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时代还需要看书吗?


    买到的《罗辑思维》第一本的CD,今天试听了一下,感觉很好,比我用手机播放的效果好多了。今天听到关于讨论看书,有点感想。

    罗胖提到,过去做学问,就是下苦工,花上几年乃至几十年时间,把几十上百本的书看完吃透,就有可能成为大家。但是,在现在这样的信息爆炸时代,这样做已经不可能了。因此,罗胖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不断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去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循环往复。这样看书,既轻松还印象深刻。

    对于这个观点,我觉得很有同感,同时也有点不同的意见。

    首先,我非常赞成罗胖对于现在的知识的认知,当下的“知识”和几十年前的“知识”,已经有了质的区别。我觉得可以用“白菜化”来形容吧。在互联网时代,对“知识”的获取手段,已经被Hadoop、MapReduce这些东东简化到难度为零的程度。只要动动手指,啥都可以查到。“从外太空到内子宫”,只要你想知道,网上都有。因此,我有时候觉得甚至可以极端一点:把关键词和知识视为等价物。不是吗?当我们要告诉别人一个耸动的新闻、一家特色的美味、一件新奇的玩意儿的时候,一个词就够了!告知之前,在这个“知识”上,我们相对于对方,是有优势的。但是,只要对方有兴趣,他就会通过这个词迅速扩展他对于这个知识的认知,快速达到与我等同的水平。——所以,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知识的差异,就在几个关键词而已。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知识,可能和过去已经有所不同了。过去,我们必须要把所有的东西记在脑子里才能说这个知识是我们的。但是现在就简单多了,我们只要把知识的索引记在脑子里就够了。需要的时候,完全可以快速扩展。

    但是,对于怎样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有点不同的看法。罗胖所说的已问题为中心,不断主动扩展知识的方式,我觉得有点过于理想化。互联网带给人一个很不好的错觉,就是一种“虚幻的掌控感”,仿佛自己真的上至天文、下知地理,啥都明白。进而,带来一个惰性,既然知识这么容易获取,我还费劲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干嘛?因此,即使是这种兴趣为基准的学习,也不易开展。而且,以网络为中心来建立知识结构也存在以下弊端:

    1. 自己作为学习者,视野本来就不够开阔。按照自己设定的轨迹前进,走错方向、错过核心的概率很高。
    2. 如果通过搜索,那么信息来源过多,信息质量、可信度等都存在疑问,不易于建立牢固的知识基础。

    那么,解决之道就呼之欲出了。还得看书,没有捷径。只不过,现代的信息手段,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选择更有价值的书目。比如罗胖推荐的书就不错。

  • 相关阅读:
    高并发计算服务器数量
    Java子线程中操作主线程Private级别数据
    Java线程并发中常见的锁--自旋锁 偏向锁
    Java锁之自旋锁详解
    Java多线程:向线程传递参数的三种方法
    TPS、并发用户数、吞吐量关系
    C/C++中near和far的区别
    qt的pos()和globalpos()(globalpos是相对于桌面的)
    如何获得 Qt窗口部件在主窗口中的位置--确定鼠标是否在某一控件上与在控件上的位置
    QComboBox实现复选功能(三种方法:嵌套QListWidget, 设置QStandardItemModel, 设置Delegate)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etz/p/3721183.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