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尾声,发现得了癌症。 no


    项目尾声,本该欢天喜地,可问题又屁颠屁颠的出现了,O(∩_∩)O~
    问题:
    300多张表,30来个视图,80多个存储过程,

    项目尾声了,数据库整理人员还得一个一个得去问开发人员
    这些表,视图,存储过程分别谁写的?
    什么时候写的?
    程序里是否有用到?
    哪个模块用到了?

    这个时候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属于‘癌症’级别的严重了。

    结合这个项目的实际开发情况,个人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项目开始就没设计好。

      项目没做详细的设计,程序里会用到哪里类,哪些方法,哪些表,需要建立哪里视图,存储过程,都是未知数。

      只是开发人员,需要一个就建立一个。建立却没一个统一文档记录。
    2。项目开发中没规范编码格式。

      编码人员,各有各的编码习惯,比如建立存储过程,A同志喜欢写一些注释:创建时间,创建人,大概描述等,

      可B同事却没这个注释,写的代码只有Ta自己看得懂,甚至过段时间,都不确定是自己写的。
    3。项目开发中就没有对这些进行统一管理。

      在程序里,对存储过程的调用,没有对存储过程名称进行统一的管理。

      哪里用就硬编码写上去,这样“又臭有硬”,哈哈。。。

      个人觉得最好把存储过程的名称放到一个类里,统一管理,方便调用,

      需要查找的时候,也不用整个项目查找。   

    当然,很多事情,都是做过之后才晓得怎么做。

    总结才能积累经验,才能避免以后走弯路:

    1。需求永远是第一。

      以后做公司项目没需求文档,详细设计文档,绝不编码。
    2。规范编码

      编码之前,必须得统一个开发标准,因为代码不是一个人写。
    3。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分类,统一管理文档,SQL脚本,随时跟踪。

    4。最好分工明细。

      个人觉得,如果一个项目有3,4个人参与,就应该明确的分工。

      A完成数据库的设计,比如表,视图,存储过程的编写。

      B完成后台代码的编写。

      C负责界面开发。

      D负责测试

      。。。。

      当然目前很多公司,都是一个人负责一个模块,包括数据库的设计啊,后台代码,界面实现等等。

      这样确实能让写代码的人,学到,接触到更多的东西,但是不专一,技术"不深入,难高潮"啊,嘿嘿...

      记得以前看到一篇文章,一个马来西亚的人,他说他做登陆界面就做了4年,呵呵,很难想象。

      但是可以肯定是说:他做登陆这个功能的经验绝对丰富。

    软件不能按时按量的完成,

    很大情况就是项目管理出了问题吧,大家应该同意这说法。

    编码人员,别只局限于写代码吧,

    写写博客,哪怕写的多垃圾,也是一次写作的锻炼。

    发现没?园子里的“大牛“,都是常写博客的。

    哈哈,下班,闪人,坐免费BRT。。。

  • 相关阅读:
    centOS 6 服务管理与服务脚本
    centOS 6启动流程
    shell脚本之流程控制
    centOS7网络配置(nmcli,bonding,网络组)
    模拟主机跨路由通信实验
    网络配置之基本网络配置(cenos6)
    网络基础之IP地址与子网划分
    网络基础之网络层
    我的BO之数据保护
    我的BO之强类型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252e/p/1868386.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