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正如我们在《Bash脚本编程学习笔记06:条件结构体》中最后所说的,我们应该把一些可能反复执行的代码块整合起来,避免反复编写使得代码过于臃肿。
函数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存在的。函数在定义时,可以将常用的代码整合为一个整体,当我们需要执行的时候,只需要调用这个函数即可。
Bash是过程式编程语言,从上至下顺序执行代码,因此函数定义必须在函数调用之前完成。
函数属于shell的基础特性,即不仅仅是针对于bash,包括csh、sh、ksh和zsh等都具有这里说明的函数特性。
函数会在当前的shell环境下执行,不会创建新的进程(子shell)来解释函数。
函数可以通过“unset -f”命令删除。
函数的定义和调用
函数的定义有两种方式。
方式一。
FUNC_NAME () {
BODY
}
方式二。
function FUNC_NAME [()] { BODY }
[()]:表示小括号可以省略。
函数的调用只需要键入函数名即可,就像键入命令名一样。
[root@c7-server ~]# cat function.sh #!/bin/bash
# 函数定义 test_func() { echo "This is just for test." }
# 函数调用 test_func [root@c7-server ~]# bash function.sh This is just for test.
示例:编写一个脚本,接收一个用户名参数,输出用户名、UID和默认shell。(要求以函数的形式)
#!/bin/bash userinfo() { if ! id $username &> /dev/null; then echo "The user $username is not exists." else grep "^$username>" /etc/passwd | cut -d : -f 1,3,7 fi } username=$1 userinfo
示例:将《Bash脚本编程学习笔记06:条件结构体》中最后的服务脚本中冗余的代码改写为函数,即函数式编程。
#!/bin/bash # # chkconfig: - 50 50 # Description: test service script # prog=$(basename $0) lockfile="/var/lock/subsys/$prog" start() { if [ -e $lockfile ]; then echo "The service $prog has already started." else touch $lockfile echo "The service $prog starts finished." fi } stop() { if [ ! -e $lockfile ]; then echo "The service $prog has already stopped." else rm -f $lockfile echo "The service $prog stops finished." fi } restart() { if [ -e $lockfile ]; then rm -f $lockfile touch $lockfile echo "The service $prog restart finished." else touch $lockfile echo "The service $prog starts finished." fi } status() { if [ -e $lockfile ]; then echo "The service $prog is running." else echo "The service $prog is not running." fi } case $1 in start) start ;; stop) stop ;; restart) restart ;; status) status ;; *) echo "Usage: $prog {start|stop|restart|status}" exit 1 ;; esac
函数的输出和退出状态码
函数的输出指的是函数体中执行的命令的输出,STDOUT和STDERR都会输出。其中也包括了我们使用echo或者printf的显式的STDOUT。
如果函数中没有return语句的话,那么函数的退出状态码是函数体中最后一条命令的退出状态码。
如果函数中有return语句的话,那么当函数体自上而下执行到return时,函数会立即停止并返回,函数的退出状态码就是return指定的退出状态码。
return [n]
如果return没有指定退出状态码的话,那么就是return的上一条命令的退出状态码。
注意不要和exit语句混淆。return用户终止函数的执行并返回,而exit是终止了整个脚本的执行并退出。后者的作用域更广。
函数的位置参数
函数和脚本一样,都可以接收参数作为位置参数,然后在函数中引用这些参数。也支持引用与位置参数有关的特殊变量($#, $*, $@)。
向函数传递位置参数和向脚本传递位置参数的方式是一样的。
my_func() { echo "$1 $2" } my_func arg1 arg2
记住,传参时,不要写成类似C语言的风格,会报错的。
my_func(arg1, arg2)
练习
1、编写一个脚本,批量添加用户,用户传参给脚本,参数是欲添加的用户名前缀,用户名其余部分使用数字补全。
#!/bin/bash userAdd() { if id $1 &> /dev/null; then return 1 else useradd $1 return 0 fi } for i in {01..03}; do username="$1$i" userAdd $username retval=$? if [ $retval -eq 0 ]; then echo "The user $username has been added." elif [ $retval -eq 1 ]; then echo "The user $username was existed." fi done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在for循环体中,一定要在函数调用后立即将函数的退出状态码(return)获取并存入变量中(如该示例中的retval),而后在对该状态码做判断。
如果直接多次判断$?的值的话,那么第一次的$?的值是函数的退出状态码,到了第二次,就会变成了上一句echo语句了。
2、编写一个脚本,通过函数检测(ping)某一主机的在线状态。需检测192.168.152.1~192.168.152.254这个范围。
#!/bin/bash ping_test() { ip=$1 if ping -c 1 -q $ip &> /dev/null; then echo "The host $ip is online." return 0 else return 1 fi } for i in 192.168.152.{1..254}; do ping_test $i done
Linux中的ping命令,默认是发送无限的请求数据包持续ping的,需要使用-c指定包的数量。这个脚本不太好,因为ping遇到不通的情况会等待一段时间,导致脚本比较耗时。
3、编写一个脚本,通过函数实现乘法口诀表,注意,不是九九乘法口诀表,而是NN乘法口诀表,N作为用户参数传入脚本。
#!/bin/bash multi() { N=$1 for ((i=1;i<=N;i++)); do for ((j=1;j<=i;j++)); do echo -ne "$j*$i=$((i*j)) " done echo done } multi $1
注意:这个脚本有瑕疵,在输出时,当N数值过大的时候,使用“ ”制表符会使显示较不人性化。
函数中的变量作用域
在《Bash脚本编程学习笔记01:变量与多命令执行》中我们说变量有三种类型并说明了其作用域。
- 本地变量:仅当前shell有效(即当前bash进程)。
- 环境变量:当前shell及其子shell(即当前bash进程即其子bash进程)。
- 局部变量:在某部分代码片段中有效(例如函数)。
结合作用域的概念,我们来看下面这个示例。
#!/bin/bash name=tom set_name() { name=jerry echo $name } set_name echo $name
我们应该会认为这样吧?
set_name --输出--> jerry echo $name --输出--> tom
其实,真实的结果是:
[root@c7-server ~]# bash func_scope.sh jerry jerry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局部变量是需要手动定义的,而不是其出现在函数体中就是局部变量了。
可以通过内置命令local来定义局部变量,local仅可以在函数内部使用!
local [option] name[=value] …
因此我们对脚本进行改写,函数体中的变量明确使用local命令定义,就可以验证我们此前说的变量作用域的理论了。
[root@c7-server ~]# cat func_scope.sh #!/bin/bash name=tom set_name() { local name=jerry echo $name } set_name echo $name [root@c7-server ~]# bash func_scope.sh jerry tom
函数中的变量作用域,是一个难点,我其实没搞太明白。上面的示例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示例,在复杂的情况下,例如函数A调用函数B时,local会变得很有帮助。具体遇到的时候,建议大家再翻阅一下官方的手册。
函数的递归
一个函数可以调用另一个函数,而当一个函数调用自身时,就叫做函数的递归。
递归不会无限递归,一般会有一个边界,在边界处会返回,而后根据递归的顺序逐一按照相反的顺序返回。
函数的递归很好地解决了计算阶乘(factorial)和斐波那契(fibonacci)数列。
阶乘
阶乘是由基斯顿·卡曼发明的数学运算。一个正整数的阶乘是所有小于等于该数的正整数的积,记作“n!”。0和1的阶乘都是1。
n!=1*2*3*4*...*n
阶乘存在一个规律。
5!=1*2*3*4*5 4!=1*2*3*4 3!=1*2*3 2!=1*2 1!=1
因此。
5!=4!*5 4!=3!*5 3!=2!*3 ... n!=(n-1)!*n=n*(n-1)!
我们就可以把阶乘定义为一个函数并通过递归的方式来实现阶乘的计算。
#!/bin/bash fact() { if [ $1 -eq 1 -o $1 -eq 0 ]; then echo 1 else echo $(($1*$(fact $(($1-1))))) fi } fact $1
斐波那契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是数学家莱昂纳多·斐波那契以兔子繁殖为例引入的,又作兔子数列。
该数列F,第一项和第二项都为1,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的值都是前两项之和。
数列F F(1)=1 F(2)=1 F(3)=F(1)+F(2) ... F(n)=F(n-2)+F(n-1)
1 1 2 3 5 8 13 21 34 ...
因此我们可以把求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的值写为一个函数。
[root@c7-server ~]# cat func_factorial.sh #!/bin/bash fact() { if [ $1 -eq 1 -o $1 -eq 0 ]; then echo 1 else echo $(($1*$(fact $(($1-1))))) fi } fact $1 [root@c7-server ~]# vim func_fibo.sh [root@c7-server ~]# bash func_fibo.sh 1 1 [root@c7-server ~]# bash func_fibo.sh 2 1 [root@c7-server ~]# bash func_fibo.sh 3 2 [root@c7-server ~]# bash func_fibo.sh 4 3 [root@c7-server ~]# bash func_fibo.sh 5 5 [root@c7-server ~]# bash func_fibo.sh 6 8 [root@c7-server ~]# bash func_fibo.sh 7 13 [root@c7-server ~]# bash func_fibo.sh 8 21
不过这种方式仅仅是求得第N项的值,我们可以改为打印这个斐波那契数列。
[root@c7-server ~]# cat func_fibo.sh #!/bin/bash fibo() { if [ $1 -eq 1 -o $1 -eq 2 ]; then echo -n "1 " else echo -n "$(($(fibo $(($1-2)))+$(fibo $(($1-1))))) " fi } for i in $(seq $1); do fibo $i done echo [root@c7-server ~]# bash func_fibo.sh 1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