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肯定不知道什么是工作,不过我想过希望自己快些长大,因为那样可以买得起自己喜欢的东西。至于为什么长大了就可以买得起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个时候没有想过,可能潜意识里面会认为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应该很难。
至于上学,恐怕连家长也没想过以后具体要让孩子做什么?最原始的动机应该也是家里农活太忙而无暇顾及,以及入学前的那几年里实在是累怕了吧?
我们那个时代的小孩,家长很少会刻意希望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像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规定学这学那,然后注入一家人的期待,连以后的方向和前途也是基本确定了的。大概是因为那个时候社会经济不发达,父母们的意识也不觉醒,终究也各有利弊吧,我认为。
直到高考结束了,开始选专业的时候,我还是稀里糊涂的,甚至都没意识到这是个多大的事情。进入大学以后我才有了一些独立的想法和觉醒的意识。
最后毕业找工作,也不像现在的学生那么挑剔,起码我应该能养活自己。于是我在养活自己的这个主旨下努力了很多年,工作最初是想认认真真地把工作做好,再多赚一些钱。那个时候早就没有上学时候的意气风发,感觉大学就是把由高考而拉开的差距尽量缩小,然后再通过进入社会来工作让同学之间的差距变为0或是1。
工作几年以后,有一段时间很迷茫,每天都是浑浑噩噩。有一天突然就想开了,觉着自己不应该浪费掉工作之外的时间,而总是寄希望于在当前的工作中来成长、提高。于是,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读书,读的范围很广。我经常去一家图书馆,有一次心血来潮,想看看这几年都借过哪些书,就问图书管理员说想看一下,她倒是很痛快,直接让我看了。不过我拿不走这个记录,只能看到大概有几页的样子。
我的阅读涉及技术、经济、传记和法治等内容,也开始慢慢了解了一些,逐渐也变得有态度和情绪了起来。最后在公司里遇到了为数不多的志趣相同的人。今天我跟那个曾经的偶像、现在的挚友讲:“我对你的印象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盲目崇拜;第二个层次是辩证地接受,唯物地批判;第三个层次是云淡风轻,看云卷云舒。”在保持阅读习惯的这几年里,我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变得越来越喜静。有一种读书人的清高,全身上下更是散发出一种愤青的气息。但是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我更加觉着自己只是从一个井里跳到另外一个井里而已,虽然视野比之前宽广了,但终于还是一直坐在井底看着天罢了。
然而思想的碰撞,会带来光明,最终去拨开云雾。
随着时间的积累和阅读量的增加,我也慢慢开始能稍微看清远方的路,一直没有人告诉自己应该怎么走,而最后的引路人竟然是自己。
我们很久没有狭义上的老师了,他们严厉的外表会约束我去按照他们所希望的路走,用他们的方式培养人。不过我们终究会离开学校,终究要毕业。到了最后的最后,不得不离开学校和老师的时候,又有谁可以时刻约束我们的行为、勉励克服暂时面对的困难,并为我们指明以后的方向,同时由人生的起点一直陪伴你到终点。
我们在终点时候所成为的那个人,与在起点的时候所希望成为的那个人,究竟偏差了多远,谁也说不清楚。不过如果能在自己的“培养“下坚毅地走下去,我想这应该是有意义的一种人生。
最后我发现培养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是我真正的工作,我热爱这份工作,如同婴儿一般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渴望,我满怀热情,我心如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