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地,对一堆数据进行建模的时候,特别是分类和回归模型,我们有很多的变量可供使用,选择不同的变量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模型,例如我们有5个变量,2的5次方,我们将有32个变量组合,可以训练出32个模型。但是哪个模型更加的好呢?
选择最优模型的指导思想是从两个方面去考察:一个是似然函数最大化,另一个是模型中的未知参数个数最小化。似然函数值越大说明模型拟合的效果越好,但是我们不能单纯地以拟合精度来衡量模型的优劣,这样回导致模型中未知参数越来越多,模型变得越来越复杂,会造成过拟合。所以一个好的模型应该是拟合精度和未知参数个数的综合最优化配置。
目前常用有如下方法:
赤池信息量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准则是由日本统计学家Akaike与1973年提出的,全称是最小化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它是拟合精度和参数个数的加权函数:
AIC=-2 ln(L) + 2 k
贝叶斯信息量 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为模型选择提供了有效的规则,但也有不足之处。当样本容量很大时,在AIC准则中拟合误差提供的信息就要受到样本容量的放大,而参数个数的惩罚因子却和样本容量没关系(一直是2),因此当样本容量很大时,使用AIC准则选择的模型不收敛与真实模型,它通常比真实模型所含的未知参数个数要多。BIC(Bayesian InformationCriterion)贝叶斯信息准则是Schwartz在1978年根据Bayes理论提出的判别准则,称为SBC准则(也称BIC),弥补了AIC的不足。SBC的定义为:
BIC=-2 ln(L) + ln(n)*k
QAIC
为了使用过度离散(或缺乏拟合),提出了改进的AIC准则QAIC:
QAIC=-2In(L)/c+2k
c是方差膨胀因子
hannan-quinn criterion
HQ=-2 ln(L) + ln(ln(n))*k
其中L是在该模型下的最大似然,n是数据数量,k是模型的变量个数。
在进行ARMA参数的选择时,AIC准则和BIC准则的提出可以有效弥补根据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定阶的主观性,在有限的阶数范围内帮助我们寻找相对最优拟合模型。
注意这些规则只是刻画了用某个模型之后相对“真实模型”的信息损失【因为不知道真正的模型是什么样子,所以训练得到的所有模型都只是真实模型的一个近似模型】,所以用这些规则不能说明某个模型的精确度,即三个模型A, B, C,在通过这些规则计算后,我们知道B模型是三个模型中最好的,但是不能保证B这个模型就能够很好地刻画数据,因为很有可能这三个模型都是非常糟糕的,B只是烂苹果中的相对好的苹果而已。
这些规则理论上是比较漂亮的,但是实际在模型选择中应用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例如上面我们说了5个变量就有32个变量组合,如果是10个变量呢?2的10次方,我们不可能对所有这些模型进行一一验证AIC, BIC,HQ规则来选择模型,工作量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