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一、 概述
功能:将源端产生的数据包(分组)一路送达到目的机
1. IP协议:
- IP地址(定位目的机)
- IP分组(解决信息的封装)
- IPv6(新一代的IP协议)
2. 路由选择协议:
- 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实例:RIP)
-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协议(实例:OSPF)
3. 其他协议
- ARP
- ICMP
- CIDR
- NAT
源机和目的机之间的网络
- 数据报网络:提供无连接的服务
- 虚电路网络: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
二、IP技术
IP的任务:提供一种尽力而为(best-effort)地把数据从源端传输到接收方的方法
被路由的协议
- IP地址
- IP分组/报
分类:A、B、C、D、E
A类
B类
C类
D类:组播;E类:科研
保留地址
- 网络地址——主机部分全部为0
- 广播地址——主机部分全部为1
- 32位全为0——这个主机、这个网络;路由表中默认路由的目的地址
- 32位全为1——泛洪广播地址(Flood Broadcast),防止广播风暴,退化成本地广播
- 127.0.0.0 环回地址( Lookback Network)
- 127.0.0.1 本机( Lookback test)
- 169.254.0.0 非正常地址
子网规划
主/边界路由器
- 负责和外部联系
- 了解内部网络结构的机制:子网掩码
目的IP地址与子网掩码按位与,得到网络地址,即路由表的查找路口
从主机位借位来创建子网,把大网络划分为小网络
IP寻址与MAC寻址比较
- IP寻址:找到目的机所在的网络
- MAC寻址:通过MAC地址定位到目的机
- 通常先通过IP寻址找到目的网络,再通过MAC寻址找到目的机
路由器处理过程
过程
IP报文
协议版本:
报头长度:
区分服务:
数据报总长度:
数据报标识号:
标志、分片偏移:
生存时间:
用户协议:
报头校验和:
源、目的IP地址:
数据报选项:
填充:和选项一起,构成32的整数倍
WireShark:报文抓取工具
IPv6
解决目标:
- 支持几十亿台主机
- 缩减路由表的规模
- 简化协议,让路由器可以更快地处理分组
- 提供比IPv4好的安全性
- 更加关注服务类型(尤其是实时数据)
- 允许通过指定范围来支持组播传输
- 允许主机在不改变地址的情况下能够漫游
- 允许协议具有拓展性
- 新老协议共存多年
IPv6地址
表示:
- 每个16位组转换成对应的4位十六进制数表示 如:FE80
- 地址前缀长度用“/xx”的形式放在地址的后面 如:1::1/64
- 省略前导0
- 忽略全0,双冒号只能有一个
地址分类
- 单播地址(Unicast Address)
- 组播地址(Multicast Address)
- 任播地址(Anycast Address)
特殊地址
链路本地地址——单播地址
只用在链路—本地中(Link-Local)
本地链路地址由两大部分构成
- 前64位:FE80:0:0:0
- 后64位:EUI-64地址(由MAC地址生成)
- MAC地址(48位)切成两半
- 中间加上16位(15个连续1和1个0)
- 64位地址的高位数起第七位变为1
可聚合全球单播地址
怎么做到即插即用?
InterfaceID由三种方式生成
- 手工配置
- EUI-64地址
- 随机生成
DHCPv6: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IPv6分组
基本报头、拓展报头和上层协议的关系
IPv6的过渡技术
- 双协议栈(Dual Stack)
- 隧道(Tunnel)
- 地址转换技术
隧道技术
翻译/转换技术
- IPv4与IPv6的相互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