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还记得这些定义吗?如果对 图的概念 和 存储 不了解请点击链接)
- 路径
- 最短路
- 有向图中的最短路、无向图中的最短路
- 单源最短路、每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
性质
对于边权为正的图,任意两个结点之间的最短路,不会经过重复的结点。
对于边权为正的图,任意两个结点之间的最短路,不会经过重复的边。
对于边权为正的图,任意两个结点之间的最短路,任意一条的结点数不会超过 (n) ,边数不会超过 (n-1) 。
Floyd 算法
是用来求任意两个结点之间的最短路的。
复杂度比较高,但是常数小,容易实现。(我会说只有三个 for
吗?)
适用于任何图,不管有向无向,边权正负,但是最短路必须存在。(不能有个负环)
实现
我们定义一个数组 f[k][x][y]
,表示只允许经过结点 (1) 到 (k) ,结点 (x) 到结点 (y) 的最短路长度。
很显然, f[n][x][y]
就是结点 (x) 到结点 (y) 的最短路长度。
我们来考虑怎么求这个数组
f[0][x][y]
:边权,或者 (0) ,或者 (+infty) ( f[0][x][x]
什么时候应该是 (+infty) ?)
f[k][x][y] = min(f[k-1][x][y], f[k-1][x][k]+f[k-1][k][y])
上面两行都显然是对的,然而这个做法空间是 (O(N^3)) 。
但我们发现数组的第一维是没有用的,于是可以直接改成 f[x][y] = min(f[x][y], f[x][k]+f[k][y])
,
for (int k = 1; k <= n; ++k)
for (int i = 1; i <= n; ++i)
for (int j = 1; j <= n; ++j)
f[i][j] = min(f[i][j], f[i][k] + f[k][j]);
时间复杂度是 (O(N^3)) ,空间复杂度是 (O(N^2)) 。
应用
"给一个正权无向图,找一个最小权值和的环。"
首先这一定是一个简单环。
想一想这个环是怎么构成的。
考虑环上编号最大的结点 u。
f[u-1][x][y]
和 (u,x), (u,y)共同构成了环。在 Floyd 的过程中枚举 u,计算这个和的最小值即可。
(O(n^3)) 。
"已知一个有向图中任意两点之间是否有连边,要求判断任意两点是否连通。"
该问题即是求 图的传递闭包 。
我们只需要按照 Floyd 的过程,逐个加入点判断一下。
只是此时的边的边权变为 (1/0) ,而取 (min) 变成了 与 运算。
再进一步用
bitset
优化,复杂度可以到 (O(frac{n^3}{w})) 。// std::bitset<SIZE> f[SIZE]; for (k = 1; k <= n; k++) for (i = 1; i <= n; i++) if (f[i][k]) f[i] = f[i] & f[k];
Bellman-Ford 算法
一种基于松弛(relax)操作的最短路算法。
支持负权。
能找到某个结点出发到所有结点的最短路,或者报告某些最短路不存在。
在国内 OI 界,你可能听说过的“SPFA”,就是 Bellman-Ford 算法的一种实现。(优化)
实现
假设结点为 (S) 。
先定义 (dist(u)) 为 (S) 到 (u) (当前)的最短路径长度。
(relax(u,v)) 操作指: (dist(v) = min(dist(v), dist(u) + edge\_len(u, v))) .
(relax) 是从哪里来的呢?
三角形不等式: (dist(v) leq dist(u) + edge\_len(u, v)) 。
证明:反证法,如果不满足,那么可以用松弛操作来更新 (dist(v)) 的值。
Bellman-Ford 算法如下:
while (1) for each edge(u, v) relax(u, v);
当一次循环中没有松弛操作成功时停止。
每次循环是 (O(m)) 的,那么最多会循环多少次呢?
答案是 (infty) !(如果有一个 (S) 能走到的负环就会这样)
但是此时某些结点的最短路不存在。
我们考虑最短路存在的时候。
由于一次松弛操作会使最短路的边数至少 (+1) ,而最短路的边数最多为 (n-1) 。
所以最多执行 (n-1) 次松弛操作,即最多循环 (n-1) 次。
总时间复杂度 (O(NM)) 。 (对于最短路存在的图)
relax(u, v) {
dist[v] = min(dist[v], dist[u] + edge_len(u, v));
}
for (i = 1; i <= n; i++) {
dist[i] = edge_len(S, i);
}
for (i = 1; i < n; i++) {
for each edge(u, v) {
relax(u, v);
}
}
注:这里的 (edge\_len(u, v)) 表示边的权值,如果该边不存在则为 (+infty) , (u=v) 则为 (0) 。
应用
给一张有向图,问是否存在负权环。
做法很简单,跑 Bellman-Ford 算法,如果有个点被松弛成功了 (n) 次,那么就一定存在。
如果 (n-1) 次之内算法结束了,就一定不存在。
队列优化:SPFA
即 Shortest Path Faster Algorithm
。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无用的松弛操作。
很显然,只有上一次被松弛的结点,所连接的边,才有可能引起下一次的松弛操作。
那么我们用队列来维护“哪些结点可能会引起松弛操作”,就能只访问必要的边了。
q = new queue();
q.push(S);
in_queue[S] = true;
while (!q.empty()) {
u = q.pop();
in_queue[u] = false;
for each edge(u, v) {
if (relax(u, v) && !in_queue[v]) {
q.push(v);
in_queue[v] = true;
}
}
}
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 SPFA 跑得很快,但其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 (O(NM)) ,将其卡到这个复杂度也是不难的,所以考试时要谨慎使用(在没有负权边时最好使用 Dijkstra 算法,在有负权边且题目中的图没有特殊性质时,若 SPFA 是标算的一部分,题目不应当给出 Bellman-Ford 算法无法通过的数据范围)。
SPFA 的优化之 SLF
即 Small Label First。
即在新元素加入队列时,如果队首元素权值大于新元素权值,那么就把新元素加入队首,否则依然加入队尾。
该优化在确实在一些图上有显著效果,但是如果有负权边的话,可以直接卡到指数级。
Dijkstra 算法
Dijkstra 是个人名(荷兰姓氏)。
IPA:/ˈdikstrɑ/或/ˈdɛikstrɑ/。
这种算法只适用于非负权图,但是时间复杂度非常优秀。
也是用来求单源最短路径的算法。
实现
主要思想是,将结点分成两个集合:已确定最短路长度的,未确定的。
一开始第一个集合里只有 (S) 。
然后重复这些操作:
- 对那些刚刚被加入第一个集合的结点的所有出边执行松弛操作。
- 从第二个集合中,选取一个最短路长度最小的结点,移到第一个集合中。
直到第二个集合为空,算法结束。
时间复杂度:只用分析集合操作, (n) 次 delete-min
, (m) 次 decrease-key
。
如果用暴力: (O(n^2 + m) = O(n^2)) 。
如果用堆 (O(m log n)) 。
如果用 priority_queue
: (O(m log m)) 。
(注:如果使用 priority_queue,无法删除某一个旧的结点,只能插入一个权值更小的编号相同结点,这样操作导致堆中元素是 (O(m)) 的)
如果用线段树(ZKW 线段树): (O(m log n + n) = O(m log n))
如果用 Fibonacci 堆: (O(n log n + m)) (这就是为啥优秀了)。
等等,还没说正确性呢!
分两步证明:先证明任何时候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的 (dist) 一定不大于第二个集合中的。
再证明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的最短路已经确定。
第一步,一开始时成立(基础),在每一步中,加入集合的元素一定是最大值,且是另一边最小值,每次松弛操作又是加上非负数,所以仍然成立。(归纳)(利用非负权值的性质)
第二步,考虑每次加进来的结点,到他的最短路,上一步必然是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否则他不会是第二个集合中的最小值,而且有第一步的性质),又因为第一个集合内的点已经全部松弛过了,所以最短路显然确定了。
H = new heap();
H.insert(S, 0);
dist[S] = 0;
for (i = 1; i <= n; i++) {
u = H.delete_min();
for each edge(u, v) {
if (relax(u, v)) {
H.decrease_key(v, dist[v]);
}
}
}
Johnson 全源最短路径算法
Johnson 和 Floyd 一样,是一种能求出无负环图上任意两点间最短路径的算法。该算法在 1977 年由 Donald B. Johnson 提出。
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路可以通过枚举起点,跑 (n) 次 Bellman-Ford 算法解决,时间复杂度是 (O(n^2m)) 的,也可以直接用 Floyd 算法解决,时间复杂度为 (O(n^3)) 。
注意到堆优化的 Dijkstra 算法求单源最短路径的时间复杂度比 Bellman-Ford 更优,如果枚举起点,跑 (n) 次 Dijkstra 算法,就可以在 (O(nmlog m)) (取决于 Dijkstra 算法的实现)的时间复杂度内解决本问题,比上述跑 (n) 次 Bellman-Ford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更优秀,在稀疏图上也比 Floyd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更加优秀。
但 Dijkstra 算法不能正确求解带负权边的最短路,因此我们需要对原图上的边进行预处理,确保所有边的边权均非负。
一种容易想到的方法是给所有边的边权同时加上一个正数 (x) ,从而让所有边的边权均非负。如果新图上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经过了 (k) 条边,则将最短路减去 (kx) 即可得到实际最短路。
但这样的方法是错误的。考虑下图:
(1 o 2) 的最短路为 (1 o 5 o 3 o 2) ,长度为 (−2) 。
但假如我们把每条边的边权加上 (5) 呢?
新图上 (1 o 2) 的最短路为 (1 o 4 o 2) ,已经不是实际的最短路了。
Johnson 算法则通过另外一种方法来给每条边重新标注边权。
我们新建一个虚拟节点(在这里我们就设它的编号为 (0) )。从这个点向其他所有点连一条边权为 (0) 的边。
接下来用 Bellman-Ford 算法求出从 (0) 号点到其他所有点的最短路,记为 (h_i) 。
假如存在一条从 (u) 点到 (v) 点,边权为 (w) 的边,则我们将该边的边权重新设置为 (w+h_u-h_v) 。
接下来以每个点为起点,跑 (n) 轮 Dijkstra 算法即可求出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路了。
一开始的 Bellman-Ford 算法并不是时间上的瓶颈,若使用 priority_queue
实现 Dijkstra 算法,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 (O(nmlog m)) 。
实现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queue>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节点编号1 ~ |V|
const int MAXV = 100 + 1;
const int INF = 1e5;
vector<vector<int>> dist(MAXV, vector<int>(MAXV, INF)); // 距离矩阵,第一维是起始点,0编号存放S'到各个点的距离
vector<vector<int>> parent(MAXV, vector<int>(MAXV, 0)); //前驱子图,第一维是起始点
struct E {
int v;
int w;
E(int v, int w) : v(v), w(w) {}
E() {}
};
typedef pair<int, int> P; //first存d,second存下标
struct Graph {
vector<E> adj[MAXV];
int n;
int m;
};
Graph graph;
bool bellman_ford(int s) {
dist[s][s] = 0;
int n = graph.n + 1;
for (int k = 1; k <= n - 1; ++k) {
for (int u = 0; u <= graph.n; ++u) { //u从0开始,0代表新添加的点
for (int j = 0; j < graph.adj[u].size(); ++j) {
E e = graph.adj[u][j];
int v = e.v;
if (dist[s][v] > dist[s][u] + e.w) {
dist[s][v] = dist[s][u] + e.w;
} //end if
} //end for
} //end for
} //end for
//检查有没有从s可达的负圈
for (int u = 0; u <= graph.n; ++u) { // u从0开始
for (int j = 0; j < graph.adj[u].size(); ++j) {
E e = graph.adj[u][j]; //边
if (dist[s][e.v] > dist[s][u] + e.w) {
return false;
} //endif
} //end for
} //end for
return true;
}
struct cmp {
bool operator()(P &p1, P &p2) {
return p1.first > p2.first;
}
};
//O(nlogn + mlogn), m>n时,O(mlogn); 斐波那契堆 O(nlogn + m)
void dijkstra(int s) {
dist[s][s] = 0;
priority_queue<P, vector<P>, cmp> pq;
pq.push(P(0, s));
while (!pq.empty()) {
P v_m = pq.top();
pq.pop(); //共执行n次,logn
int u = v_m.second;
if (dist[s][u] < v_m.first) continue; //d[u]小于上界,说明之前更新过了,重复放入的元素
for (int i = 0; i < graph.adj[u].size(); ++i) { //共执行m次
E e = graph.adj[u][i];
if (dist[s][e.v] > dist[s][u] + e.w) {
dist[s][e.v] = dist[s][u] + e.w;
parent[s][e.v] = u;
pq.push(P(dist[s][e.v], e.v)); //logn
}
}
}
}
//O(mnlogn+n*nlogn),m>n时,O(mnlogn); 对于斐波那契堆为O(mn + n*nlogn)
void johnson() {
//create G' add S' s' = 0
for (int i = 1; i <= graph.n; ++i) {
graph.adj[0].push_back(E(i, 0)); //w = 0
}
if (!bellman_ford(0)) {
cout << "the input graph contains a negative-weight cycle" << endl;
return;
}
//d(u)= shortest path from S to u,w'(u,v)=w(u,v)+dist(u)-dist(v) >= 0
for (int u = 1; u <= graph.n; ++u) {
for (int v = 0; v < graph.adj[u].size(); ++v) {
graph.adj[u][v].w = graph.adj[u][v].w + dist[0][u] - dist[0][v]; //update w'
}
}
for (int u = 1; u <= graph.n; ++u) {
dijkstra(u);
for (int v = 1; v <= graph.n; ++v) { //更新所有从u出发到所有顶点的距离
dist[u][v] = dist[u][v] - dist[0][u] + dist[0][v]; //d'(u,v)=d(u,v)+dist(u)-dist(v)
}
}
}
void createGraph() {
int u, v, k, w;
cin >> graph.n >> graph.m;
for (k = 1; k <= graph.m; ++k) {
cin >> u >> v >> w;
graph.adj[u].push_back(E(v, w));
}
}
void print_shortest_path(int s, int v) {
if (v == s) {
cout << s << " ";
return;
}
if (parent[s][v] == 0) {
cout << "no path from " << s << " to " << v << endl;
return;
}
print_shortest_path(s, parent[s][v]);
cout << v << " ";
}
void print_path() {
for (int s = 1; s <= graph.n; ++s) {
cout << "start point=" << s << ":" << endl;
for (int v = 1; v <= graph.n; ++v) {
print_shortest_path(s, v);
cout << ",dist=" << dist[s][v] << endl;
}
cout << endl;
}
}
int main() {
createGraph();
johnson();
print_path();
}
正确性证明
为什么这样重新标注边权的方式是正确的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个物理概念——势能。
诸如重力势能,电势能这样的势能都有一个特点,势能的变化量只和起点和终点的相对位置有关,而与起点到终点所走的路径无关。
势能还有一个特点,势能的绝对值往往取决于设置的零势能点,但无论将零势能点设置在哪里,两点间势能的差值是一定的。
接下来回到正题。
在重新标记后的图上,从 (s) 点到 (t) 点的一条路径 (s o p_1 o p_2 o dots o p_k o t) 的长度表达式如下:
((w(s,p_1)+h_s-h_{p_1})+(w(p_1,p_2)+h_{p_1}-h_{p_2})+ dots +(w(p_k,t)+h_{p_k}-h_t))
化简后得到:
(w(s,p_1)+w(p_1,p_2)+ dots +w(p_k,t)+h_s-h_t)
无论我们从 (s) 到 (t) 走的是哪一条路径, (h_s-h_t) 的值是不变的,这正与势能的性质相吻合!
为了方便,下面我们就把 (h_i) 称为 (i) 点的势能。
上面的新图中 (s o t) 的最短路的长度表达式由两部分组成,前面的边权和为原图中 (s o t) 的最短路,后面则是两点间的势能差。因为两点间势能的差为定值,因此原图上 (s o t) 的最短路与新图上 (s o t) 的最短路相对应。
到这里我们的正确性证明已经解决了一半——我们证明了重新标注边权后图上的最短路径仍然是原来的最短路径。接下来我们需要证明新图中所有边的边权非负,因为在非负权图上,Dijkstra 算法能够保证得出正确的结果。
根据三角形不等式,图上任意一边 ((u,v)) 上两点满足: (h_v leq h_u + w(u,v)) 。这条边重新标记后的边权为 (w'(u,v)=w(u,v)+h_u-h_v geq 0) 。这样我们证明了新图上的边权均非负。
这样,我们就证明了 Johnson 算法的正确性。
不同方法的比较
Floyd | Bellman-Ford | Dijkstra | Johnson |
---|---|---|---|
每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 | 单源最短路 | 单源最短路 | 每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 |
没有负环的图 | 任意图(可以判定负环是否存在) | 非负权图 | 没有负环的图 |
(O(N^3)) | (O(NM)) | (O(Mlog M)) | (O(NMlog M)) |
注:表中的 Dijkstra 算法在计算复杂度时均用 priority_queue
实现。
输出方案
开一个 pre
数组,在更新距离的时候记录下来后面的点是如何转移过去的,算法结束前再递归地输出路径即可。
比如 Floyd 就要记录 pre[i][j] = k;
,Bellman-Ford 和 Dijkstra 一般记录 pre[v] = u
。
具体代码实现可看相应的文章:Dijkstra 算法 、Bellman Ford 算法、 SPFA 算法、Floyd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