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M32的bulk双缓冲传输速度的讨论,硬件的坑永远填不完


    详情:http://bbs.21ic.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9584 

     
    USB 1.0的最高12Mbps.
    USB 2.0的高速模式480Mbps,全速模式12Mbps,低速模式1.5Mbps

    而是设置STM32端的USART的波特率。PC与STM32传输速度是以USB1.1的理论速度传输的,是不能设置的。

    接收到数据,置NAK->将缓冲区数据拷贝到用户区(用户处理过程)->发ACK通知主机完成了完整的接收可以发送下一个->主机发送下一个,
     
     
     前天测试自己编写的USB驱动程序时候发现从主机到STM32的OUT传输(主机到设备)速率竟然只有最高33KB/S,实在是晕死了。经过研究后发现是 驱动程序中设置的PIPE MaxTransferSize参数的关系,原先设置64只能33KB/S,后参考其他USB设备驱动程序的值,设置成了65535,再测试USB OUT的速度,达到了500KB/S,终于解决了驱动程序的瓶颈。不过算下USB 2.0全速的通讯速率是12Mb/S,排除掉CRC、令牌、SOF等等开销怎么也应该不止最大500KB/S啊。到网上看了看,基本上应该能达到 600KB/S~700KB/S以上,我现在的速度应该还有很大的提升才是。
        看看程序,发现
    void EP3_OUT_Callback(void)//EP3 OUT的回调函数,当EP3接收到数据时候中断调用该函数
    {
      count_out = GetEPRxCount(ENDP3);//获得接收到的数据长度
      PMAToUserBufferCopy(buffer_out, ENDP3_RXADDR, count_out);//将数据从USB EP3 RX的缓冲区拷贝到用户指定的数组中
      SetEPRxValid(ENDP3); //完成拷贝后置有效状态,从而EP3发送ACK主机可以进行下一个数据包的发送
    }
        试着将PMAToUserBufferCopy这句注释掉(这样STM32就不处理接收到的数据了)后再测试速度,惊奇地发现速度竟然达到了 997KB/S!晚上仔细想了想,数据肯定是要使用的,这个数据拷贝的过程的时间消费总是少不了的;由于通常情况下USB设备BULK数据接收的步骤就 是:接收到数据,置NAK->将缓冲区数据拷贝到用户区(用户处理过程)->发ACK通知主机完成了完整的接收可以发送下一个->主机 发送下一个,按照以上的步骤USB接收一步步的进行,只要STM32不完成数据处理,状态就一直是NAK,主机就会不停地发送该数据包,浪费了带宽,因此 就会导致我上面最大速度500KB/S难以再增加的情况!不甘心啊~~
        昨天晚上又仔细研究了STM32的技术参考手册的USB章节内容,里面提到BULK可以采用双缓冲机制(PING-PONG)进行处理,正好可以解决上面 的情况。双缓冲机制的原理就是分配2块接收缓冲,STM32的用户处理和USB接口可以分别交替占用2个缓冲区,当USB端点接收数据写其中一个缓冲区的 时候,用户的应用程序可以同时处理另一个缓冲区,这样缓冲区依次交换占有者,只要用户处理程序在USB端点接收的时间片段内完成处理,就能够完全不影响 USB的通讯速度!
        程序部分修改
    一、EP3_OUT的设置修改,
    //ZYP:修改EP3为BULK双缓冲方式-------------------------
      SetEPType(ENDP3, EP_BULK);
      SetEPDoubleBuff(ENDP3);
      SetEPDblBuffAddr(ENDP3, ENDP3_BUF0Addr, ENDP3_BUF1Addr);
      SetEPDblBuffCount(ENDP3, EP_DBUF_OUT, VIRTUAL_COM_PORT_DATA_SIZE);
      ClearDTOG_RX(ENDP3);
      ClearDTOG_TX(ENDP3);
      ToggleDTOG_TX(ENDP3);
      SetEPRxStatus(ENDP3, EP_RX_VALID);
      SetEPTxStatus(ENDP3, EP_TX_DIS);
    //------------------------------------------------------
    二、EP3_OUT回调函数的修改
    void EP3_OUT_Callback(void)
    {
    //ZYP:以下是修改成EP3双缓冲OUT后的处理函数
      if (GetENDPOINT(ENDP3) & EP_DTOG_TX)//先判断本次接收到的数据是放在哪块缓冲区的
      {
        FreeUserBuffer(ENDP3, EP_DBUF_OUT); //先释放用户对缓冲区的占有,这样的话USB的下一个接收过程可以立刻进行,用另一块缓冲区,同时用户并行进行下面处理,在另一块接收完之前,处理完用户数据就行,否则缓冲区竞争。
        count_out = GetEPDblBuf0Count(ENDP3);//读取接收到的字节数,
        PMAToUserBufferCopy(buffer_out, ENDP3_BUF0Addr, count_out);
      }
      else
      {
        FreeUserBuffer(ENDP3, EP_DBUF_OUT);
        count_out = GetEPDblBuf1Count(ENDP3);
        PMAToUserBufferCopy(buffer_out, ENDP3_BUF1Addr, count_out);
      }
    }
        经过上面的修改,终于解决了STM32在处理接收数据时导致主机等待的情况,用BUS HOUND软件测试了下
     
     PS:上面的FreeUserBuffer(ENDP3, EP_DBUF_OUT); 这句话的上下位置是关键,如果放到函数的后面,则仍旧会有主机等待STM32处理数据的情况,速度仍然是500KB/S!
        把这句话放在拷贝函数的前面的话就真正把双缓冲PING-PONG机制用起来了。大致算了下 PMAToUserBufferCopy(buffer_out, ENDP3_BUF1Addr, count_out);这句话当count_out为最大值64的时候STM32执行需要302个周期,72MHZ情况下约4.2微秒执行时间,而USB 传输按照12Mb/s的线速度传输64字节的数据至少也得40微秒,因此只要PMAToUserBufferCopy的时间不超过40微秒,就不会导致缓 冲区竞争的情况。 
  • 相关阅读:
    团队开发冲刺第二阶段(三)
    团队开发冲刺第二阶段(二)
    团队开发冲刺第二阶段(一)
    第十四周总结
    第十三周总结
    第十二周总结
    第十一周总结
    《人月神话》阅读笔记(三)
    《人月神话》阅读笔记(二)
    《人月神话》阅读笔记(一)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kp2010/p/5510753.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