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屈子:独立人格可与日月争光


    作者: 赵敏俐

       

    来自 <https://www.xzbu.com/7/view-7740606.htm>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诗人。今人说到屈原,往往在"伟大"之前再加上"爱国"二字。的确,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宁死也不肯离开祖国。

    屈原的爱国精神,激励中华儿女,给了同胞以无尽的力量。但屈原的爱国,并非是朴素的故土之爱,他爱的是楚国人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他爱国的具体表现方式是要在楚国实现"美政"理想,他的一生都在为此而奋斗。

    为此,他遭受佞臣的陷害,先被楚王疏远,继而又被流放。但是他至死也决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更不愿意与那个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所以,在屈原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爱国,更应该看到他对理想的追求,为了追求理想而始终坚持的高尚节操。因此,发掘屈子伟大的个体人格,在当代社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下面让我从《橘颂》谈起。先看原诗: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 宜 , 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橘颂》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全诗可分两部分,前半部分重在描述橘树本身,后半部分缘物抒情,由颂橘转为颂人。全诗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赞颂橘树,并借以表现自己的美好品质和追求理想的坚定意志。诗中"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二句,更是诗人一生的写照。 

    深固难徙是屈原的天赋品格 

    屈原在以橘拟人的过程中,首先强调了橘树生来的秉性不凡,这就是诗歌的前六句:"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按王逸的解释:"言皇天后土生美橘树,异于众木,来服习南土,便其风气。屈原自喻才德如橘树,有异于众也。"这个解释很好。这让我们想起《离骚》的前十二句。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于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我们将《橘颂》与《离骚》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共同点。诗人将橘树看成是皇天后土造就的与众树独异的嘉树,这不与《离骚》开头屈原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一样吗?诗人说橘树自幼便只能服习南国,"受命不迁""深固难徙",这与屈原宁死也不肯离开楚国不也是一样吗?接下来屈原用十句话描写橘树的品质不凡,"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 宜 , 而不丑兮。"这不与《离骚》中所言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同质吗? 

    读过《离骚》,我们都知道,在这篇长诗的开端,诗人用自叙的笔法,先介绍自己出身的高贵,接着介绍自己的生年和名、字由来,强调禀赋的纯美灵异和才能的不凡。这两点极其重要,他是屈原性格得以养成的天赋,是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基础,也是其坚持独立的个人节操的由来。因为他是帝高阳之苗裔,与楚国血脉相连,所以他的一生都离不开楚国。这也是"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橘树的天赋品格。也正因为如此,他一生坚持伟大的理想,追寻前王的踪迹,谋求楚国的强盛,为此宁肯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美政"理想是屈原的终生追求 

    屈原"独立不迁"的精神之所以伟大,不仅仅表现为他的故土之爱,更重要的是将这种故土之爱转化为对"美政"理想的终生追求。所谓"美政"理想,就是楚国的繁荣昌盛。在屈原看来,要达到这种"美政"理想,关键在于楚王,他应该像前代圣王一样有纯粹的品格,畏天敬贤、举贤授能、遵循法度、关爱人民。他坚信"美政"理想的正确性,因为他来自诗人对前世王朝盛衰治乱的理性分析:"皇天无私阿兮,揽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为此,屈原不顾个人安危、不顾群小的谗言诽谤而一再进谏:"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对于屈原这种敢于直言进谏的精神,后人往往将其称之为"忠",如王逸《楚辞章句》就说:"言怀王不徐察我忠信之情,反信谗言而疾怒己也""謇謇,忠贞貌也""言己知忠言謇謇谏君之过,必为身患,然中心不能自止而不言也"。屈原也自称这种行为是"忠",《惜诵》:"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思君其莫我忠兮""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在此,我们有必要把屈原之"忠"与专制社会所标榜的"忠君"做一区分。在秦汉以后的专制社会里,所谓"忠君",就是对皇权的绝对服从,泯灭个体人格。这并不是先秦时代"忠"字的本义。何谓"忠"?《说文解字》说:"忠,敬也。"《左传・僖公九年》:"(晋献)公曰:'何谓忠贞?'(荀息)对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昭公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由此可见,先秦时代的"忠",主要指的是内心的诚、敬、关心民生的福祉和国家的利益,在关键的时候敢于为国牺牲。屈原心中的"忠",就是忠于民、忠于国家,而绝不是忠于君主个人。他之所以不顾个人安危地向楚王进谏,不是献媚讨好,谋取个人私利,而是要通过楚王的施政来实现"美政"理想。在他心中,他与楚王虽是君臣关系,但并不是主仆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因此,为了追求理想,他敢于批评楚王,敢于作楚王的前导:"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所以,屈原之"忠",不同于后世专制社会所标榜的"私忠"和"愚忠",而是为国为民的"公忠"和"大忠"。这也是他坚持独立人格的重要基础。   对个体人格的终生坚守 

    屈原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他出身高贵,秉赋不凡,他自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即便如此,他仍然不肯有半点的懈怠。"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陛之木兰兮,夕览洲之宿莽。"他把加强个人操守看得特别重要,一生从未放弃。他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 以练要兮,长 颔亦何伤。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 {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於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他把保持高尚的个体人格看得比生命都重要。这就是他与生俱来的"独立不迁"品性。 

    屈原对自己高洁人品的追求,与他的"美政"理想追求是相辅相承的。他所以把个人的操守看得如此重要,是因为在他看来,要实现伟大的"美政"理想,就必须有非凡的个人才干和敬德修业的精神,只有如此,才能承担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非凡的才干,楚王当初又如何能够信任他并委之以重任?如果没有非凡的才干,屈原何以至死都对自己的理想追求充满了自信。可以说,高尚的个体人格追求,是屈原实现"美政"理想的基础。 

    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 

    屈原对个体人格的追求,与他的"美政"理想是连在一起的。可是,在楚国那个污浊的社会里,他对个体人格的追求反而成为小人们攻击的对象,从而使他的现实处境极为艰难。屈子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中决不同流合污,在与世俗的抗争中愈发显出其人格的伟大。他在《橘颂》中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离骚》中亦有类似记载:"余虽好 以 Z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 v兮,又申之以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 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既是他自身处境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最好的内心表白,为此他宁愿像彭咸一样投身而死,用宝贵的生命践履人生的理想。 

    "美政"理想的实现和个人品行的不断完善,这两者都是屈原毕生的追求,是诗人宁死也不肯放弃的。这也是在《离骚》《九章》等诗歌中,诗人为后世所树立的伟大人格形象。所以,对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我们决不能用"爱国"两字来进行简单的评价,更不能用"爱国"两字遮蔽了体现在他身上的高尚个人品格。屈原所爱的并不是抽象的楚国,而是希望在楚国实现"美政"理想,为此他奋斗了一生,坚守了一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了他那高尚的道德节操和独立人格。没有这种坚守,屈原所谓的"爱国"便成为一个空洞的说教,也无以成就屈原的伟大。因此,充分认识体现在屈原身上的高尚道德节操和独立人格,也是我们认识和评价屈原的根本所在。 

    弘扬屈原个体精神的现实意义 

    今天,如何认识屈原呢?我们应该将屈原回归到他所生活的时代,从其作品中发掘出更具有当代意义的文化精神。屈原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大解放的时代,也是士阶层个体人格张扬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除了诸子百家学说对后世的文化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之外,在个体人格的追求上也有几位杰出的人物。第一位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第二位是拒绝与统治者合作,追求绝对自由精神的庄子。第三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宁可献出生命也绝不妥协的屈原。和孟子、庄子相比,屈原是一个更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既坚持完美的社会理想,又坚持高尚的个人品格,为践履理想而献出宝贵的生命。这种独立的个体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现代人格。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文化名人,但是,最后形成一个传统的民族节日而被人们世世代代纪念的,唯有屈原一人,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但是,由于相隔久远,当代人对屈原的了解又是远远不够的。他在长诗《离骚》的最后这样写道:"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短短几句话有无限的沉痛,表达了他对现实的绝望。没有人了解他孤高的内心,没有人能够和他共同实现"美政"的理想。但是他的追求又是那样的不可动摇,最终他只能选择死亡,表达他誓死捍卫理想的决心和对个人节操的坚守。正因为如此,他的死,才震撼了国人。司马迁将其写进《史记》,并引用淮南王刘安的话给予了屈原高度的评价:"其志 e,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社会越发展,人类对理想的追求越崇高,对个体人格的坚守越重要。屈原之死也更会给我们以"精神上的昭示,情感上的激荡,意志上的鼓励"。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和纪念屈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来自 <https://www.xzbu.com/7/view-7740606.htm>

    人生当苦,笑着看看
  • 相关阅读:
    初学java-基础
    初学java-基础
    HYPER-V 实现管理器远程管理虚拟机
    zeromq rpc原型
    haproxy+keepalived
    [转]序列化悍将Protobuf-Net,入门动手实录
    RabbitMQ的几种应用场景
    redis数据类型及使用场景
    [转]DDD领域驱动设计基本理论知识总结
    Centos 下编译安装Redis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aiPao-XD/p/10434608.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