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法学习】圆方树


    众所周知,树(或森林)有很好的性质,并且容易通过很多常见数据结构维护。

    而一般图则没有那么好的性质,所幸有时我们可以把一般图上的某些问题转化到树上考虑。

    而圆方树就是一种将图变成树的方法。本文将介绍圆方树的构建,性质和一些应用。

    限于篇幅,本文中有一些结论未经证明,读者可以自行理解或证明。

    一、圆方树的定义

    圆方树最初是处理“仙人掌图”(每条边在不超过一个简单环中的无向图)的一种工具,不过发掘它的更多性质,有时我们可以在一般无向图上使用它。

    要介绍圆方树,首先要介绍点双连通分量

    一个点双连通图的一个定义是:图中任意两不同点之间都有至少两条点不重复的路径。
    点不重复既指路径上点不重复(简单路径),也指两条路径的交集为空(当然,路径必然都经过出发点和到达点,这不在考虑范围内)。

    可以发现对于只有一个点的图比较难定义它是不是一个点双,这里先不考虑节点数为 (1) 的图。

    一个近乎等价的定义是:不存在割点的图。
    这个定义只在图中只有两个点,一条连接它们的边时失效。它没有割点,但是并不能找到两条不相交的路径,因为只有一条路径。
    (也可以理解为那一条路径可以算两次,的确没有交,因为不经过其他点)

    虽然原始的定义的确是前者,但是为了方便,我们规定点双图的定义采用后者。

    而一个图的点双连通分量则是一个极大点双连通子图
    与强连通分量等不同,一个点可能属于多个点双,但是一条边属于恰好一个点双(如果定义采用前者则有可能不属于任何点双)。

    在圆方树中,原来的每个点对应一个圆点,每一个点双对应一个方点
    所以共有 (n+c) 个点,其中 (n) 是原图点数,(c) 是原图点双连通分量的个数。

    而对于每一个点双连通分量,它对应的方点向这个点双连通分量中的每个点连边。
    每个点双形成一个“菊花图”,多个“菊花图”通过原图中的割点连接在一起(因为点双的分隔点是割点)。

    显然,圆方树中每条边连接一个圆点和一个方点。

    下面有一张图,来自 WC 的 PPT,显示了一张图对应的点双和圆方树形态。

    圆方树的点数小于 (2n),这是因为割点的数量小于 (n),所以请注意各种数组大小要开两倍。

    其实,如果原图连通,则“圆方树”才是一棵树,如果原图有 (k) 个连通分量,则它的圆方树也会形成 (k) 棵树形成的森林。

    如果原图中某个连通分量只有一个点,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在后续讨论中不考虑孤立点。

    二、圆方树的构建

    对于一个图,如何构造出它的圆方树呢?首先可以发现如果图不连通,可以拆分成每个连通子图考虑,所以我们只考虑连通图。

    因为圆方树是基于点双连通分量的,而点双连通分量又基于割点,所以只需要用类似求割点的方法即可。

    求割点的常用算法是 Tarjan 算法,如果你会了理解下面的内容就很简单了,如果你不会也没关系。

    我们跳过 Tarjan 求割点,直接介绍圆方树使用的算法(其实是 Tarjan 的变体):

    对图进行 DFS,并且中间用到了两个关键数组 dfnlow(类似于 Tarjan)。

    dfn[u] 存储的是节点 (u) 的 DFS 序,即第一次访问到 (u) 时它是第几个被访问的节点。
    low[u] 存储的是节点 (u) 的 DFS 树中的子树中的某个点 (v) 通过最多一次返祖边或向父亲的树边能访问到的点的最小 DFS 序。
    如果没有听说过 Tarjan 算法可能会有点难理解,让我们举个例子吧:

    (可以发现这张图其实和上面图片中的图等价)
    这里树边从上至下用直线画出,返祖边从下至上用曲线画出。节点的编号便是它的 DFS 序。

    则有 low 数组如下:

    (i) (1) (2) (3) (4) (5) (6) (7) (8) (9)
    (mathrm{low}[i]) (1) (1) (1) (3) (3) (4) (3) (3) (7)

    并不是很难理解吧,注意这里 (9)low(7),与一些求割点的做法有差异,因为为了方便,我们规定了可以通过父边向上,但主要思想是相同的。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写出计算 dfnlow 的 DFS 函数(初始时 dfn 数组清零):

    void Tarjan(int u) {
    	low[u] = dfn[u] = ++dfc; // low 初始化为当前节点 dfn
    	for (auto v : G[u]) { // 遍历 u 的相邻节点
    		if (!dfn[v]) { // 如果未访问过
    			Tarjan(v); // 递归
    			low[u] = std::min(low[u], low[v]); // 未访问的和 low 取 min
    		}
    		else low[u] = std::min(low[u], dfn[v]); // 已访问的和 dfn 取 min
    	}
    }
    

    接下来,我们考虑点双和 DFS 树以及这两个数组之间的关联。

    可以发现,每个点双在 DFS 树上是一棵连通子树,并至少包含两个点;特别地,最顶端节点仅往下接一个点。

    同时还可以发现每条树边恰好在一个点双内。

    我们考虑一个点双在 DFS 树中的最顶端节点 (u),在 (u) 处确定这个点双,因为 (u) 的子树包含了整个点双的信息。

    因为至少有两个点,考虑这个点双的下一个点 (v),则有 (u)(v) 之间存在一条树边。

    不难发现,此时一定有 (mathrm{low}[v]=mathrm{dfn}[u])
    更准确地说,对于一条树边 (u o v)(u,v) 在同一个点双中,且 (u) 是这个点双中深度最浅的节点当且仅当 (mathrm{low}[v]=mathrm{dfn}[u])

    那么我们可以在 DFS 的过程中确定哪些地方存在点双,但是还不能准确确定一个点双所包含的点集。

    这并不难处理,我们可以在 DFS 过程中维护一个栈,存储还未确定所属点双(可能有多个)的节点。

    在找到点双时,点双中除了 (u) 以外的其他的点都集中在栈顶端,只需要不断弹栈直到弹出 (v) 为止即可。

    当然,我们可以同时处理被弹出的节点,只要将其和新建的方点连边即可。最后还要让 (u) 和方点连边。

    这样就很自然地完成了圆方树的构建,我们可以给方点标号为 (n+1) 开始的整数,这样可以有效区分圆点和方点。

    这部分可能讲述得不够清晰,下面贴出一份代码,附有详尽注释以及帮助理解的输出语句和一份样例,建议读者复制代码并自行实践理解,毕竟代码才是最能帮助理解的(不要忘记开 c++11)。

    #include <cstdio>
    #include <vector>
    #include <algorithm>
    
    const int MN = 100005;
    
    int N, M, cnt;
    std::vector<int> G[MN], T[MN * 2];
    
    int dfn[MN], low[MN], dfc;
    int stk[MN], tp;
    
    void Tarjan(int u) {
    	printf("  Enter : #%d
    ", u);
    	low[u] = dfn[u] = ++dfc; // low 初始化为当前节点 dfn
    	stk[++tp] = u; // 加入栈中
    	for (auto v : G[u]) { // 遍历 u 的相邻节点
    		if (!dfn[v]) { // 如果未访问过
    			Tarjan(v); // 递归
    			low[u] = std::min(low[u], low[v]); // 未访问的和 low 取 min
    			if (low[v] == dfn[u]) { // 标志着找到一个以 u 为根的点双连通分量
    				++cnt; // 增加方点个数
    				printf("  Found a New BCC #%d.
    ", cnt - N);
    				// 将点双中除了 u 的点退栈,并在圆方树中连边
    				for (int x = 0; x != v; --tp) {
    					x = stk[tp];
    					T[cnt].push_back(x);
    					T[x].push_back(cnt);
    					printf("    BCC #%d has vertex #%d
    ", cnt - N, x);
    				}
    				// 注意 u 自身也要连边(但不退栈)
    				T[cnt].push_back(u);
    				T[u].push_back(cnt);
    				printf("    BCC #%d has vertex #%d
    ", cnt - N, u);
    			}
    		}
    		else low[u] = std::min(low[u], dfn[v]); // 已访问的和 dfn 取 min
    	}
    	printf("  Exit : #%d : low = %d
    ", u, low[u]);
    	printf("  Stack:
        ");
    	for (int i = 1; i <= tp; ++i) printf("%d, ", stk[i]);
    	puts("");
    }
    
    int main() {
    	scanf("%d%d", &N, &M);
    	cnt = N; // 点双 / 方点标号从 N 开始
    	for (int i = 1; i <= M; ++i) {
    		int u, v;
    		scanf("%d%d", &u, &v);
    		G[u].push_back(v); // 加双向边
    		G[v].push_back(u);
    	}
    	// 处理非连通图
    	for (int u = 1; u <= N; ++u)
    		if (!dfn[u]) Tarjan(u), --tp;
    		// 注意到退出 Tarjan 时栈中还有一个元素即根,将其退栈
    	return 0;
    }
    

    提供一个测试用例:

    13 15
    1 2
    2 3
    1 3
    3 4
    3 5
    4 5
    5 6
    4 6
    3 7
    3 8
    7 8
    7 9
    10 11
    11 10
    11 12
    

    这个例子对应的图(包含了重边和孤立点的情况):

    三、圆方树的应用

    我们讲一些可以使用圆方树求解的例题。

    [APIO2018]铁人两项

    这题可以作为圆方树模板题看待。

    题意简述:

    给定一张简单无向图,问有多少对三元组 (langle s, c, f angle)(s,c,f) 互不相同)使得存在一条简单路径从 (s) 出发,经过 (c) 到达 (t)

    题解:

    说到简单路径,就必须提一个关于点双很好的性质:对于一个点双中的两点,它们之间简单路径的并集,恰好完全等于这个点双。
    即同一个点双中的两不同点 (u,v) 之间一定存在一条简单路径经过给定的在同一个点双内的另一点 (w)

    这个性质的证明:

    • 显然如果简单路径出了点双,就不可能再回到这个点双中,否则会和点双的定义冲突。

    • 所以我们只需考虑证明一个点双连通图中任意三不同点 (u,v,c),必存在一条从 (u)(v) 的简单路径经过 (c)

    • 首先排除点数为 (2) 的情况,它满足这个性质,但是无法取出 (3) 个不同点。

    • 对于余下的情况,考虑建立网络流模型,源点向 (c) 连容量为 (2) 的边,(u)(v) 向汇点连容量为 (1) 的边。

    • 原图中的双向边 (langle x,y angle),变成 (x)(y) 连一条容量为 (1) 的边,(y) 也向 (x) 连一条容量为 (1) 的边。

    • 最后,给除了源点,汇点和 (c) 之外的每个点赋上 (1) 的容量,这可以通过拆点实现。

    • 因为源点到 (c) 的边的容量为 (2),那么如果这个网络最大流为 (2),则证明一定有路径经过 (c)

    • 考虑最大流最小割定理,显然最小割小于等于 (2),接下来只要证最小割大于 (1)

    • 这等价于证明割掉任意一条容量为 (1) 的边,是无法使源点和汇点不连通的。

    • 考虑割掉 (u)(v) 与汇点连接的点,根据点双的第一种定义,必然存在简单路径从 (c) 到另一个没割掉的点。

    • 考虑割掉一个节点拆点形成的边,这等价于删除一个点,根据点双的第二种定义,余下的图仍然连通。

    • 考虑割掉一条由原先的边建出的边,这等价于删除一条边,这比删除一个点更弱,显然存在路径。

    • 所以我们证明了最小割大于 (1),即最大流等于 (2)。证毕。

    这个结论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它告诉了我们:考虑两圆点在圆方树上的路径,与路径上经过的方点相邻的圆点的集合,就等于原图中两点简单路径上的点集。

    回到题目,考虑固定 (s)(f),求合法的 (c) 的数量,显然有合法 (c) 的数量等于 (s,f) 之间简单路径的并集的点数减 (2)(去掉 (s,f) 本身)。

    那么,对原图建出圆方树后,两点之间简单路径的点数,就和它们在圆方树上路径经过的方点(点双)和圆点的个数有关。

    接下来是圆方树的一个常用技巧:路径统计时,点赋上合适的权值。
    本题中,每个方点的权值为对应点双的大小,而每个圆点权值为 (-1)

    这样赋权后则有两圆点间圆方树上路径点权和,恰好等于原图中简单路径并集大小减 (2)

    问题转化为统计圆方树上 (sum) 两圆点路径权值和。

    换个角度考虑,改为统计每一个点对答案的贡献,即权值乘以经过它的路径条数,这可以通过简单的树形 DP 求出。

    最后,不要忘记处理图不连通的情况。下面是对应代码:

    #include <cstdio>
    #include <vector>
    #include <algorithm>
    
    const int MN = 100005;
    
    int N, M, cnt;
    std::vector<int> G[MN], T[MN * 2];
    long long Ans;
    
    int dfn[MN], low[MN], dfc, num;
    int stk[MN], tp;
    
    int wgh[MN * 2];
    
    void Tarjan(int u) {
    	low[u] = dfn[u] = ++dfc;
    	stk[++tp] = u;
    	++num;
    	for (auto v : G[u]) {
    		if (!dfn[v]) {
    			Tarjan(v);
    			low[u] = std::min(low[u], low[v]);
    			if (low[v] == dfn[u]) {
    				wgh[++cnt] = 0;
    				for (int x = 0; x != v; --tp) {
    					x = stk[tp];
    					T[cnt].push_back(x);
    					T[x].push_back(cnt);
    					++wgh[cnt];
    				}
    				T[cnt].push_back(u);
    				T[u].push_back(cnt);
    				++wgh[cnt];
    			}
    		}
    		else low[u] = std::min(low[u], dfn[v]);
    	}
    }
    
    int vis[MN * 2], siz[MN * 2];
    
    void DFS(int u, int fz) {
    	vis[u] = 1;
    	siz[u] = (u <= N);
    	for (auto v : T[u]) if (v != fz) {
    		DFS(v, u);
    		Ans += 2ll * wgh[u] * siz[u] * siz[v];
    		siz[u] += siz[v];
    	}
    	Ans += 2ll * wgh[u] * siz[u] * (num - siz[u]);
    }
    
    int main() {
    	scanf("%d%d", &N, &M);
    	for (int u = 1; u <= N; ++u) wgh[u] = -1;
    	cnt = N;
    	for (int i = 1; i <= M; ++i) {
    		int u, v;
    		scanf("%d%d", &u, &v);
    		G[u].push_back(v);
    		G[v].push_back(u);
    	}
    	for (int u = 1; u <= N; ++u) if (!dfn[u]) {
    		num = 0;
    		Tarjan(u), --tp;
    		DFS(u, 0);
    	}
    	printf("%lld
    ", Ans);
    	return 0;
    }
    

    顺带一提,刚刚的测试用例在这题的答案是 (212)

    [CodeForces 487E]Tourists

    题意简述:

    给定一张简单无向连通图,要求支持两种操作:

    1. 修改一个点的点权。

    2. 询问两点之间所有简单路径上点权的最小值。

    题解:

    同样地,我们建出原图的圆方树,令方点权值为相邻圆点权值的最小值,问题转化为求路径上最小值。

    路径最小值可以使用树链剖分和线段树维护,但是修改呢?

    一次修改一个圆点的点权,需要修改所有和它相邻的方点,这样很容易被卡到 (mathcal{O}(n)) 个修改。

    这时我们利用圆方树是棵树的性质,令方点权值为自己的儿子圆点的权值最小值,这样的话修改时只需要修改父亲方点。

    对于方点的维护,只需要对每个方点开一个 multiset 维护权值集合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查询时若 LCA 是方点,则还需要查 LCA 的父亲圆点的权值。

    注意:圆方树点数要开原图的两倍,否则会数组越界,出现玄学错误。

    #include <cstdio>
    #include <vector>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set>
    
    const int MN = 100005;
    const int MS = 524288;
    const int Inf = 0x7fffffff;
    
    int N, M, Q, cnt;
    int w[MN * 2];
    std::vector<int> G[MN], T[MN * 2];
    std::multiset<int> S[MN * 2];
    
    int dfn[MN * 2], low[MN], dfc;
    int stk[MN], tp;
    
    void Tarjan(int u) {
    	low[u] = dfn[u] = ++dfc;
    	stk[++tp] = u;
    	for (auto v : G[u]) {
    		if (!dfn[v]) {
    			Tarjan(v);
    			low[u] = std::min(low[u], low[v]);
    			if (low[v] == dfn[u]) {
    				++cnt;
    				for (int x = 0; x != v; --tp) {
    					x = stk[tp];
    					T[cnt].push_back(x);
    					T[x].push_back(cnt);
    				}
    				T[cnt].push_back(u);
    				T[u].push_back(cnt);
    			}
    		}
    		else low[u] = std::min(low[u], dfn[v]);
    	}
    }
    
    int idf[MN * 2], faz[MN * 2], siz[MN * 2], dep[MN * 2], son[MN * 2], top[MN * 2];
    
    void DFS0(int u, int fz) {
    	faz[u] = fz, dep[u] = dep[fz] + 1, siz[u] = 1;
    	for (auto v : T[u]) if (v != fz) {
    		DFS0(v, u);
    		siz[u] += siz[v];
    		if (siz[son[u]] < siz[v]) son[u] = v;
    	}
    }
    
    void DFS1(int u, int fz, int tp) {
    	dfn[u] = ++dfc, idf[dfc] = u, top[u] = tp;
    	if (son[u]) DFS1(son[u], u, tp);
    	for (auto v : T[u])
    		if (v != fz && v != son[u])
    			DFS1(v, u, v);
    }
    
    #define li (i << 1)
    #define ri (i << 1 | 1)
    #define mid ((l + r) >> 1)
    #define ls li, l, mid
    #define rs ri, mid + 1, r
    
    int dat[MS];
    
    void Build(int i, int l, int r) {
    	if (l == r) { dat[i] = w[idf[l]]; return ; }
    	Build(ls), Build(rs);
    	dat[i] = std::min(dat[li], dat[ri]);
    }
    
    void Mdf(int i, int l, int r, int p, int x) {
    	if (l == r) { dat[i] = x; return ; }
    	if (p <= mid) Mdf(ls, p, x);
    	else Mdf(rs, p, x);
    	dat[i] = std::min(dat[li], dat[ri]);
    }
    
    int Qur(int i, int l, int r, int a, int b) {
    	if (r < a || b < l) return Inf;
    	if (a <= l && r <= b) return dat[i];
    	return std::min(Qur(ls, a, b), Qur(rs, a, b));
    }
    
    int main() {
    	scanf("%d%d%d", &N, &M, &Q);
    	for (int i = 1; i <= N; ++i)
    		scanf("%d", &w[i]);
    	cnt = N;
    	for (int i = 1; i <= M; ++i) {
    		int u, v;
    		scanf("%d%d", &u, &v);
    		G[u].push_back(v);
    		G[v].push_back(u);
    	}
    	Tarjan(1), DFS0(1, 0), dfc = 0, DFS1(1, 0, 1);
    	for (int i = 1; i <= N; ++i) if (faz[i])
    		S[faz[i]].insert(w[i]);
    	for (int i = N + 1; i <= cnt; ++i)
    		w[i] = *S[i].begin();
    	Build(1, 1, cnt);
    	for (int q = 1; q <= Q; ++q) {
    		char opt[3]; int x, y;
    		scanf("%s%d%d", opt, &x, &y);
    		if (*opt == 'C') {
    			Mdf(1, 1, cnt, dfn[x], y);
    			if (faz[x]) {
    				int u = faz[x];
    				S[u].erase(S[u].lower_bound(w[x]));
    				S[u].insert(y);
    				if (w[u] != *S[u].begin()) {
    					w[u] = *S[u].begin();
    					Mdf(1, 1, cnt, dfn[u], w[u]);
    				}
    			}
    			w[x] = y;
    		}
    		else {
    			int Ans = Inf;
    			while (top[x] != top[y]) {
    				if (dep[top[x]] < dep[top[y]])
    					std::swap(x, y);
    				Ans = std::min(Ans, Qur(1, 1, cnt, dfn[top[x]], dfn[x]));
    				x = faz[top[x]];
    			}
    			if (dfn[x] > dfn[y]) std::swap(x, y);
    			Ans = std::min(Ans, Qur(1, 1, cnt, dfn[x], dfn[y]));
    			if (x > N) Ans = std::min(Ans, w[faz[x]]);
    			printf("%d
    ", Ans);
    		}
    	}
    	return 0;
    }
    

    [SDOI2018]战略游戏

    题意简述:

    给出一个简单无向连通图。有 (q) 次询问:

    每次给出一个点集 (S)(2le |S|le n)),问有多少个点 (u) 满足 (u otin S) 且删掉 (u) 之后 (S) 中的点不全在一个连通分量中。

    每个测试点有多组数据。

    题解:

    先建出圆方树,则变为询问 (S) 在圆方树上对应的连通子图中的圆点个数减去 (|S|)

    如何计算连通子图中的圆点个数?有一个方法:

    把圆点的权值放到它和它的父亲方点的边上,问题转化为求边权和,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我这篇题解的方法:洛谷 P3320: bzoj 3991: LOJ 2182: [SDOI2015]寻宝游戏
    即把 (S) 中的点按照 DFS 序排序,计算排序后相邻两点的距离和,答案就是距离和的一半,因为每条边只被经过两次。

    最后,如果子图中的深度最浅的节点是圆点,答案还要加上 (1),因为我们没有统计到它。

    因为有多组数据,要注意初始化数组。

    #include <cstdio>
    #include <vector>
    #include <algorithm>
    
    const int MN = 100005;
    
    int N, M, Q, cnt;
    std::vector<int> G[MN], T[MN * 2];
    
    int dfn[MN * 2], low[MN], dfc;
    int stk[MN], tp;
    void Tarjan(int u) {
    	low[u] = dfn[u] = ++dfc;
    	stk[++tp] = u;
    	for (auto v : G[u]) {
    		if (!dfn[v]) {
    			Tarjan(v);
    			low[u] = std::min(low[u], low[v]);
    			if (low[v] == dfn[u]) {
    				++cnt;
    				for (int x = 0; x != v; --tp) {
    					x = stk[tp];
    					T[cnt].push_back(x);
    					T[x].push_back(cnt);
    				}
    				T[cnt].push_back(u);
    				T[u].push_back(cnt);
    			}
    		}
    		else low[u] = std::min(low[u], dfn[v]);
    	}
    }
    
    int dep[MN * 2], faz[MN * 2][18], dis[MN * 2];
    void DFS(int u, int fz) {
    	dfn[u] = ++dfc;
    	dep[u] = dep[faz[u][0] = fz] + 1;
    	dis[u] = dis[fz] + (u <= N);
    	for (int j = 0; j < 17; ++j)
    		faz[u][j + 1] = faz[faz[u][j]][j];
    	for (auto v : T[u]) if (v != fz) DFS(v, u);
    }
    int LCA(int x, int y) {
    	if (dep[x] < dep[y]) std::swap(x, y);
    	for (int j = 0, d = dep[x] - dep[y]; d; ++j, d >>= 1)
    		if (d & 1) x = faz[x][j];
    	if (x == y) return x;
    	for (int j = 17; ~j; --j)
    		if (faz[x][j] != faz[y][j])
    			x = faz[x][j], y = faz[y][j];
    	return faz[x][0];
    }
    
    int main() {
    	int Ti; scanf("%d", &Ti);
    	while (Ti--) {
    		scanf("%d%d", &N, &M);
    		for (int i = 1; i <= N; ++i) {
    			G[i].clear();
    			dfn[i] = low[i] = 0;
    		}
    		for (int i = 1; i <= N * 2; ++i) T[i].clear();
    		for (int i = 1, x, y; i <= M; ++i) {
    			scanf("%d%d", &x, &y);
    			G[x].push_back(y);
    			G[y].push_back(x);
    		}
    		cnt = N;
    		dfc = 0, Tarjan(1), --tp;
    		dfc = 0, DFS(1, 0);
    		scanf("%d", &Q);
    		while (Q--) {
    			static int S, A[MN];
    			scanf("%d", &S);
    			int Ans = -2 * S;
    			for (int i = 1; i <= S; ++i) scanf("%d", &A[i]);
    			std::sort(A + 1, A + S + 1, [](int i, int j) { return dfn[i] < dfn[j]; });
    			for (int i = 1; i <= S; ++i) {
    				int u = A[i], v = A[i % S + 1];
    				Ans += dis[u] + dis[v] - 2 * dis[LCA(u, v)];
    			}
    			if (LCA(A[1], A[S]) <= N) Ans += 2;
    			printf("%d
    ", Ans / 2);
    		}
    	}
    	return 0;
    }
    
  • 相关阅读:
    位置控制
    Scaleform结合C++编程
    使用定点缓存进行绘制
    纹理
    动态规划:背包问题
    希尔排序
    折半插入排序
    快速排序
    上楼梯算法
    归并排序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PinkRabbit/p/Introduction-to-Round-Square-Tree.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