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dis分布式锁


    首先,为了确保分布式锁可用,我们至少要确保锁的实现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 互斥性。在任意时刻,只有一个客户端能持有锁。
    2. 不会发生死锁。即使有一个客户端在持有锁的期间崩溃而没有主动解锁,也能保证后续其他客户端能加锁。
    3. 具有容错性。只要大部分的Redis节点正常运行,客户端就可以加锁和解锁。
    4. 解铃还须系铃人。加锁和解锁必须是同一个客户端,客户端自己不能把别人加的锁给解了。

    首先我们要通过Maven引入Jedis开源组件,在pom.xml文件加入下面的代码:

    <dependency>
        <groupId>redis.clients</groupId>
        <artifactId>jedis</artifactId>
        <version>2.9.0</version>
    </dependency>



    加锁代码
    public class RedisTool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LOCK_SUCCESS = "OK";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SET_IF_NOT_EXIST = "NX";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SET_WITH_EXPIRE_TIME = "PX";
    
        /**
         * 尝试获取分布式锁
         * @param jedis Redis客户端
         * @param lockKey 锁
         * @param requestId 请求标识
         * @param expireTime 超期时间
         * @return 是否获取成功
         */
        public static boolean tryGetDistributedLock(Jedis jedis, String lockKey, String requestId, int expireTime) {
    
            String result = jedis.set(lockKey, requestId, SET_IF_NOT_EXIST, SET_WITH_EXPIRE_TIME, expireTime);
    
            if (LOCK_SUCCESS.equals(result))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

    可以看到,我们加锁就一行代码:jedis.set(String key, String value, String nxxx, String expx, int time),这个set()方法一共有五个形参:

    • 第一个为key,我们使用key来当锁,因为key是唯一的。

    • 第二个为value,我们传的是requestId,很多童鞋可能不明白,有key作为锁不就够了吗,为什么还要用到value?原因就是我们在上面讲到可靠性时,分布式锁要满足第四个条件解铃还须系铃人,通过给value赋值为requestId,我们就知道这把锁是哪个请求加的了,在解锁的时候就可以有依据。requestId可以使用UUID.randomUUID().toString()方法生成。

    • 第三个为nxxx,这个参数我们填的是NX,意思是SET IF NOT EXIST,即当key不存在时,我们进行set操作;若key已经存在,则不做任何操作;

    • 第四个为expx,这个参数我们传的是PX,意思是我们要给这个key加一个过期的设置,具体时间由第五个参数决定。

    • 第五个为time,与第四个参数相呼应,代表key的过期时间。

    总的来说,执行上面的set()方法就只会导致两种结果:1. 当前没有锁(key不存在),那么就进行加锁操作,并对锁设置个有效期,同时value表示加锁的客户端。2. 已有锁存在,不做任何操作。

    心细的童鞋就会发现了,我们的加锁代码满足我们可靠性里描述的三个条件。首先,set()加入了NX参数,可以保证如果已有key存在,则函数不会调用成功,也就是只有一个客户端能持有锁,满足互斥性。其次,由于我们对锁设置了过期时间,即使锁的持有者后续发生崩溃而没有解锁,锁也会因为到了过期时间而自动解锁(即key被删除),不会发生死锁。最后,因为我们将value赋值为requestId,代表加锁的客户端请求标识,那么在客户端在解锁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校验是否是同一个客户端。由于我们只考虑Redis单机部署的场景,所以容错性我们暂不考虑。

    解锁代码

    public class RedisTool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RELEASE_SUCCESS = 1L;
    
        /**
         * 释放分布式锁
         * @param jedis Redis客户端
         * @param lockKey 锁
         * @param requestId 请求标识
         * @return 是否释放成功
         */
        public static boolean releaseDistributedLock(Jedis jedis, String lockKey, String requestId) {
    
            String script = "if redis.call('get', KEYS[1]) == ARGV[1] then return redis.call('del', KEYS[1]) else return 0 end";
            Object result = jedis.eval(script, Collections.singletonList(lockKey), Collections.singletonList(requestId));
    
            if (RELEASE_SUCCESS.equals(result))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

    可以看到,我们解锁只需要两行代码就搞定了!第一行代码,我们写了一个简单的Lua脚本代码,上一次见到这个编程语言还是在《黑客与画家》里,没想到这次居然用上了。第二行代码,我们将Lua代码传到jedis.eval()方法里,并使参数KEYS[1]赋值为lockKey,ARGV[1]赋值为requestId。eval()方法是将Lua代码交给Redis服务端执行。

    那么这段Lua代码的功能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首先获取锁对应的value值,检查是否与requestId相等,如果相等则删除锁(解锁)。那么为什么要使用Lua语言来实现呢?因为要确保上述操作是原子性的。关于非原子性会带来什么问题,可以阅读【解锁代码-错误示例2】 。那么为什么执行eval()方法可以确保原子性,源于Redis的特性,下面是官网对eval命令的部分解释:

    简单来说,就是在eval命令执行Lua代码的时候,Lua代码将被当成一个命令去执行,并且直到eval命令执行完成,Redis才会执行其他命令。c

    错误示例1

    最常见的解锁代码就是直接使用jedis.del()方法删除锁,这种不先判断锁的拥有者而直接解锁的方式,会导致任何客户端都可以随时进行解锁,即使这把锁不是它的。

    public static void wrongReleaseLock1(Jedis jedis, String lockKey) {
        jedis.del(lockKey);
    }

    错误示例2

    这种解锁代码乍一看也是没问题,甚至我之前也差点这样实现,与正确姿势差不多,唯一区别的是分成两条命令去执行,代码如下:

    复制代码
    复制代码
    public static void wrongReleaseLock2(Jedis jedis, String lockKey, String requestId) {
            
        // 判断加锁与解锁是不是同一个客户端
        if (requestId.equals(jedis.get(lockKey))) {
            // 若在此时,这把锁突然不是这个客户端的,则会误解锁
            jedis.del(lockKey);
        }
    
    }
    复制代码
    复制代码

    如代码注释,问题在于如果调用jedis.del()方法的时候,这把锁已经不属于当前客户端的时候会解除他人加的锁。那么是否真的有这种场景?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客户端A加锁,一段时间之后客户端A解锁,在执行jedis.del()之前,锁突然过期了,此时客户端B尝试加锁成功,然后客户端A再执行del()方法,则将客户端B的锁给解除了。

  • 相关阅读:
    从一个集合中查找最大最小的N个元素——Python heapq 堆数据结构
    算法导论第二章小试牛刀
    python网络编程初级
    python基础的几个小练习题
    LeetCode:114_Flatten Binary Tree to Linked List | 将一棵二叉树变成链表的形式 | Medium
    LeetCode:111_Minimum Depth of Binary Tree | 二叉树的最小深度 | Easy
    LeetCode:110_Balanced Binary Tree | 平衡二叉树 | Easy
    LeetCode: 106_Construct Binary Tree from Inorder and Postorder Traversal | 根据中序和后序遍历构建二叉树 | Medium
    mysql中json_object函数的使用?
    mysql中json_remove函数的使用?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1306962984wei/p/13289592.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