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感觉自己工作效率有点低下。于是我便学了一个习惯,搞一个待办列表,把要做的事情写下来,每次做完一件,就勾选一个。
刚听起来,这个办法真是不错,也是不少效率达人推荐的做法。但后来却有点变味:为了让完成的任务看起来多一些,我会把任务列表细化,尽量去罗列相对好完成的事情。于是,工作变成了程序化的“任务驱动”。
我慢慢开始处于某种焦虑的状态,心里想的是如何尽快完成列表,但是很多任务需要其他人协作,而且有时间周期。你急匆匆的完成这个,等待别人,再切换到那个,再切换回来...我感觉大脑像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紧张而机械。
最终的结果,除了大脑因为快速上下文切换导致的疲劳和低效之外,并没有感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简单的问题完成了一堆,而真正有价值的困难问题却没什么进展。看似任务完成的很多,但真正情况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一天下来,依旧感觉自己一无所获。
我后来看了别人的周报和总结,寥寥数行,事情不多但很重要。仔细想想,人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一辈子能做多少事情呢?其实真的没几件。总书记干了那么多年,总结起来有价值的事情不过三件。不要把自己当成神,大神并不是因为做的事情多而成功,而在于做的很深。
当然我没有说做TODO-List一定不好,这可能和工作性质有关。对我来说,主要工作不是机械化地劳动,而是有创意地设计方案或解决困难问题。这种情况真的不适合用按天的TODO-List去push自己。你能想象如果给作家或音乐家布置任务,让他写50首诗或8首曲子,会是怎样的恶果吗?反过来,如果是去买东西,拜访客户,乃至讨账,一个列表再合适不过了。
另外一方面,我深刻地感受到,“焦虑不解决问题”。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解决问题也不是一声怒吼向前冲。相比之下,按部就班,冷静淡定地挨个解决问题,多一点靠谱而理性的思考和决断更有价值。你知道吗,有多少人多久没有仔细思考过问题了?
问题说到这里,文章该结束了。不过小心哦,这很有可能成了自己放松而荒废工作的借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