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都说“世上最难就业季”,并不是工作难找,而是自满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以下文章来源于刘润 ,作者刘润

    吴晓波频道采访我:

    2019年,大学应届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相比1999年88万的毕业生人数,20年时间增加了848%。

    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找工作非常困难。

    为什么现在大学生毕业,工作越来越难找了?

    这当然有经济形势的关系。

    但这背后,其实有更大的逻辑。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先分享一组数据。

    我出生于1976年。1976年,像我这样的孩子,中国共出生了2049万多。零头省了。我就在那个零头里面。

    然后,这些孩子们一起读小学、中学、大学。一步一步。

    每一步,都有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而不是继续求学。

    那么最后,等到1998年我们大学毕业时,还有多少人呢?

    101万人。

    其中本科生57万,专科生44万。另外的1900万多人,都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

    101万,之于2049万。1998年,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率:4.9%。

    1998年,很特别。

    这一年,是中国第一届要自费读大学,自己找工作的大学生。以前国家包学费、包分配。

    你可以对应以前的“老三届”,称1998年为“新一届”。哎呀,暴露年龄了。

    那么今年呢?

    今年,2019年的834万大学生,大多出生于1997年。

    1997年,中国出生了多少人口?

    1445万人。

    834万,之于1445万。2019年,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率:57.7%。

    从10人中有1个大学生,变为2人中就有1个。

    那么,这些年中国总人口的增加呢?

    1998年,中国总人口数12.4亿;2019年,中国总人口数13.9亿,增加了12%。

    总人口增加了12%,但大学生增加了725.7%。

    大学生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加的速度。

    所以,说一句扎心的话:

    你要明白:不是工作难找了,而是以为自己可以找到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了。

    那怎么办?

    那么,我们就不去找工作了吗?

    很多很多年前,两个南京大学的学生来看我。一个数学系大三、一个法语系大三。我分享了一些观点给他们。

    今天也同样分享给你。

    第一份工作

    找工作越来越难。

    那么,第一份工作需要找像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曾经的微软、四大、联合利华)这样的公司吗?

    对一个优秀的人来说,不见得。

    这不是因为我曾经已经在这样的公司,所以这么说。

    我们暂且把这类公司叫做“巨头公司”。

    让我来分析一下一毕业就进入这样公司的优缺点。

    优点:

    巨头公司通常都有这样的共性:

    a) 待遇好;

    b) 制度严谨、规范;

    c)人际关系相对简单;

    d)工作环境优越;

    e)同事们都很优秀。

    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进入一家巨头公司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很好的选择。

    在这里工作两年,你可以很快学会一些大公司的思维方式(专业、敬业、规范、合作、激情)。

    你的待遇也会很快给你舒适的生活,给你相对于其他同龄人的优越感。

    你的经验值会不断提升,会逐渐明白一家巨头公司的运作方式、规则、限制、盈利模式、成长历程、发展方向、优秀人才标准等等一些对你个人成熟非常有用的东西。

    你会从别的优秀的人身上学会很多东西、并且因为别人的优秀,而不断鞭策自己,往更高的目标奋进。

    缺点:

    巨头公司的优点正好也是它的缺点。

    这里的待遇好,会让你渐渐地觉得,我就应该值这个价钱。

    可是作为一个螺丝钉的你一旦不幸离开了这家公司,你会发现,以你的能力根本没有办法找到同样薪水的工作。

    你会越来越错误地高估自己。

    这里由于是一家已经成功的公司,你会认为业务就应该是这样运转的,严谨规范的商务运作、繁复积极的部门合作。

    你会认为一些小公司的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的社会道德感不够。

    无比复杂、险恶的商业社会于是会在你眼里变得简单起来。

    人际关系的简单也会使你变得越来越天真,不懂得与道德不良的人互利共存。

    工作环境的优越,会使你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很难回到没有免费纯净水的办公室工作,你认为这一切的便利都理所当然。

    同事们都很优秀,会让你错误地估计这个社会的执行能力,当你出去之后,你会深恶痛绝很多人不上劲、不卖力、不聪明。

    当你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的时候,你会很难接受。

    最终,你会越来越懒,越来越胆小,再也不能走出去,优秀的人也只能在公司内部寻求职位上的纵向发展。

    你会一辈子待在这家巨头公司吗?

    如果会的话,一毕业就进入会是一个好的选择。

    当然,也要这家公司愿意你一辈子待在这里。

    如果你认为你不能一辈子待在这里,那当你离开的时候,后果是可怕的。

    所以,不要太在乎你第一份工作的环境、薪水等等条件。

    关注一下发挥的空间,关注一下具体做的事情是不是能更好地锻炼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甚至主动去挑选一家不成熟的公司。

    那么,你在这样的一家公司锻炼两年所能学到的东西,将会让你受益终生。

    你会了解到真实的中国商业社会是怎样的复杂、真实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勾心斗角、真实的业务目标是怎样的残酷无情。

    然后如果这个时候你有机会进入“巨头公司”,你会比很多人有资历、竞争力,进去之后,你也会比很多人走得更远。

    当有一天你必须离开的时候,你学到的是你以前失败的补充,你会更有信心寻求新的机会。

    不要太在乎刚毕业前几年的薪水。

    到你35岁以后,你会觉得当年的那点薪水少的好笑。

    如果你为了这点好笑的薪水而放弃了更为重要的东西,那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第一份工作,不一定要进入一家“巨头公司”。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仅供参考。

    谁给你实践机会

    当来拜访我的这两位大学生谈到实习经历时,我很同情他们。

    他们说,他们把大公司的电话一个一个打过去,问有没有假期实习的机会,结果都是冷冰冰的回答:没有。

    不等说完就挂了电话。几乎每个都是如此。

    谁在给你实践机会?

    有一个大公司的实习背景固然好,如果没有怎么办?

    自己给自己创造实践机会。

    这位师弟想进一家四大(咨询公司)。不知道怎样能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

    我给了如下建议。

    找一个现在热门的话题,比如,特朗普要在墨西哥边境建墙。

    你就去设计一套调查表,很专业的那种。题目与题目之间要互相关联、防止随意填写。

    然后,招上一批同学,到大街小巷作调查,要覆盖合适人群,达到可信采样率,比如1000人。

    回来之后,你就开始做一系列的分析:

    比如“大学生、工人、下岗工人等不同职业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差异”;

    “在校学生、工作3年之内、3-10年、10年以上的人对这问题的看法差异”;

    “成年(18岁以上)男性、女性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差异”;

    “发现:36-40岁人群的看法与众不同”;

    “分析:为什么大学生和不是大学生的同龄人看法差异巨大”等等一系列的专题。

    因为你的数据是可信的、分析是科学的,所以很多人会相信结论是可靠的。

    把这篇调查发表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或者投稿给主流媒体,一定会引来关注。

    这个实践,无疑会对你进四大这样的咨询公司有莫大的帮助,因为他们做的也就是基于调查数据说话。

    比如我一直在说的,给民工小学讲课。

    首先你要有能力找到民工小学,别人还要愿意让你去讲。

    讲出效果来,这个活动变成一个学校级别的活动,你就成立一个“爱心社”,扩大做公益事业的范围。

    你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社会关系也会越来越广,视野越来越开阔,想法也越来越多。

    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这样的机会还很多。

    关键是,跳出固定的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主动”这是一个无比神奇的词。

    你只要真正的领会了其中真谛,你会觉得机会无限!

    出国读书,学校排名

    有很多人问,那出国读书,会不会好点?海外学校排名很重要吗?

    这是两个很简单、并且相关的问题。

    现在很多人都会很清楚,很多出国读书的人只是去买文凭。

    那一张“海归”的文凭,能有多大用?

    出国的人太多了。

    在国内都混不好的人,出国多半混不好。

    回来之后,缺了几年国内经验,就更混不好了。

    但是,如果你出国读的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那又不一样了。

    因为,去的人都是精英,回来还是精英,你一定能有好的发展。

    出不出国,你是不是名牌大学,都不算什么,你永远要从上往下数一数,你排名第几。

    我上南京大学的时候,我的系60个人,现在这个系160个人。

    我上大学的时候,全校老师学生勤杂加起来不到1万人,现在一个年级就快1万人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61-160的人,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就不能算是南京大学的。

    或者换种说法,现在的大学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了“普及教育”。

    请面对这个现实,不要认为,“大学生”这个头衔还有多少光环。

    你永远都应该从上往下数。

    不管在多少年前、不管在多少年后,中国的前1000名(打个比方,当然不是指成绩)永远都会有好工作。

    大学生扩招,从原来的几十万到现在的几百万,但是前1000名永远不用担心,因为开口是在下面,不是在上面。

    出国读书不错,考上一个好大学不错,但是现在出国读书、好大学的标准都降低了,你也不能再用降低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了。

    数一数自己和全国第一(不是指成绩)有多大差距?

    然后,以这个差距为标准吧!

    向这个目标努力,不要认为就业形势差了(就业形势从来不曾差过!),而是大学的标准降低了,或者认为用人单位的要求提高了。

    如果说中国每年有1000个岗位(实际上这个数量每年在增加),那么这个标准从来没有提高过,只是认为自己达标的人越来越多了。

    哪些行业最有“钱景”?

    有同学问,那现在,哪些行业最有前景呢?

    在社会高速发展时,尤其需要科技人才,而社会平稳发展时,相对会比较需要文科、艺术类人才。

    长期来看,科技永远是社会发展的底层推动力。

    这个社会一定会鼓励哪些愿意去啃真正硬技术的人。

    所以,往硬科技的行业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比如人工智能、医药、基因、编程等等。

    所谓的热门行业可能只是暂时的,但是科技行业的趋势是长期的。

    去北上广深,还是新一线?

    还有同学问,毕业生应该选择在哪些城市工作呢?

    去北上广深,还是新一线,或者回老家?

    选择一个城市很重要,它就如同一个容器,决定着你未来能走多远。

    高考填志愿时,我们有一次选择城市的机会,毕业后,我们会有第二次选择城市的机会。

    总体而言,大部分人只能降维选择,升维选择的机会很小。

    比如杭州高校毕业生,回三四线老家很容易,但去上海北京相对就很难。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有事业心,毕业后尽量去超一线城市,尽量去升维选择,但至少也要保底,尽量留在自己读书的城市。

    如果是追求相对的性价比,可以选择新一线城市,但在尚未考虑全面时,尽量不要一头扎进三四线城市。

    每个城市都具有网络效应,大城市经济发展吸引人才,人才带动配套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又会吸引人才,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小城市相对闭塞,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较少,周围缺少优秀的同龄人、聚会、论坛等等,慢慢地会让一个人进入到慵懒甚至颓废的通道。

    最后的话

    每年都在说“世上最难就业季”,其实从本质上来看,并不是工作难找了,而是以为自己能找到好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了。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但是我们必须面对。

    现在的大学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了“普及教育”。

    并不是上了好大学,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不要认为,“大学生”这个头衔还有多少光环。

    大学毕业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新的开始。

    你可以选择,做奋进的勇者,还是做自满的大学生。

    如果你选择做奋进的勇者,那么就数一数,自己和全国第一(不是指成绩)有多大差距?

    然后,以这个差距为标准,努力吧!

    因为,不管在多少年前、不管在多少年后,中国的前1000名(打个比方,当然不是指成绩)永远都会有好工作。

    如果你想提升你的编程能力,以便更好从事编程类工作的话!

    分享(源码、项目实战视频、项目笔记,基础入门教程)欢迎转行和学习编程的伙伴,利用更多的资料学习成长比自己琢磨更快哦!点击入群

  • 相关阅读:
    angularjs里对JS的lowercase和uppercase的完善
    UVA
    UVA
    MySQL 8.0X的安装与卸载命令
    回文树(模板+例题)
    UESTC
    UVALive
    BZOJ
    ACM-ICPC 2018 南京赛区网络预赛 I Skr (马拉车+hash去重)或(回文树)
    ACM-ICPC 2018 南京赛区网络预赛 E AC Challenge(状压dp)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m131417-/p/14212092.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