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TCP,什么是UDP,它们两者的区别? 三次握手


    TCP:

             定义: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由IETF的RFC 793定义。

             TCP编程的服务器端一般步骤是:

    1. 创建一个socket,用函数socket();SOCKET SocketListen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

    IPPROTO_TCP)

    1. 设置socket属性,用函数setsocket();*可选
    2. 绑定IP地址、端口等想你想到socket上,用函数bind();SOCKET_ERROR=

    bind(SocketListen,(const sockaddr*)&addr,sizef(addr))

    1. 开启监听,用函数listen(); SOCKET_ERROR==listen(SocketListen,2)
    2. 接收客户端上来的连接,用函数accept();SOCKET SocketWaiter = accept(SocketListen,_Out_ struct sockaddr*addr _Inout_ int*addrlen);
    3. 收发数据,用函数send()和recv(),或者read()和write();
    4. 关闭网络连接;closesocket(SocktListen);closesocket(SocketWaiter);
    5. 关闭监听;

    SOCK_STREAM这种的特点是面向连接的,即每次收发数据之前必须通过connect建立连接,而SOCK_DGRAM这种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协议的网络通讯,它是无连接的,不可靠的。

    TCP编程的客户端一般步骤是: 
      1、创建一个socket,用函数socket(); 
      2、设置socket属性,用函数setsockopt();* 可选 
      3、绑定IP地址、端口等信息到socket上,用函数bind();* 可选 
      4、设置要连接的对方的IP地址和端口等属性; 
      5、连接服务器,用函数connect(); 
      6、收发数据,用函数send()和recv(),或者read()和write(); 
      7、关闭网络连接;

    UDP:

             定义: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是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式系统互联) 参考模型中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

             与之对应的UDP编程步骤要简单许多,分别如下:

    1. 创建一个socket,用函数socket();
    2. 设置socket属性,用函数setsockopt();*可选
    3. 绑定IP地址、端口的等信息到socket上,用函数bind();
    4. 循环接受数据,用函数recvfrom();
    5. 关闭网络连接

    UDP编程的客户端一般步骤是:

    1. 创建一个socket,用函数socket();
    2. 设置socket属性,用函数setsockopt();*可选
    3. 绑定IP地址、端口等信息到socket上,用函数bind();*可选
    4. 设置对方的IP地址和端口等属性;
    5. 发送数据,用函数sendto();
    6. 关闭网络连接;

    区别:

    1. TCP面向连接(如打电话要先拨号码建立连接);

    TCP提供可靠的服务。也就是说,通过TCP连接传送的数据,无差距,不丢失,不重复,且按序到达;

    TCP通过校验和重传控制,序号标识,滑动窗口,确认应答实现可靠传输。如丢包时的重发控制,还可以对次序乱掉 的分包进行顺序控制。

    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到点的;

    TCP对系统资源要求较多

    1. UDP是无连接的,及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UDP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

    UDP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工作效率比TCP高,使用与对高速传输和实时性有较高的通信或广播通信

    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UDP对系统资源要求较少

    -----------------------------------------------------------------------------------------------------------------------------------------

    OSI参考模型中的网络层,在TCP/IP协议中,TCP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采用三次握手建立一个连接。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完成三次握手,客户端与服务器开始传送数据,在上述过程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
    未连接队列:在三次握手协议中,服务器维护一个未连接队列,该队列为每个客户端的SYN包(syn=j)开设一个条目,该条目表明服务器已收到SYN包,并向客户发出确认,正在等待客户的确认包。这些条目所标识的连接在服务器处于Syn_RECV状态,当服务器收到客户的确认包时,删除该条目,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状态。
    SYN-ACK 重传次数:服务器发送完SYN-ACK包,如果未收到客户确认包,服务器进行首次重传,等待一段时间仍未收到客户确认包,进行第二次重传,如果重传次数超过系统规定的最大重传次数,系统将该连接信息从半连接队列中删除。注意,每次重传等待的时间不一定相同。
    半连接存活时间:是指半连接队列的条目存活的最长时间,也即服务从收到SYN包到确认这个报文无效的最长时间,该时间值是所有重传请求包的最长等待时间总和。有时我们也称半连接存活时间为Timeout时间、SYN_RECV存活时间 [1] 

  • 相关阅读:
    maven创建的quickstart项目生成可执行jar
    spring boot 修改banner
    spring boot项目打包成war
    node集成mysql——pool连接池
    adb命令模拟按键输入keycode
    Spring 全局异常处理
    程序开发中版本管理之命名规则及格式
    群晖Nas中搭建Intellij Idea的LicenseServer服务
    uml-类图书写指南
    Spring Boot + Docker + K8S 简单示例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ruce1992/p/13986963.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