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近邻(knn)
1.1 步骤:
1.随机选择k个样本作为初始均值向量;
2.计算样本到各均值向量的距离,把它划到距离最小的簇;
3.计算新的均值向量;
4.迭代,直至均值向量未更新或到达最大次数。
- 优点:
- 原理比较简单,实现也是很容易;
- 算法的可解释度比较强;
- 调参方便,参数仅仅是簇数k。
- 缺点:
- 聚类中心的个数K 需要事先给定,交叉验证;
- 数据不平衡,或者非凸数据聚类效果差;
- 对噪音和异常点比较的敏感。
1.2 k如何选择
- 方法1: k-means++, 轮盘法选择距离较远的点
- 方法2: 选用层次聚类进行出初始聚类,然后从k个类别中分别随机选取k个点。
1.3 大数据情形
mini batch k-means
1.4 knn和k-Means
2. DBSCAN
步骤:
1、找到任意一个核心点,对该核心点进行扩充;
2、扩充方法是寻找从该核心点出发的所有密度相连的数据点;
3、遍历该核心的邻域内所有核心点,寻找与这些数据点密度相连的点。
相应概念:
-邻域:对于任意样本i和给定距离e,样本i的e邻域是指所有与样本i距离不大于e的样本集合;
-核心对象:若样本i的e邻域中至少包含MinPts个样本,则i是一个核心对象;
-密度直达:若样本j在样本i的e邻域中,且i是核心对象,则称样本j由样本i密度直达;
-密度可达:对于样本i和样本j,如果存在样本序列p1,p2,...,pn,其中p1=i,pn=j,并且pm由pm-1密度直达,则称样本i与样本j密度可达;
-密度相连:对于样本i和样本j,若存在样本k使得i与j均由k密度可达,则称i与j密度相连
优点:
- 不需要确定要划分的聚类个数;
- 抗噪声,在聚类的同时发现异常点,对数据集中的异常点不敏感;
- 处理任意形状和大小的簇,可以用于凸数据集。
缺点:
- 数据量大时内存消耗大,相比K-Means参数多一些;
- 样本集的密度不均匀、类间距很大时,聚类质量较差;
3. mean-shift均值飘移动
步骤:
- 在未被标记的数据点中随机选择一个点作为起始中心点center;
- 找出以center为中心半径为radius的区域中出现的所有数据点,认为这些点同属于一个聚类C。同时在该聚类中记录数据点出现的次数加1。
- 以center为中心点,计算从center开始到集合M中每个元素的向量,将这些向量相加,得到向量shift。
- center = center + shift。即center沿着shift的方向移动,移动距离是||shift||。
- 重复步骤2、3、4,直到shift的很小(就是迭代到收敛),记住此时的center。注意,这个迭代过程中遇到的点都应该归类到簇C。
- 如果收敛时当前簇C的center与其它已经存在的簇C2中心的距离小于阈值,那么把C2和C合并,数据点出现次数也对应合并。否则,把C作为新的聚类。
- 重复1、2、3、4、5直到所有的点都被标记为已访问。
分类:根据每个类,对每个点的访问频率,取访问频率最大的那个类,作为当前点集的所属类。
- Mean Shift方法适合概率密度函数有极值且在某一局部区域内唯一,即选择的特征数据点能够较为明显的判定目标,亦即显著特征点。显然此方法,Mean Shift的基本形式不适合等概率特征点,即特征点是均匀分布的情况。
https://img-blog.csdn.net/20140320211104656
4. 层次聚类
1.首先将每一个数据点看成一个类别,通过计算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将距离近的点归为一个子类,作为下一次聚类的基础;
2.每一次迭代将两个元素聚类成一个,上述的子类中距离最近的两两又合并为新的子类。最相近的都被合并在一起;
3.重复步骤二直到所有的类别都合并为一个根节点。基于此我们可以选择我们需要聚类的数目,并根据树来进行选择。
4.1 优点:
- 层次聚类无需事先指定类的数目,并且对于距离的度量不敏感;
- 可以恢复出数据的层次化结构。
4.2 缺点:
计算复杂度较高达到了O(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