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40岁“老”程序员的反思


    如果你是一个30岁以上的程序员或者IT技术从业者请认真读完该文章,或许你会受益良多,文章中提到的知识衰减与积累速率的观点值得深思,总之该文章是一篇不错的好文。

    最近偶然间在技术社区中发现了一篇文章《一名 40 岁“老”程序员的反思》引起了不少的讨论,我搜索了该文章作者的原文,该文章的英文标题为《Reflections of an 'Old Programmer'》副标题为“The three stages of a career in programming”。我这里暂且把主标题译为《一个40岁“老”程序员的反思》,副标题译为“编程生涯中的三个阶段”,为什么将翻译的标题加上“40岁”呢,一个原因是文中作者提到自己还有几个月就要40岁了,另外一个原因是为了使标题更加醒目。如果英文好的强烈建议读一下原文,英文的原文已经整理好,请点下面的链接《Reflections of an 'Old Programmer'》

    译文如下:

    我是个程序员,差不多四十岁了。记得某个周六的早晨,我老婆在家里带孩子,我自己跑去参加一场技术会议。当时这个会议的主题是 React Native,主讲人一直想给我们灌输一种 React Native 将成为移动开发领域“下一个大事件”的印象。但在我看来,它跟 15 年前的 JSP 其实挺像的,连演示代码中的逻辑都一模一样——但我觉得可能是自己“老了”,有点“没跟上节奏”。

    主讲人一张一张放着幻灯片,那些实时编码画面让人眼花缭乱。接着就是演讲里有名的“掉书袋”环节,主讲人一口气说起六款我前所未闻的支持工具,其中有一款叫 Pepperoni ——对,就是意式辣香肠那个词。我是个刚学会 Angular 的老家伙,坐在现场感觉自己像个傻子。我真心希望台上能讲得慢一点,简单一点。

    但其实这一切又让我生出种熟悉的感觉。过去二十年里,我经历过不少什么浪潮啊、什么变革的。其实感觉还行,一样样“颠覆”总是来了又去,拽着从业者们的神经不断亢奋。这让我自己也有了技术创新社区的归属感,觉得我也能为让一切变得更轻松、更快、更干净、更好而做出点努力。但这一天,面对即将到来的四十岁,我必须承认自己有点疲惫了。我知道,要想继续挣到可观的薪水,我就得跟上时代的变化、抛弃一些以往自己深信不疑的知识,为下一场旅程做好准备。这些我都知道。

    但我转念一想,其他行业的专家其实并不需要像我这样熬过自己的编程生涯。就说四十岁的医生们,他们不用担心自己对于心脑血管系统的知识突然就过时了。律师、水管工、会计师或者英语老师也是一样,虽然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着眼于职业生涯的中期,总有一些积累下来的知识应该相对稳定,同时也成为他们获得尊重与报偿的根源。但在编程方面,二十年的从业经验似乎没那么值钱?

    两股力量

    当然,编程这行里也有不少积极向上的从业者,他们热爱编程工作带给他们的一切。但单从无休无止地自我否定、自我颠覆这事上看,编程似乎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但我不禁疑惑,这种独特性真的成立吗?编程真的跟其他所有行业都不一样吗?如果是真的,为什么?这又会给我们的职业生涯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个人想从两个角度,分享自己的一点思考。

    首先就是知识衰减。我们所知晓的一切,包括编程之外的很多认知,终将过时。我在 16 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开车,直到现在这门手艺还是能发挥作用。由此来看,开车算是衰减速度很慢的知识类型。对其他一些专业人士来说,他们的知识衰减速度也比较慢 。虽然医学上的新发现可能会取代一部分现有程序,但我们对于生物学的理解恐怕不太可能出现全面颠覆。在这样的基础上,知识的累积才真正具有效力。从业一年,医生们的知识储备就更丰富一些,因为这 12 个月里他们学到的新知识会叠加在原有知识之上。

    但先不说是好是坏,在编程领域,情况完全不同。说句不负责任的话,我认为:

    程序员有半数知识都将在未来十年内失效。

    也许这话并不靠谱,但结合个人经历,我是比较认同的。换句话说,就算从现在开始我什么新知识都不学,那么到 2026 年,我也还是有大概一半的知识能发挥作用(感谢长寿的 SQL),另外一半则没准毫无用处(React Native 可能就属于这种)。我肯定会继续学习,用新知识替换掉旧知识,但这就够了吗?到 2026 年,我脑袋里头仍然有效的知识,会比现在更多吗?

    这就引出了第二股力量,即知识积累速率——就是我们往自己的知识库里添加新内容的速度。在各个领域,大家都得跨过一定的知识门槛才能获得“认证”(至少可以当成从业的敲门砖),所以每个人在职业早期都需要积累跟认证有关的知识。但在编程领域,随着知识的快速衰减,我们似乎永远无法真正迈出“学生”时代。我们必须得终生学习,这也是程序员的职业生涯显得如此“非主流”的核心原因。

    三个阶段

    如果让我画出普通程序员在职业生涯中的知识储备量变化情况,结合知识的衰减与积累速度,我觉得大概的情况可能是下图这样:

    在职业生涯的最初阶段,即热情的学徒阶段,知识的积累相对容易。一切都是全新的,每一次体验都能带来更多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那时候还年轻,所以没有什么一定得做、或者一定不能做的事。我们可以花几个晚上或者周末学习新的语言和框架。更重要的是,老板对我们的期望也不高。年轻人嘛,不犯错怎么能叫年轻人,所以我们比其他年长的同事更轻松自在,有余力抽点时间填补自己知识上的空白。这是个有趣的阶段,而且总有种感觉伴随左右——我们不知道的还太多。

    到了一定阶段,我们不再是新手,转而成长为具备生产能力、可以自给自足的成熟开发人员。这让我们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跟同事之间的差距(甚至是比自己大十岁的同事)似乎没有那么大。这让我们充满了干劲,后起之秀就该这个样子!我们在学习上的投资带来了回报,我们掌握的知识也几乎全都有用——或者说,还没来得及衰减掉。凭借丰富而新鲜的知识,我们开始获得客户、同行以及企业管理者的尊重,升职、加薪、职业发展也随之而来。虽然当时大家未必意识得到,但这就是职业生涯中的一大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转折点上,有两个重要事件。

    首先,晋升为“高级”开发人员带来的不只是更高的工资,同时也有雇主们更大的期望。明星程序员就应该成长为下一个领导者,帮助新手程序员啦、审查代码啦、接受采访以及参加技术会议之类,最好还能腾出手来帮助企业维护一下复杂而陈旧的遗留软件。

    这些事看起来都很合理,但却在不知不觉间牺牲掉了我们继续积累知识的速度。还有时间逛技术博客吗?没有!

    另外,就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第一次经历、或者至少开始意识到知识衰减的存在。我们在职业生涯早期学到的一些东西现在已经过时了。更具体地讲,先前提到的“两股力量”——知识衰减与知识积累速率,从这里开始成为我们的敌人。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资深老鸟期。没错,我们知识渊博、富有成效;但我们也意识到,自己每时每刻掌握的知识总量可能都比刚刚又少了那么一点。更可怕的是,我们往往没有时间积累新的知识作为补充。这一点最令人沮丧,所以很多程序员最后转而去做管理、销售、测试,甚至是回乡下种地了。因为如果不这样,我们自己知道未来五年的职业生涯只会急转直下,没有半分余地。

    个人一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我现在就处在这么个阶段。我仍然热爱学习,但我知道就算一点新东西不学,自己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最多是徘徊在“专家”这个定义范围的下限附近。我希望能成为马丁·福勒(一个软件开发方面的著作者和国际知名演说家)那样的大师,像他那样在生活与工作之间找到平衡点(我敢打赌他的生活绝对安排得多姿多彩)。也可以说,正是因为从知识衰减与积累速率的角度看待问题,我才有了这种释然的心态。

    所以,我首先尝试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我会对新的职务抱以更谨慎的态度,以警惕的心理面对自己鲜有涉及的所谓“大好机会”。不少同事确实在其他公司里拿到了更高的薪水,但他们也失去了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空间。在未来五年中,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宝贵知识已经不再适用,自己的实际贡献已经值不了那么高的薪水。所以,结合实际情况,我可能更重视雇主提供的工作环境,而不只是关心新的岗位能给多少工资。

    其次,由于时间有限,我会更多把精力投入到持久性比较强的知识身上。算法、应用程序安全、性能优化以及架构等等,这些东西衰减速度很慢,更值得我认真钻研。在我看来,这些领域中蕴藏的机遇,也要比学习最新的 JavaScript 库更大一些。

    最后,可能我自己还没有真正走出这座围城;但单从职业角度而言,知识衰减与知识积累速率确实能帮大家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成长。有什么想聊的,咱们评论区见!


    作者:风自扬
    出处:www.fengziyang.cn
    资源:微信搜【风自扬】关注我,获取更多用的的知识和资源。

  • 相关阅读:
    Sublime text追踪函数插件:ctags
    上传项目后服务器的一些设置
    svg可缩放矢量图形
    定时备份mysql
    phpstudy配置ssl
    thinkphp数据表操作恐怖事件。
    把一个数组和另一个数组放进同一个数组
    mysql数据库备份与还原命令
    mysql一些有用的链接
    MySQL各版本的区别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iyangfeng/p/13904860.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