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的光鲜难掩业务上的寒酸。社会上的热炒,让20出头的黄淳错误地认为自己事业的春天已经来到。为了上档次,他退掉原来几十平米的小办公室,到写字楼里租了几百平米的办公间。
但当时大多数下岗职工还接受不了家政这种伺候人的工作,公司经常是月头招10个人,月底就跑了一半。黄淳的日常工作基本就两件事:接待媒体,招人。找业务倒放在了一边。
1997年春节后发生的员工集体辞职事件,差点终结了黄淳的事业。
新一天家政公司在亏与赚的边缘一步步走到了2001年。年头,他结婚了,不过结婚的2万元钱是找他姐姐借的。开口借钱时,姐姐笑翻了:“你这老板当得好,搞了7年还没攒齐讨老婆的钱。”
正所谓“成家立业”,成家之后,他的事业也迎来转机。
因为业务关系,黄淳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混得烂熟,有事没事就去坐坐,运气好时,还能招几个人回来。
办完喜事,黄淳又去逛劳动力市场,正碰上武烟集团的人来市场打听劳务外派公司。当时武汉还没这类公司,黄淳一听到“劳务外派”这个新名词,赶紧凑上去递上一根烟,与对方攀谈起来。
原来,武烟要建一个新车间,但工程只能做两三年,若自己招人,完工后的善后工作很繁琐,因此希望把生产任务外包出去。
黄淳多方了解得知,承接企业劳务委派不但比家政外派的业务量大,而且十分稳定,企业经营风险也要小得多。不到一个月时间,黄淳就创办了武汉第一家劳务外派公司---华中人力资源咨询服务公司。公司执照办下的第四天,武烟就找上门,敲定500人3年期的劳务外派合同。紧接着,南航、中冶等多家大公司也找上门谈合作。
新公司开张第一年,黄淳的收入第一次达到七位数,而他逐渐缩小了家政业务的规模,最终放弃。
搞人力资源,接触的多是大人物,请客吃饭的事情多了,黄淳发现餐饮原来也是个前景不错的行业。黄淳把这个点子跟好友也是后来的合作伙伴黄云飞说了,两黄一拍即合。
由于没考虑好做哪一类餐厅,这件事拖了到2004年底。一天,黄淳正在办公室设计着餐厅草图,黄云飞兴冲冲地跑进来,一把抓过草图揉成团扔进垃圾篓里,对他说道:“还画什么,马上跟我到成都去,我已经找到餐厅了。”
仅一个月工夫,黄淳就在江大路与建设大道交会处找到一间1000多平米的商铺。但请来行家一看,对方连连摇手:这里既不是商业区,又没车站,周边也没同行扎堆,很难做出人气来。
黄淳却得出另一番结论:不是商业区,却是高档写字楼密集区,不用做流动客源生意;没车站却有停车位,适合有车族来,毕竟100多元一斤的鲍鱼不是普通老百姓经常吃的东西;没同行扎堆,正好闹中取静,满足了商务客人的隐私性。
黄淳的“歪理”竟然说服了黄云飞,当年3月,投资100万元的恭启福鲍鱼火锅餐厅开张,营销策略仍是黄淳最擅长的密集地广告轰炸,大造新餐饮概念。事实真如黄淳分析,恭启福一开张即成功吸引了建设大道金融区的众多白领,虽然这里的鲍鱼小得谈不上品级,但毕竟让人们尝到了以前只有“老板们”才吃得起的珍馐美味,新店开张3个月即开始赢利。
或许是骨子里创新的意识过于强烈,黄淳2007年在上海出差时又看中当地一种名叫“锅比盆大”的咖喱火锅。他觉得这比鲍鱼火锅更前卫,引到武汉一定又能引起轰动。
两黄又是一拍即合,很快砸进去500万。但这次投资却让两人大失所望,广告狂炒了几轮,来消费的顾客难得有几天超过服务员的人数。两人没辙,只好请来专家诊断,专家结论:咖喱不是武汉人的传统调料,口味上很难被武汉人接受,这种餐厅只适合成为小众餐饮,但他们一次投入太大,产生的收益很难维持1500平方的店面费用。
经过这番教训,两黄闹明白了,恭启福火锅的成功不是因他们是餐饮天才,而是因鲍鱼火锅底汤与武汉的煨汤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较容易被市民接受。
锅比盆大经营不到一年,还是改成了恭启福。“创业的过程是不能跨越的。”黄淳说,短期不考虑做新品牌餐厅,一心夯实恭启福火锅店基础,再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