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大厂一边裁员,一边招人?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7分钟。

    最近各家大厂都传来裁员的消息,比如京东、腾讯、百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动作。

    硬币的另一面,大厂的招聘却依然火爆,比如前不久腾讯和阿里华为都宣布了2022年的招聘计划,堪称历史最大规模。

    同时身边不少公司的管理者反馈:招人还是不好招,稍微优秀一点的候选人就有很多公司抢,事实上最近我自己也发出不少Offer被候选人毁约。

    各大论坛上也有很多人讨论这个现象,看起来的确是个挺矛盾的问题。

    其实互联网大厂这么做有充分理由和足够的逻辑,作为一名互联网老兵,简单分享几点:

    1.互联网业务的不确定性

    互联网行业是一个轻资产重人才的行业,且网络效应和马太效应及其明显。

    怎么理解?

    举个栗子:抖音早期就几十名员工,是头条在短视频领域的一个小探索,没想到一下爆火,迅速积累过亿用户,创造了上千亿的价值。

    除了互联网的任何其他行业,几十人创造上千亿的价值都不可想象,这是轻资产重人才的典型特征。

    而爆炸性的增长速度正是网络效应的体现,当增长到某个临界点开始产生马太效应,赢家通吃,后来者再无机会。

    以上这些特征决定了互联网公司必须同时多方向试错,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腾讯前后做了几百上千的产品线、头条更是被称为app工厂,什么app它都要做一个。

    多线出击就必须多招人,且大厂都会按照顶配来招人,这样能增加项目成功率。

    很遗憾的是有抖音这种爆款就有各种扑街的尸体,大厂的探索型团队扑街的概率是成功团队概率的10倍都不止。

    一边是要探索,就要招新人,一边探索失败就要扑街裁员。

    有人会问了:为什么不能内部转岗、内部消化?

    这是因为每一个方向都代表了一个细分领域,比如sns、短视频、在线教育,它们需要的人才画像千差万别,所以当某个业务探索失败,大厂一般会严控转岗,宁愿裁掉部门,新项目重新招人。

    当然技术岗位的细分差异相对较小,这也是大厂在裁撤一个部门之际往往给技术转岗留口子的本质原因。

    2.大厂的人员冗余

    不用怀疑,大厂人员冗余现象极其严重,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要归功于大厂中层管理者。

    互联网中层是一个极其典型的群体,比如他们大概率擅长PPT、大概率要受夹心气。

    更重要的是这个群体特别喜欢跑马圈地,其实这是很多大厂中层的生存法则,很多大厂中层擅长摸鱼、习惯摸鱼,但摸鱼之外,他们也要稳固自己的势力范围。

    稳固势力范围这件事最简单的操作就是抢更多活、招聘更多下属、产出更多PPT。

    尤其是那些没有创业精神的大厂中层,简直是抢功小能手、无情HC申请机器。

    在大环境和公司还不错的时候,这种人员的膨胀速度堪称可怕,比如三个月一个部门招几百人,但公司老板也乐见其成,反正钱多人傻没啥压力,另外把人才都弄进来,对手就招不到人了。

    很多管理者“良心不安”之际偶尔会说真话:把下属减少1/3甚至一半都完全不影响任何进度。

    大厂的人员冗余简直就是众所周知的小秘密,只不过高速增长时代大家心早不宣而已。

    另外大厂还特别喜欢赛马,同一个产品好几个部门同时做,美其名曰:多点试错、分摊风险。

    这就导致了大厂的山头文化,每一个山头都有一群中高层,很多产品/技术积累不会分享。

    啥?你也要做类似的功能?自己重新招人搞呗,要SDK?没门!

    现在这一切戛然而止,红利结束大环境又不太好,新的方向还要探索,新部门还需要成立,那么好了老板发话了:请各位管理者清理好团队的冗余,我们要开始去肥增瘦了。

    最悲剧的是:裁员结束后,老板搞不好会发现部门人员精简了,大家更卖力了,产出还更高了。。

    3.源源不断的应届生

    不得不提到最近几年的人才红利了:和大家直觉不一样的是:中国现阶段是人口/人才红利的爆炸期。

    网上各种人口红利要消失的论调,其实说的是20年后,跟现在毫无关系。

    别怀疑,现在就是最卷的时代!

    去年一年毕业的大学生就有1000多万,这个数据后面还会攀升,未来10年我们将迎接过亿的大学生。

    为什么互联网行业会有中年危机?

    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老板,公司一群35岁、40岁的老员工,动不动来个小病、动不动家里老人出点事、动不动要去接小孩,外面一堆应届毕业生,能加班薪资还不高。你怎么选?

    答案不言而喻啊,虽然残酷但很真实。

    所以最近我们看见:大厂应届生招到飞起,很多40岁的基层老员工被裁后却找不到工作。

    应届生真有这么香吗?

    是真的香!

    应届生更容易培养对企业的认同感,第一份工作嘛,你懂的。

    应届生身体更好、精力更旺盛,简直是无情的工作学习机器。

    应届生薪资还不怎么高,成本更低。

    劝退基层老员工,招募大量应届生,就这么定了!

    以上是我在大厂工作多年的一些感受,有朋友可能要问了:怎么破?

    说实话:职场很难,放弃更难,哪怕再操蛋也要坚持。

    只不过坚持的同时,我们要给自己留退路,比如在满足公司业务的同时尽快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做程序员的朋友,尽快成长为高级程序员和技术专家,掌握核心技术,这种还真不怕什么大环境不好。

    同时我们要增强“底线思维”: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比如说,工资一定会涨,机会一直很多,房价一直会涨,如果过去让你产生了这种幻觉,无非你处在康波周期中的上升曲线。

    问问欧洲人、南美人、非洲人就知道在康波周期的萧条期是个什么窘境。

    2022年我们所熟悉的很多事情都在剧变,对于普通人唯一可依赖的恐怕只有一点:增强底线思维。

    不要等挥霍到没钱用了才想起来攒钱理财、不要在年轻的时候背上太多贷款、不要等快失业了才想起发展新方向。。。

    记住一句话:只有你自己能扼住自己命运的咽喉。

    end

  • 相关阅读:
    设计模式之桥接模式
    设计模式之适配器模式
    设计模式之代理模式
    设计模式之建造者模式
    设计模式之抽象工厂模式
    设计模式之工厂方法模式
    设计模式之简单工厂模式
    设计模式之原型模式
    api接口测试的步骤
    3种优化回归测试的方法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iner/p/16157193.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