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库IO简介


    IO有四种类型:连续读,随机读,随机写和连续写,连续读写的IO size通常比较大(128KB-1MB),主要衡量吞吐量,而随机读写的IO size比较小(小于8KB),主要衡量IOPS和响应时间。数据库中的全表扫描是连续读IO,索引访问则是典型的随机读IO,日志文件是连续写IO,而数据文件则是随机写IO。

      数据库系统基于传统磁盘访问特性来设计,最大特点是日志文件采用sequential logging,数据库中的日志文件,要求必须在事务提交时写入到磁盘,对响应时间的要求很高,所以设计为顺序写入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磁盘寻道花费的时间,减少延迟时间。日志文件的顺序写入,虽然是物理位置是连续的,但是并不同于传统的连续写类型,日志文件的IO size很小(通常小于4K),每个IO之间是独立的(磁头必须抬起来重新寻道,并等待磁盘转动到相应的位置),而且间隔很短,数据库通过log buffer(缓存)和group commit的方式(批量提交)来达到提高IO size的大小,并减少IO的次数,从而得到更小的响应延迟,所以日志文件的顺序写入可以被认为是“连续位置的随机写入”,更关注IOPS,而不是吞吐量。

      数据文件采用in place uddate的方式,意思是数据文件的修改都是写入到原来的位置,数据文件不同于日志文件,并不会在事务commit时写入数据文件,只有当数据库发现dirty buffer过多或者需要做checkpoint动作时,才会刷新这些dirty buffer到相应的位置,这是一个异步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数据文件的随机写入对IO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只要满足checkpoint和dirty buffer的要求就可以了。

  • 相关阅读:
    不可或缺 Windows Native (15)
    不可或缺 Windows Native (14)
    不可或缺 Windows Native (13)
    不可或缺 Windows Native (12)
    不可或缺 Windows Native (11)
    不可或缺 Windows Native (10)
    不可或缺 Windows Native (9)
    不可或缺 Windows Native (8)
    不可或缺 Windows Native (7)
    不可或缺 Windows Native (6)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spirant/p/5089164.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