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夫担大任者,必先强其力,定其心,燃其欲,苦其志,重其任,正其行,专其业,寡其周,明其理,通其情,或可为。      -----<曾国潘家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斯人 一作: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

      借用悲剧哲学家尼采的话来说,是要求我们“去同时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快乐的科学》)

      因为,痛苦与希望本来就同在。

      说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史公说得好: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 自序》)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他们身处逆境的忧患之中,心气郁结,奋发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缘故。

      至于死于安乐者,历代昏庸之君,荒淫逸乐而身死国亡,其例更是不胜枚举。

      所以,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 相关阅读:
    【51nod1965】奇怪的式子
    【spoj】DIVCNTK
    【bzoj3173】最长上升子序列
    【UOJ 209】【UER #6】票数统计
    Fib数列2 费马小定理+矩阵乘法
    T37302 P哥的桶
    U32592 摘果实
    【loj6029】「雅礼集训 2017 Day1」市场&&【uoj#228】基础数据结构练习题
    【bzoj4631】踩气球 线段树
    [bzoj4922]Karp-de-Chant Number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ofuBlue/p/9057566.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