电站吗?

    该经理的论证是有缺陷的,一定要说明安全是有问题的,不光是经济方面的考虑。

    【参考答案】C

  • 相关阅读:
    存储器
    存储器
    存储器
    计算机组成原理目录
    锁原理
    锁原理
    并发编程
    Java 算法
    Java 数据结构
    Java数据结构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iangu66/p/3177697.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