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端产品经理的价值


    今天主要讲产品的管理策略。管理什么人呢?后端产品经理可以面对公司整个业务流程涉及的各个的人物、各个角色,如何让他们高效的工作,如何监控他们的工作。

        刚才十三老师说了一个新的观点,就是你的老板到底傻不傻?其实十三的观点是对得。当你面试这个公司的时候,老板在面试你的时候,你告诉老板说请你我进来,你除了数钱,剩下的事情帮你解决。牛吗?这才是产品经理。老板应该就是残废的,就应该是在家里数钱的,要不然要产品经理干吗?所以,如果你的老板比你聪明,他还没有残废,不好意思,你做的不好。你还没有做到让他残废,商业产品经理,后端的产品经理,C端的产品经理,APP端的产品经理都有责任,你们就看看二八开、四六开、三七开,自己算一算,该自尽的自尽好了,该辞职的就辞职好了,所以我就辞职了。   

        每个公司,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业务流,下个月我要做自己的项目,会大量的招人进来,也有自己的业务流。业务流程对于B端的产品经理是核心,运行过一段时间的公司,只要不是非常的成熟,你就有用武之地去建立它的流程,梳理现有的流程,优化项目的流程。所以B端的产品经理应该更关注业务团队在哪里,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工作场景是什么样子的。前一段时间我加入了一家新的公司,就不理解为什么要贴着业务去靠,我说服了那个老板好几次,我说服不了,我觉得能力太弱了,最后我选择了离开。离开以后没事干,没有公司肯要我,太弱了,那就自己搞一个事儿做吧。

        业务流梳理了就要感觉,说一个简单的业务,举个例子,销售人员在大街上跑的时候,公司的规章制度,条条框框,老板的叮嘱没有任何作用的,一般条条框框是滞后的,发生了事情才有条条框框。出现了问题,法务部门才会介入,才会出现,才会有条条框框,有系统去支撑、监督,    那时候已经太晚了,所以BD人群在大街上跑的时候不可控的情况太多了。比如说有一家公司不允许销售人员和客户之间产生金钱上的来往,所有的来往必须在平台上,但是依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系统的监控没有做好,管理没有做好。当然,教育也是一部分原因。这个时候就是B端产品经理的责任,你没有做好管控。后来我们在CRM里面加了监控措施,比如说必须打开手机的定位,实时开着,流量公司来付,所以他在大街上跑的流程和线路在地图上是红点组成的圈,或者是网状的路。有一次这个东西上线了之后,没有通知销售人员,只通知了销售人员的Leader,老板天天就盯着电脑屏幕,F5、F5、F5。有一次那个老板跟我说了一个案例,说有一次我跟销售人员打电话,说哥你在哪儿呢?那个大哥说,我正在谈客户。那个红点落在了他家里,你去一个公司的时候会填一个居住地址,把那个拿过来转化为坐标点太简单了,拿地址反算一个坐标,拿做小算一个地址,这在百度地图、腾讯地图、高德地图都不是难事儿。老板就把电话挂掉了。我说你怎么处理这件事?他说,我截了一张图给他,后来他就再也没来公司,到现在离职都没办。所以,对于一个后端产品经理,对于业务流的监控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案例,销售人员和商家签了合同,我们明文要求这个合同的条款要约束好,不允许有合同外的额外条款,如果一定有额外条款没关系,因为总有一些大客户出现,这些大客户说我有自己的规矩,你必须按照我的规矩来,否则不跟你合作,这个没问题。如果不违反商业道德或者公司利益的,我们是允许的,但是要做一个合同复件盖章,双方签字。原来的流程是签完合同拍照,邮件发过来,这篇的品控人员审核,回复邮件审核通过还是驳回。我们就发现拍照和审核的合同是两个东西,上线开始卖了,人家都开始起诉了,我们这才发现那个合同和当时那个邮件审核的图片件、影印件不是一码事儿,这就很坑。后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在CRM里做一个流程的东西,把合同这个模块拆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在这个合同系统里控制着商家的资质,控制着商家和我的合约信息、法律约束信息,这是一个框架合同和一个定额合同。我们会引入品控这个角色去监控这些合同,是不是合法的,合规的,是不是侵害了公司利益,多了这么一个业务流。在这个业务流上引入一个新的角色叫品控,大家在设计B端业务的时候,不是把业务的业务流搬到系统上就画句号了,这是远远不够的,有了现成的业务流就有人来钻空子,因为总有人很聪明。所以我们引入了品控这个角色。

        前几天我一直在校招面试,我去了北工大、北科大、理工,我发现他们很容易找到一个产品,比如说十三哥的在行、QQ、微信,他们很容易找到他们不满的地方。,我说,为什么不去解决呢?如果让你产品经理,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怎么解决?他们就没想过,他们只是发现了问题,没想过怎么解决。这些人其实很聪明,很容易找到问题点在哪里,会利用这个问题点,把这个问题点放大,但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怎么管控这个问题很少有人思考过。

        总结一下,我知道现在的业务流,我去优化这个业务流,但是不管你做什么样的业务流,一定要有监控业务流的人或者是系统机制。引入品控这个角色对吗?站在公司运营成本的角度来说,不是一个很经济的玩儿法,因为人的经济成本很贵,哪怕一个月只发他3000块钱的工资,每个月的支出不到6000块钱,这是很高的,如果十个人、一百个人,如果销售是几千人的团队,有几千万的合同上来,要压多少品控人员。这不是最好的玩儿法,最好的玩儿法是系统能自动识别合同的真假。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产品人员在做系统流程、监控流程的时候,成本考量怎么做的?你要为老板花钱,还要为老板省钱,还要帮老板赚钱。B端产品经理部去考虑成本的支出,老板让做就做了,你只是功能型的产品经理,你的能量发挥到最大也只是和工具产品画等号,能力就到这儿了。如果你考虑到产品成本的控制,从两个方案中选一个相对简捷的方案,你是在帮老板省钱,老板会看在眼里。如果我开启了文字识别系统,起码要半年时间才能开发完,期间要耗费多少的人员成本,因为一年、半年的时间内合同的造价率不会降下来。相信的在座的各位每家RD人员一定是不够用的,产品经理永远觉得老板配备的RD人员不足。为什么?因为需求的模块化太大。曾经我在上一家公司的时候,CTO曾经跟我讲过一个问题,你把所有的需求都砍到五个工作日,他们叫5PD。当时我就想,CRM只开发5个PD就上线一个版本,我的业务人员什么都没有感知,5个PD×6×10,才能看出变化,这个很难。他说,那是你的本事不到。后来,我就想这个事情,其实是可以做到的。你怎么看这个场景,在流程设计上一定要讲究场景,一个角色进入一个场景,他操作了ABCD这么多然后出场,这个场景对于这个角色来将就完结了。这个时候,另一个角色进场做了ABCD出场,这是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形成了一个业务。你要看谁是主线角色,第二个角色是辅助角色,这两个场景里有两个角色,谁先入场,谁第二入场,第二入场的一定是辅助角色,主线角色一定是第一个入场的。用这种思路去切割你的业务流,用场景的方法去切割业务流,再把这些场景串起来,就是整个业务流程的梳理。

        我团队里面的很多PM,因为我不太喜欢招高级的PM,因为太贵了,老板不给那么多钱,所以我一般喜欢用0—1岁的PM,或者是0—2岁的产品经理。为什么?因为他还没有形成处理意识,我稍微的告诉他一下,他基本就上道了。现在的人的智商是一样的,有人说这个孩子很聪明,智商很高,其实他和你一样,没有谁比谁更聪明,只是说我见的比你多,你见的比我多而已,没有聪明的。所以在流程的处理上,用这种方式去处理,会让你省很多劲,少走很多的弯路。这是流程和管理。

        当你的系统上线,或者说流程出来之后,就要有人去执行,执行的好与坏要有人去监控,有可能是系统监控。前端的产品经理可能更依赖系统的监控,比如说进来了多少PAUA,产生了多少订单,转化了多少,这些系统可以帮你做,但是后端不一定系统可以帮你做。举个例子,公司要求先把商户列表中的TOP10、TOP100先拿下来,这是一个目标。另外一个目标是公司希望有更多的商家进来合作,2B和O2O都会这样,希望更多的商家进来入住我的平台,同时还希望更多的高产量的商家入住我的平台。这两个策略一旦到BD的手里,BD的手里就会出现错乱。比如说美团搞餐饮,中国的餐饮大概有270万家左右,这270万家从成都小吃、沙县小吃,一直到全聚德的酒楼,哪个想入住美团,很容易分辨出来。为了让更多的商家进来,BD会把路边的麻辣烫都会谈进来,卖一个优惠券,那个对平台没有太大的商业价值,只是流量大了,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了,因为销售不听话,做的不好。在执行上,就会出现和领导的意图、公司发展的意图出现偏颇,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会在CRM里明确的高度销售你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我曾经在一家公司里破天荒的出了一个东西叫任务管理系统,因为我发现那群销售太不听话了,没办法。我怎么跟他们讲,怎么和他们的Leader讲公司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这样的,应该签这样的商家进来,而不是那样的商家。那个哥们儿说,我的销售人员一旦到大街上,他谈什么我真的是忙不过来,首先我有20多个销售,不可能每个人签约的时候我都盯着,这个商家不能签,这个商家可以签,做不到,因为精力也达不到。这个时候就要借助系统,系统有这么一个功能,今天在这条街有这么多商家,在TOP100里面,你要把这些商家拿下来,我会给他一个列表。如果你今天谈了10个商家回来,签了10份合约,只有一个在TOP里,我认为没有完成工作量,虽然覆盖量完成了,但是公司目标任务量没有完成,这个时候KPI系统就会出现,不会及格,权重配比也不会很高。后来又深化了一步,直接与钱挂钩。销售人群很有意思,看到人民币会嗷嗷叫,很有特点的一个人群。每上一个商家,在KPI赚到多少钱,每个商家在线上形成了交易,他提成多少钱,每笔都能实时的算出来,发到他的手机端,每天他都会收到几十条短信,我又赚到了5块钱,一会儿又收到短信,又赚了15块钱。很容易自我满足,给他不断地激励,就会促进他的执行,让他的执行更深化,就奔着任务列表的TOP去走。因为有重要任务,有不重要但是很紧急的任务,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出来,我会告诉他,这个任务拿到之后怎么处理,他点开任务详情就告诉他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怎么做,做完了就可以了,钱就可以拿到了。他们很喜欢这种玩儿法。

        后来我跟上一家公司的销售总监合作,他在去哪儿网做了很多年的销售总监。他说,我很不喜欢你的CRM。我说,为什么?他说,你这个CRM能让销售赚到钱,但是你把这些人当成了机器了。通过刚才的描述,大家有没有感觉到,销售人员已经变成一个打地鼠的机器了。所以,在强化执行的时候,就会产生这样的副作用。面对这样的副作用,产品经理该怎么办呢?监控。因为监控之后,后一步是疏导。监控的时候,会发现好的问题和坏的问题,都要进行疏导。好的也要疏导,也就是奖励。坏的也要疏导,不一定惩罚,可以教育,帮助他变得更好。这就是执行和监控的关系。

        曾经我遇到一个问题,O2O行业会申请公司的物料发给商家,比如说门贴,在上加的门口贴着大众点评、美团特约商家,这样的牌子制作费用特别贵,成本大概在80块钱左右,门贴大概3块钱左右。一个地区的销售频繁的申请,频繁的发放,我第一次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地区的销售一定很厉害,商家的依赖度很强。后来,我无意中计算了一下这个地区的毛利率和上线的商家数,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当时的毛利率大概是3—4%的样子,如果按照3—4%去算毛利率的话,这个地区的人员成本、物料成本、办公费用是平衡不了的,我在疯狂的赔钱,而且没拿到好的收益。我就觉得,这个事情该管一管,我就打电话给Leader,你这么搞的话公司会在这个地区花很多的钱,但是收益并不大,我说你至少要把毛利率拉到7—8%,才能刚刚好平衡到成本。所以,你下一次谈的时候,尽可能把毛利率拉到这个水平上,否则的话这个地区的人均产出很弱,基本上是倒数。一旦把毛利率拉到8%的时候,就要从商家那里赚客单价8%的钱,这样的话对商家的利益是一种损害,商家少赚钱了,给平台交的钱多了。销售就说,拉到这么高,我就没法谈了,我就更谈不下来了,3%我才刚刚谈下来,他心里就没底了,就开始反抗,就开始投诉,一直投诉到老板那儿去。这并不是谁对谁错,而是B端产品经理要贴着业务现状考虑问题。这是问题的核心点,从你的视角看这不是错的,但是人均产出太低了。

        监控是不是完全交给业务团队呢?不一定。产品团队也要时刻关注业务的方向,因为他是赚钱的,你是花钱的。后端产品在管理前端业务团队,中间业务团队的方法,要看他们的执行,帮助他们更好的执行,但是也要监控,去管控。我有可能拉进一个新的品控团队监控,也有可能自己去看数据监控。所以,有执行一定要监控。中国的党和人民政府也是这么做的,有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

        引导和验证,这是B端产品经理比较关注的一点。怎么引导?在任务系统里,会用不同颜色标注不同任务的重要性。销售人员有重要或者是紧急,按照实际情况判断寻找适合当前阶段的任务去做就好了。但是,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销售人员可能会追求对他的利益更高的那个任务,优先去做。这是一定的。其他的任务就会慢慢的弱下来,所以就会存在产品的引导功能,如何引导他,把对公司最重要的这部分优先完成,再去解决他认为个人收益最高的这部分任务,这就存在引导的问题。这个地方要跟业务团队的Leader们商量,公司的目标是这样子的,大家都在这个目标四周布点,推动这个目标实现的更快,或者说在这条线上增长的最快,这个布点就是任务引导的过程。在销售团队里,或者在业务团队里,特别是运营团队,人员流动性不亚于产品经理的人员流动性,新旧更替很快。我在很早的一家做O2O的公司工作过,人员的流动一年达到了48%,人员交替很快,在引导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的生手。我和他们聊天的时候,他们说叫新新人类,这样的人怎么办?在你设计产品的时候,尽可能让他不去动脑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教育新新人类变成一个工具,变成一个机器的最快的办法。所以,我在每条重要的任务上,都会告诉他操作步骤、操作界限在哪里,或者说操作的上限和下限在哪里,会有一个明确的指示,在系统里面都做好了。一旦出现了这种问题,就不敢跨越雷池,不敢出格,在条条框框里执行,这些条条框框只要能看得懂汉字,基本上就能看得懂。


      尽可能让你的指示更明确,更简单。比如说,去把那杯水拿来?这个话应该是老板说,但不应该是产品经理说。产品经理一定比业务团队聪明,聪明就聪明在我能帮你规划好水在哪里,虽然老板没有告诉我说水在哪里,但是我能告诉你水在哪里,我能告诉你解决这个问题要多大剂量,这就是细化引导后端的产品经理深入挖掘需求需要思考的问题,不是说我拿一盆水去解决一根火柴燃的火,那是没有价值的,那是浪费,老板过两天就没钱了。要多和老板沟通,看看老板的需求点到底是多大,你想出了自己的方案要去验证这个方案,要跟老板多交流,多跟业务团队交流,我给你这杯水能不能止渴,能不能再跑5公里?等他跑到4.8公里的时候,你告诉他,我再给你这么一杯水,你还能不能再跑5公里?这样的策略引导,会让销售打了鸡血一样,会持续的往下跑,因为他始终会得到满足,会得到他往下跑的原动力,他就会拼命的跑。这时候,老板是很高兴的,这群人不用管,自己就跑了,这个时候产品经理就可以跟老板说,我是用这种方法让他持续的跑,不是说他这个人多么的强,是我的产品很强,这是后端产品经理的另一个价值,帮助老板驱动那些人,引导业务团队的人,销售、运营、客服的人持续的跑。去验证他们跑的好不好,任务完成是不是达标,看监控是比较难的,因为每个任务都不一样,千奇百怪,就需要方向的验证,这是后端产品经理的另一个核心点,就是你要有自己的价值观,要判断这个方向是不是对的,这个判断不是量化的东西,也不是对错很明确的是非问题。这个验证是不是帮助公司在这条业务线上领先了竞争对手,或者是拉近了跟竞争对手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是一个量化的东西,或者是某一个是否的问题。所以,这里跟前面讲到的监控不一样,监控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数据不会骗人。这里验证的是方向和策略的问题,这个策略对不对,这个策略有没有加速业务团队的奔跑速度,这是更重要的。这个速度是不是一定用米/秒计算呢?不一定,只要他比原来的效率更高了,只要拉近了和竞争对手的距离,或者超过了竞争对手,这都是方向上的问题,就是说这个策略是不是用对了地方,这个力打出去,是不是正好打在了那个受力点。

      总结一下,后端产品经理的关注点是产品策略是不是能推动业务团队更好的跑,这是第一。第二,我的产品策略是不是更贴近于公司的发展方向,第三,成本意识和价值观有没有形成,就是能不能帮老板节省更多的资金,甚至赚到钱。有很多人不理解,B端产品经理做后台支撑的,就是做CRM,怎么可能帮老板赚到钱呢?其实是可以的。举个例子,我有哥哥们儿,前两天给我打电话,原来是我团队的,他在外面做了一个东西,花了38万元人民币,前几天把它卖给了中国最大的一家在线旅游的网站,卖了680万人民币。换句话说,他赚了600多万,那个哥们儿一下就疯了。我请教了一下他,他跟我一样,原来也是做CRM,他做的更细致一点,当你的后端产品形成业务支撑之后,是不是这个产品经理的工作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形成了良好的验证、引导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其实不是。后端产品的职责是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恰恰是你赚钱的时候。去哪儿、携程、艺龙他们有一个重要的业务是卖酒店的间夜,如果单纯的卖房的话,去哪儿和携程打了几年下来,我统计过,中国的低星级的酒店,三星级以下酒店的毛利率很低,基本上是平衡布勒去哪儿和携程的支出。这个哥们儿发现一个问题,每家酒店都有很多扫地的阿姨,扫地的阿姨一般情况下是当地人,比如说酒店座落在北京的苏州街,阿姨就住在附近,对附近非常的熟悉。他做了一个什么事儿呢?那个阿姨既然对这个地方很熟悉,当一个旅游的人从A点到达B点的时候,如果有人做一个简单的指导,告诉你那家餐馆虽然排着队但是不好吃,这家餐馆虽然人不多,但是很好吃,是地方特色。他就做了这么一个事儿,他发动了酒店里所有的员工,包括下班的前台的漂亮妹妹都去干这个活儿,特别好玩儿。他把当地门票、吃饭、导购全部融入这个产品,由不同的人带领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B点玩儿、吃。去哪儿网目的地的老大跟我讲,A点到B点干吗呢?无非就是六项活儿,吃、住、行、游、购、娱。如果有一个非常熟悉当地生活状况或者文化氛围的人再合适不过了,比旅行社的导游强很多,他就做了这么一个事儿,把当地那个酒店里闲置的资源又再次利用了起来,和在行是一个道理,哥们儿在跑步的时候还聊聊天,人家那个是大妈在下班的时候,顺便把你带到了吃饭的地方,就这么一个东西,大家分享闲置的精力。这是非常典型的资源整合的概念。整个项目开发三个半月多,项目构思大概花了五个月,从他开始考虑这件事情,到开发到落地,最后卖出去花了五个月左右,就卖出去了。卖出去之后,携程也不是吃素的,携程希望这个团队全部过去,把他愁坏了,他又不想去,因为他的第二个项目已经在酝酿中了,还想再卖一次,所以他就不想过去,所以现在很痛苦。

      后端的产品经理在资源整合的时候是很难的,因为你要打通无数的系统,从别的兄弟平台调很多的资源过来支撑你对这个市场的判断,对这个商业的判断。比如说我现在经营了一批酒店,酒店的业务支撑系统都已经做好了,我想让间夜更上一层楼的话,就要整合更多的资源进来。比如说中编的饭馆,如果是住我店里的客人过去打五折,原来只能吃一个包子,现在可以吃两个包子了,原来只能吃一只烤鸭,现在能吃两只烤鸭,这样对游客的吸引力很大,这样的话把周边的商家客流量带起来,自己也活的更好,这就是后端产品经理要考虑的。为什么美团既做旅游又做吃饭呢?为什么去哪儿网既做卖房间,又做卖间夜还搞电影票呢?这是有道理的,虽然是中高频的频度,但是再往上拉的时候就很难了,就需要另一个品类的协助,相互促进。比如说美团的猫眼的产品经理看数据,分析出来一个结论,在北京市场上用猫眼买了电影再去吃饭的人占比有多少,吃了饭再去开房的人占比有多少,开房前后又有一次看电影的机会的时候占比又有多少,他们有这样一些数据,这是很早之前的数据,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他们就发现一个规律,吃完饭再去看电影的人,然后又去开房的人占了大多数。为什么?好像占到了43%左右。这个数据很好玩儿,说明基本上搞定一个男女关系是一顿饭解决的,辅助的看了场电影,事儿就办了,间夜就上来了,大概是这么一个流程。这些数据很好玩儿,对于后端产品经理来讲,这些数据恰恰是你整合资源的核心点,也是你的方向,因为大家的生活习惯是这样的。你去买全聚德的烤鸭的时候,我送你一张电影票,我再告诉你,哥们儿,看完电影之后,隔壁有一家酒店,可以去休息一下,八折。你的资源整合厉害吗?三个商家被你一条线穿起来了,换句话说,原来兴哥只能赚一顿饭的毛利率,现在可以赚三顿饭的毛利率,这就是后端资源产品打包整合的核心案例,现在美团已经开始干了。算一下账,原来团购一顿饭100块钱,两个人顶天200块钱,王兴只能从这个烤鸭里赚鸭爪子的钱。如果后端产品经理足够的强,把电影票、酒店全部塞给这个客户,这个漏斗能漏下30%,王兴将在这30%的人里赚了3分钱,猫眼电影的利润赚了,开房间夜的钱赚了,鸭爪子还在握在手里。老板高不高兴?老板会亲你一口说,哥,招你进来就对了。当你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可以在B端产品经理这条路上踏踏实实按照你的思路走了。这是B端产品经理两个核心价值,一个是做业务支撑,第二个是做资源的整合。

      前一段时间,我和腾讯的产品经理秦浩(音)聊,因为秦浩(音)在知乎上发了一篇文章,说了2B和2C的差异。他的概念是,2B的产品经理一定是业务支撑,构建生态圈,这是他的观点。其实他没有说的很细,如果说的很细,构建所谓的生态圈就是资源整合的概念。他没有说的很细,大家理解成了后端产品经理就是做业务支撑的,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其实是没有细化开来讲。因为他当时回答问题是即时的发言,不是成体系的文章,其实他自己有考虑到这一点。大家不要被那篇文章误导,后来把他的文章节选了一部分,专门写了B端产品经理的发展路径,着重说了这两个核心点,这两个核心点有不同的侧重的职业。一个是业务产品架构师,张小龙就是。还有一个发展路径是资源整合的能力,这是CEO,也有人称为一个项目的操盘手应该干的,你的老板是否具备操盘手的资格,如果他具备的话,你就让他做操盘手,告诉他,你去数钱就好了,剩下的事我来干。这是两个核心技能,核心的价值,有两个发展路径,如果把这两个问题并起来,如果拥有这两项核心技能,这两个职业基本上就可以被你所控制。大家不要觉得B端产品经理很枯燥,得不到老板的赏识,不像前端产品经理随便导一个流量进来,有点儿转化率,老板就会摸一摸脸蛋。B端产品经理一样可以创造很大的价值,不是让老板摸一摸,而是亲你一口。当你的老板亲你一口的时候,OK,你成功了!

  • 相关阅读:
    三分钟学会.NET微服务之Polly
    redis设置密码和redis主从复制
    程序员工作之外,如何再赚一份工资?
    吞吐量(TPS)、QPS、并发数、响应时间(RT)概念
    TPS和QPS的区别和理解
    制定一套适合自己团队的GITflow标准化工作流
    UvaLive 6600 Spanning trees in a secure lock pattern 矩阵行列式
    从零開始学Xamarin.Forms(一) 概述
    Unity 之 C# 利用回调函数实现C++匿名函数
    hdu 4324 Triangle LOVE(拓扑判环)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da-openmind/p/9038101.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