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知识
- 阶(次数):ep(a):使得ae≡1(mod p)的最小指数e(e≥1),称为a模p的阶(次数)。
- 原根:具有最高次数ep(g)≡p-1(mod p)的数g(g>1)成为模p的原根。
- 原根定理:每个素数都有且恰有φ(p-1)个原根。
- 指标:原根的幂g,g2,g3,g4,......中与a mod p恰好一个同余的数,相应的指数I称为以g为底的a模p的指标。
- 指标的乘法定理:I(ab)=I(a)+I(b)(mod p-1)
二次剩余
-
定义:与一个平方数模p同余的非零数成为模p的二次剩余,不与任何一个平方数模p同余的数称为模p的非二次剩余。
二次剩余表示为QR,二次非剩余表示为NR。
勒让德符号:$left ( frac{a}{p} ight )$={ 1(a为模p的二次剩余)
-1(a为模p的非二次剩余) }
-
定理1:设p是一个奇素数,则恰有 $frac{p-1}{2}$个模p的二次剩余,且恰有$frac{p-1}{2}$个模p的二次非剩余。
反证法证明: 根据二次剩余定义:
二次剩余是这样一些数:12,22,32,......,(p-1)2(mod p)
又∵ (p-b)2=p2+2pb+b2≡b2(mod p)
∴12,22,32,......,$left ( frac{p-1}{2}
ight )$2与$left ( frac{p+1}{2}
ight )$2,$left ( frac{p+3}{2}
ight )$2,$left ( frac{p+5}{2}
ight )$2,......,(p-1)2(mod p)在数值上相等
设1≤a,b≤ $frac{p-1}{2}$,且a2≡b2(mod p),且a≠b
则(a-b)(a+b)≡0(mod p)
但∵2≤a+b≤p-1,2≤a-b≤p-1,a≠b
∴(a-b)(a+b)≡0(mod p)不成立
故12,22,32,......,$left ( frac{p-1}{2} ight )$2(mod p)各不相同
又∵1-p有p-1个数
∴恰有 $frac{p-1}{2}$个模p的二次剩余,且恰有$frac{p-1}{2}$个模p的二次非剩余。
Q.E.D.
-
定理2:设g为模p的原根,g,g2,g3,......,gp-1给出了模p所有的非零剩余。
根据原根定义:g>1
又∵g的偶次幂g2k都可以表示为gk*2
∴g的偶次幂都是平方数且各不相同
又∵个数恰是$frac{p-1}{2}$个
∴ g的偶次幂表示出了模p的所有二次剩余
又∵gk与g2*k 对应不同
∴g的奇次幂表示模p的所有的二次非剩余
Q.E.D.
-
二次剩余乘法法则:QR*QR=QR,NR*QR=NR,NR*NR=NR.
根据定理2可以得出:指标为偶数(mod p)的数是模p的二次剩余,指标为奇数(mod p)的数是模p的二次非剩余。
又∵指标的乘法定理
∴QR*QR=QR,NR*QR=NR,NR*NR=NR.
Q.E.D.
欧拉准则
-
a(p-1)/2≡ $left ( frac{a}{p} ight )$(mod p)
分类讨论:①若a是模p的二次剩余
则a的指标是偶数
a≡g2k(mod p)
a(p-1)/2≡gk*(p-1)≡1k≡1(mod p)
②若a是模p的二次非剩余
则a的指标是奇数
a≡g2k+1(mod p)
a(p-1)/2≡gk*(p-1)+(p-1)/2≡g(p-1)/2(mod p)
∵g是模p的原根
∴g(p-1)/2≡-1(mod p)
Q.E.D.
update:勒让德双平方数定理
对于给定的正整数N:
设$D_{1}$=(整除N且满足d≡1(mod 4)正整数d的个数)
设$D_{2}$=(整除N且满足d≡3 (mod 4)的正整数d的个数)
则将N正好表示成两个平方数(顺序不同算两种)的方案数=4($D_{1}$-$D_{2}$)
参考资料:《数论概论》(Joseph H .silverman著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