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化码之tal-vardy算法(2)


     

      上一节我们了解了tal-vardy算法的大致原理,对所要研究的二元输入无记忆对称信道进行了介绍,并着重介绍了能够避免输出爆炸灾难的合并操作,这一节我们来关注信道弱化与强化操作。

     

      【1】《Channel polarization: A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capacity-achieving codes for symmetric binary-input memoryless channels》Erdal Arıkan

      【2】《How to Construct Polar Codes》Ido Tal,  Alexander Vardy

     

    Part1.信道弱化与信道强化

     

      信道弱化:

        我们给出一个信道。对于信道,如果存在一个中间信道使得对于所有的都有:

        那么我们记:,指代信道Q相对于信道W是弱化的。

        很容易证明下面这些性质:

        1) 这种“弱化”是具有传递性的,类似a≤b,b≤c,则a≤c。

        2) 我们定义“弱化”操作中的恒等性质,类似a≤b,b≤a,则a≡b。

        3) 这种恒等性质具有对称性,类似a≡b,则b≡a。

      对于信道的强化操作,这里就不再解释了。实际上,只需要把上式中的信道W和信道Q调换一下位置,就能够的得到信道强化的操作,以及类似的公式和下面的性质。

      通过弱化操作后得到的弱化信道Q,我们重点关注它的三个参数。不过,在那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原始信道W的参数情况。

      对于一个二元无记忆对称信道W:

      <1> 信道错误概率Pe:

        我们假设Pe(W)为最大似然判决下的错误概率,如果输入服从等概率分布(即传输0和1的概率都为1/2),那么我们可以得到:

      <2> 巴氏参数Z(W):

      <3> 信道容量I(W):

      由W得到的弱化信道的参数变化情况如下:

      论文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后两个结论的导出,第二个结论在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已经被严格证明,第三个结论在第二个结论的基础上可以被证明。这两个证明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需要证明的可以从论文参考文献给出的引用目录里面去找。我们重点来关注第一个公式,以及它的证明。

      如上为证明过程,由第一步到第二步很好理解,直接把定义公式代入就行。从第二步到第三步需要稍稍解释一下。

      我们可以先忽略掉最外层的1/2倍乘和对z的求和,对比后面的内容。

    • 第二步的运算逻辑顺序为,先求和、再挑选最小值;
    • 第三步的运算逻辑顺序为,先挑选最小值、再求和。

      这两种操作造成差异的原因就在于运算的逻辑顺序问题。

      第二步的式子中,我们把W(y|0)和W(y|1)看做两个整体,忽略整体中每一个加数的细节,关注整体的大小,再取两个整体的最小值。

      第三步的式子中,我们将W(y|0)和W(y|1)拆开来看,我们逐项拿出数对进行对比,只留下较小的那一项,这样最后相加的加数项的每一项,都是它所对应的那一对数中的较小者,这样的一组加数相加得到的和一定是小于等于第二步的。

      当然,这只是一种定性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它,让它在形式上更加严谨。

      

      弱化操作

      在介绍信道弱化操作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Arikan递推公式。tal-vardy算法每一步只操作两个信道,因此我们关注Arikan对单步信道转化的描述。

      【1】-I-E中明确指出,两个独立的二元输入信道副本W:X→Y能够通过单步信道转化,变成一对二元输入信道:。其中输出字符集的映射关系为:。信道转移概率之间的关系为:

       【2】中对这两种信道操作进行了重新定义。【2】提出了两种符号分别用来表征这两种信道转化操作。第一种操作记为:,第二种操作记为:。因此,我们得到:

      从【1】中的介绍,我们发现,原始信道副本的输入字符集为{0,1},长度为2;假设输出字符集长度为 “2L”,则通过第一种信道操作得到的信道 W' 的输出字符集长度为“2L×2L”,通过第二种信道操作得到的信道 W'' 的输出字符集长度为 “(2L)2×2”。这个结论很重要,与接下来的信道操作有关。

      这个现象很好说明,两个W信道副本都只有两个输出字符,分别为y1、y2和它们的共轭,2L=2。假设我们简记y→0,→1。则第一种信道操作的输出字符集有2L×2L=4,四种可能——{00,01,10,11};第二种信道有2×(2L)2=8,八种可能——{000,001,010,011,100,101,110,111}。可以看到,随着单步信道转化的进行,信道的输出字符集长度将随着转化次数的增加爆炸增长。在码长较大时,这将使得极化码的构造计算复杂度变得不可控制,我们之前介绍的合并函数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存在的。

      【2】中的引理5是信道弱化操作的核心理论。

    Lemma5  

      给定一个二元输入的信道 W:X→Y ,设:

      假设Q是W的弱化信道:,并记:

      则,我们可以得到:

                       且 

      这个引理对于强化操作,一样成立,只需要将上述的Q和W互相调换位置。

      引理5的证明位于【2】Page6。

      引理5告诉我们,一个弱化信道,即使对它进行信道转化操作后,它依然是一个弱化信道。

      【2】中对信道弱化操作部分做了与合并函数同样的描述方式,将信道弱化操作视为一个函数。函数的输入为原始BMS信道W,以及指定输出字符集长度μ;函数输出为一个弱化BMS信道Q,Q的输出字符集最大不超过μ。

      信道极化操作

      在信道极化过程中,对于信道转化方法的选择问题(即在每一个节点判断进行信道操作1,还是信道操作2),可以视为一个二进制树的生成。在【1】中Arikan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张图:

      我们暂且称其为“码树”。

      码树的根为原始的信道副本,在每一级code_level上都会产生两个分支,上分支使用第一个信道转化公式,下分支使用第二个信道转化公式。我们以上图为例,N=2^n=8,n=3。n即code_level,表示树的深度;N即code_length,表示树的广度。借助二进制数,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找到从树根到树梢的路径。例如,当 i 取5时,我们将 i-1 转化为位数为 n=3 的二进制数:(5-1)10→(100)2。对应到码树中,从树根开始,三级分支分别取下、上、上分支,使用相应的信道操作,就能够得到这一极化信道。

      因此,在信道操作中,我们可以将信道指数(channel index)转化为二进制数,通过逐位读取并进行判断,使用相应的信道操作,就能够实现信道极化。【2】中给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算法思路:

      算法复杂度

      在上面的算法中,我们假设每次执行合并函数的时间为,遵循上述算法A中的符号使用规则,对于n个信道来说,由于每个信道指数有m位,因此总共调用合并函数的次数为n·m次,用时。但是,由于许多中间信道的计算是在做重复性的工作,因此,实际计算不同信道的次数为(2n-1-1)次,因此总的时间复杂度应该为,也即

      

      实际上,我们能够利用对称信道的特点,进一步降低计算复杂度。

      还记得我们在上一节强调过的Arikan给出的定理13吗?

      由于我们的信道操作是单步进行的,每一次只进行两个信道的合并,在上图的(58)式中,取N=2,i=1,我们可以得到第一种信道操作的对应公式:  其中,G2=[1 0; 1 1]。不失一般性的,我们假设发送的比特为0,即u1=0,并且,我们令等式右端的发送端等于1(即令a1=1),可以得到: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回忆一下对称信道的定义之中,有这样一条:】  【显然,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字符对(y1,y2)的共轭对。】

      当a2分别取0、1时,有:

      也即,有两个共轭对,一个是,另一个是。对上式进一步的转化,我们可以发现,容易得到:

      以及:

      通俗来说,上面这一番计算的意义在于,在信道转化操作之后,我们没有必要计算输出字符集中每一个字符的转移概率。实际上,我们只需要对一半字符进行计算。

      类似的,我们可以对第二种信道操作进行类似的计算,令i=2,则输出字符集共有3个字符,可以组成8中不同的组合,最后实际上只需要计算4种组合。

      本节的内容就是这样,下一节我们将讨论如何对BAWGN信道使用tal-vardy算法。

  • 相关阅读:
    【C/C++】【类和对象】计算类所占的字节数
    【算法】【单调栈】单调栈
    【算法】【字符串】C语言常用库函数实现
    【算法】【字符串】Leetcode哈希表相关高频面试题
    ubuntu20.04安装测试uhttpd
    华为Mate14上安装Ubuntu20.04纪要
    shell判断参数值是否在数组内的方法
    降低PDF质量
    Ubuntu 16.04上安装Global阅读源代码工具
    Linux下好用的屏幕录像软件kazam及截图软件shutter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r-Tiger/p/7587668.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