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韩大战”与独立思考


    “方韩大战”双方貌似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是谁非呢?如果一个像韩寒这样的“意见领袖”都可能是假的,那说明指望名人给你意见是不靠谱的。为了不让屁股决定脑袋,不让感情左右判断,你必须学会独立思考。

    怎样才能独立思考呢?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逻辑训练是有帮助的。这里推荐《超越感觉:批判性思维指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下面是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让你成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p. 13)。

    1. 把你对任何人、议题或情势的第一反应看作是尝试性的。无论它多么吸引人,在你未考察它之前,都不要接受它。
    2. 判断你为什么会作出这种反应。考虑你是不是借鉴自其他人——父母、朋友或者名人、电视中虚构的角色。如果可能,确定什么是特定的经验影响你作出这样的选择。
    3. 考虑你有可能对这个人、议题或情势作出的其他可能的反应。
    4. 询问你自己是否还有其他比你的第一反应更恰当的反应。你在回答时,排除你的制约条件的影响。

    有趣的是,这本讲批判性思维的书的作者也不能避免一些常见的逻辑谬误。例如作者写道:“另一个误解是批判性思考者从不模仿他人的思想和行动。如果事实如此,那每个古怪的人都会是批判性思考者”(p. 22)。聪明的读者,你发现这个推理的问题了吗?

    对于国人来说,我认为最需要警惕的就是比喻和类比思维。这是很多文明早期的传统,唯中国因形式逻辑的不发达,比喻和类比至今仍然是国人论证的主要方式。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荀子》的“劝学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种比喻和类比能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也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因而在文学中是经常使用的手法。鲁迅、王小波、钱钟书的文章都经常运用巧妙的比喻和类比说明问题。(署名)韩寒的杂文也有这个特点。然而比喻和类比的论证力通常是很弱的,人们往往注意到了所比之物的相似性,却忽略了彼此之间的差别。一旦意识到它们的差别,就会发现这些论证所得之结论往往是站不住脚的。为了识别某些比喻和类比的误导性,一个办法是将这个比喻或类比一般化,并作一次新的类推,看是不是能得出荒谬的结论。

    这里举一个韩寒在很多场合用来反驳方舟子质疑的类比。韩寒说,就好比一个人背了一个包,旁观者可以说这个包如何如何差,但不能说这个包是偷来的。可是,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背一个包,旁人都只能批评包的质量而不能质疑包是从何而来,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堂而皇之的偷包了。反推回来,按照韩寒的逻辑,对每个作家,我们都只能批评其作品的好坏,而不能质疑其作品是否属于作家本人。为什么韩寒的类比乍一看有道理,实际却蕴含这么荒谬的结论呢?原因在于,偷包的例子与韩寒是否有代笔并不完全类似。在没有其他信息的条件下,一个人背着个包,哪怕这个包是LV,也没有理由去质疑人家的包是偷来的,因为没有疑点。可是,如果一个家庭贫困的小学生每天背着一个LV出入教室,并且问他的包从何而来也一问三不知,那是不是可以质疑他的包不属于其本人呢?同样的,韩寒跨着他的“包”招摇过市,并且凭借此包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可是每当他谈起此包就左闪右躲,既不知道这个包是什么牌子,也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东西,别人质疑其包从何而来时他也拒不回答,而只是反复强调:这包就是我的,就是我的,就是我的,你怀疑这包不是我的是很可耻的,会导致每个人都不敢买包了。这样的回答不但不能平息众人的疑虑,反而令人更加相信韩寒不是包的主人。

    其实,后期(署名)韩寒的文章之所以很多人喜欢,甚至有人捧韩寒为“当代鲁迅”,很大原因在于这些文章凸显了常识的价值。这些常识往往被各种编造的理论、词藻和借口所遮蔽,让人迷失真相,而一旦揭开面纱,人们才发现,真相其实如此简单。很多人宁愿相信神迹也不愿相信常识,并且用诸如“你做不到不等于天才也做不到”来反驳。

    另一个很多人轻信谎言的原因是,他们太相信所谓“直接证据”,太相信所谓物证、人证,因为这些证据看得见摸得着,不用费脑子,而类似方舟子的那些间接证据需要推来推去,太伤脑筋。一个不愿思考的人很难看到间接证据的力量。想想周正龙拍虎事件吧。周某当初也信誓旦旦,用人头担保真老虎。某些官员甚至专家不愿相信科学常识,而宁愿相信那张劣质的照片。要知道,在缺少信用的中国,在各种用来证明事实的证书都可能造假的情况下,周某的照片、韩寒的“手稿”这些“物证”,周某所在的地方官员、韩寒声称的同学这些“人证”都不如常识来的更可信。

    p.s. 本人写文章不区分“的、地、得”,因为我认为不影响文章意思的表达,但这不表明我不懂得区分。所以那个证明韩寒文章前后不一致的“的、地、得”的证据,我认为是很弱甚至是无效的证据。

  • 相关阅读:
    从0开始学习C#第三天
    金盾视频加密器V2014视频加密原理分析
    从0开始学习C#第二天
    从0开始学习C#第一天
    hook NtTerminateProcess进行应用的保护
    Wireshark简单使用教程3——附视频
    Wireshark简单使用教程2——附视频
    Wireshark简单使用教程1——附视频
    一个bat病毒分析(part1)
    社团的CTF逆向题WriteUp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ilogic/p/2624479.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