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科研新得【转】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2252&do=blog&view=me [转载]转ICCV大神YuanDong Tian——业余做研究的心得(外二篇) 已有 950 次阅读 2014-3-24 15:14 |个人分类:科研点滴|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除了要专心之外,做研究,有两个坎要过,一个平衡要把握。 其一,读别人文章是坎。读文章初时觉得文献浩如烟海不可胜计,每年又新增几百上千的文章,每篇艰深莫测,看也看不完,更不用说追踪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很有挫败感。但看多了,就发现翻来覆去原来套路就这么些,新文章再出来,大概看个半小时或一小时就能领会其精神,这样,第一个坎就过了。 这其中的要义,是要多思多想,积极地归纳总结。我见过同学每天熬夜看一箱一箱的文章,但却不善此道,叫他说出这些文章的主线是什么,他却被各种细节所迷惑,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样辛苦是辛苦了,却事倍功半,要是处于这种状态,那就是要糟糕,得停止继续看下去,回头好好想想了。 其二,做创新研究是坎。做研究一开始随意创新好像天地广阔,各种新思路层出不穷,一会一个想法。但是等到深入下去,就会发现自己做的和前人工作并无太大不同,这里走一步,做过了,那里走一步,也做过了,回头走一步好像没有前人工作,效果却不好,气急败坏之下贸然投文,篇篇被拒,就像是孙悟空自以为神通广大,却怎么样也逃不过如来的五指山。这时才知道自己渺小,同行们个个牛逼,挫败感顿生。借用《棋魂》里近藤光对佐为说的话:“以前看不到你的剑锋在哪,所以下棋时无知无畏;现在看到你的剑锋了,于是畏首畏尾,不敢出招。” 要过这个坎,首先得做深入研究,看到自己思路的浅薄和渺小;然后得要迎着困难,不停思考不停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深入总结前人工作,看到它们的本质,分析它们的弱点,寻找改进的方案,最后走出原地踏步的怪圈,磨出一篇好文来一剑封喉。第一个阶段没过的人,往往思路很多却从未实行;第二个阶段没过的人,往往放弃了读博,都是很可惜的。 明白了这两个坎,心理上会有准备,做事就会有长远打算,耐心也能磨出来。 接下来,要掌握“细节”和“主题”之间的平衡。 大家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或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样的谚语,也知道“纲举目张”或是“提纲挈领”这样的成语,这两种观点初看起来是完全矛盾的——到底“大节”或是“细节”哪个重要?其实,这个抽象的哲学命题没有意义,不自己去尝试具体问题,是不知道里面的“度”在哪里的。尝试多了,大脑自然知道哪些细节是可以忽略的,哪些细节是关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读别人的文章,首先读到的是它的思路它的贡献,细节往往放在最后讲,这样显得条理清晰,逻辑清楚,论证有据。但真实做研究则截然不同,往往是先找到正确的细节,然后推广而成理论;先有乱七八糟但管用的方法,然后回头整理,扮一副堂皇的样子出来见人。事实上,就如同哲学理论不能解决任何具体问题一样,一个不为特定问题量身定做的理论,直接拿过来管用的概率是很小的。若是它真的管用(比如说深度学习),那么一定是有未被发现的深刻逻辑隐藏其中。因此,读的时候,不要被文章中的各种卖点迷惑住,通过思考,通过重复别人的实验,想方设法找出其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才是明路。 那自己做研究的时候要怎么办呢?作为贴着码工的标牌,其实骨子里是做数学证明的我,现在实践下来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主题和细节交替来,前者告诉自己“我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而后者告诉自己“我现在能做到什么”,一边是文章满意度的上界,一边是下界,两边碰了头,文章就有了。具体来说,从正确的细节出发,可以为文章的主题定调,这样得到的往往是引理定理满天飞却不知所云的文章;另一方面,从自己想做的框架出发,可以确定什么样的细节是需要证明的,为将来的努力把准方向,许多小定理小结论虽然本身漂亮,但是于大节毫无关联,只好忍痛放弃。如此往复,直到最后大部分细节都思考过了,再从一个合理有趣的框架开始,从头到尾地理一遍,终于把所有的部件都组装起来,成一个细节上正确无误,大节上又有出彩贡献的理论,这样就功德圆满。 为此,需要写,不停地推倒重写,每次看似重复的劳动,其实都有新发现。或者只是某个符号错了,或者某个定义需要修改,或者突然发现其实整个逻辑都有漏洞,需要推倒重来。单纯的思考(表现为托腮发呆)往往又耗时,得到的结论还是错的,在单纯思考下很多问题粗想一想好像理所当然,不值得下笔,但真一下笔就发现问题所在,或是有隐含假设,或是有概念滥用。特别对刚开始做PhD的同学而言,往往有雄心没技术,经常思路发飘,一思考就容易陷入混乱,为了让思路更精确,把所思所想写下来组织好是很重要的,时间长了,套路领会了,思考的效率就会提高,才能很快找到要点。 实验科学要怎么办呢?以我这半年在谷歌的经验,虽然要解决的问题截然不同,但同样要遵循上述原则。一方面在已有解法上小修小补,找到能让效果更好的管用小设计,让自己至少出点活有绩效,这时,细节决定成败;另一方面则要推翻现在的解法,从大方向出发,思考现在手头做的是不是有长远意义,能否解决长远问题,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应该尽早开始做正确的事情。后者传统上来说是项目经理要负责的,但是若是自己能提前想到,那效率会高很多。 最后,如何检验自己的成果呢,如何证明自己已经跨过难关了?很多人觉得博士生或是研究员们神秘莫测,但其实文章真正接收发表的时候,至少是我,对自己不懈努力苦心经营,每一点都思考到想呕吐的模型往往是非常鄙夷的—— 不过如此嘛,这么简单的东西居然想了好久才弄出来,啊啊啊,我实在是太笨了! 有这样的想法,那发表出来的东西,基本靠谱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yuandong-tian/%E4%B8%9A%E4%BD%99%E5%81%9A%E7%A0%94%E7%A9%B6%E7%9A%84%E5%BF%83%E5%BE%97%E5%A4%96%E4%BA%8C%E7%AF%87/10203673140697446
  • 相关阅读:
    LAMP应用 wdlinux 配置文件
    Linux mysql忘记root密码
    vim 编辑器 常用的设置
    Virtual PC(VPC)虚拟机安装CentOS 6.0网络配置
    缓存系统memcache的安装,配置和使用
    CentOS 去掉Last login提示/系统欢迎信息
    configure: error: GD build test failed. Please check the config.log for details.
    Centos 6.0 yum 更新源
    MySQL is running but PID file is not found
    Visual Studio快速开发以及Visual Studio 2010新功能介绍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xiaojiang/p/4086827.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