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NFV的论文折磨了两天,今天上午看了两篇DPDK的综述。
传统的包捕获机制
1. BPF
- 两个组成部分:转发部分和过滤部分。
- 转发部分负责从链路层提取数据包并转发给过滤部分。
- 过滤部分根据过滤规则,决定包的转发或者丢弃,然后交给应用层。
- 缺点:所有动作都在内核中完成。可移植性差。
2. libpcap
- 将网卡设置为混杂模式,拷贝所有流经网卡的数据包。
- 用BPF过滤后交付内核中的数据包缓冲区。
- 应用程序通过系统调用的方式,从数据包缓冲区来获取数据包。
- 缺点:浪费CPU周期。
2. pf_ring
- 应用程序直接访问内核。
- 内核中添加用
socket
区分的环形缓冲区。网卡中的数据包直接拷贝到对应socket
的缓冲区中。 - 应用程序通过接口函数直接获得相应缓冲区的数据包。
- 缺点:预处理仍然在内核中。
Intel DPDK
- 用户空间的进程直接访问网卡。
- 不是协议栈。
DPDK的四个技术点
hugetlbpage
:大页内存,提高内存利用率,重点了解。uio
:大部分驱动程序都在用户空间,少部分程序在内核。CPU亲和
:线程绑定到cpu的某一个核心上。Zero copy
:零拷贝,数据包从NIC直接到用户空间。
关于DPDK的一些部件以后会深入了解在此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