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回望暑假时的第一次作业,你对于软件工程课程的想象
1)对比开篇博客你对课程目标和期待,“希望通过实践锻炼,增强计算机专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对比目前的所学所练所得,在哪些方面达到了你的期待和目标,哪些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为什么?
感觉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学的越多才发现自己不懂的越多,通过实践锻炼,计算机专业的能力可能增强了一点点,就业竞争力应该略有提升吧。
2)总结这门课程的实践总结和给你带来的提升,包括以下内容:
1、统计一下,你在这门软件工程实践中,完成了多少行的代码;
完成了差不多有两千行左右的代码吧。
2、软工实践的各次作业分别花了多少时间?(做一个列表)
作业 | 时间 |
---|---|
第一次作业--准备 | 3h |
个人项目实战 | 12h |
团队展示(团队) | 3h |
选题报告(团队) | 4h |
UML设计 | 4h |
Alpha冲刺 | 10天 |
团队编程 | 4h |
软件产品案例分析 | 6h |
beta冲刺 | 8h |
3、哪一次作业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Alpha冲刺印象最深刻,因为那段时间最忙,也是最累的一段时间。
4、累计花了多少个小时在软工实践上?平均每周花多少个小时?
总的时间记不清了。平均每周花10个小时左右吧
5、学习和使用的新软件;
eclipse, Android studio,StartUML
6、学习和使用的新工具;
原型设计工具:Axure, 墨刀 ,Visual studio 性能分析工具
7、学习和掌握的新语言、新平台;
java , python,Android
8、学习和掌握的新方法;
查找和利用互联网上比较好的资源
9、其他方面的提升。
寻找和解决bug的能力
二、写下属于自己的人月神话——个人或结对或团队项目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实例/例证结合的分析
第一次尝试了团队编程,以往都是自己一个人写,写程序也没有太多的注释,对变量的命名也没有太多要求,自己看懂就行。
在结对编程过程中,写程序中添加了很多的注释,可以让人一目了然,变量的命名也尽量能够见名知义。每个人实现不同模块的编写,最后再整合在一起,
在两个人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中程序改进的越来越好,良好的沟通交流真的可以集思广益,做到1+1>2的效果。
三、对下一届实践的建议,或者对于开学初的你,对于大一的你,对于开学初的我,你有什么想建议和告知的呢?对于后来人的期许。 特别地,特别地,下一届要不要中途换队员?
编程实践应该从大一开始练起,越到后面大家越会感到恐惧,这学期开学初的一大批人退选已经验证了这一点,学校的课程设置有点不合理,软件工程理论必修,实践对于一大批人是选修,
没有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过听说17级的软工实践是必修了。所以,大一还是应该好好学习啊。下一届还是建议不要中途更换队员了。
四、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团队。软件工程实践是大学里少有的认真的团队协作经验。《构建之法》上说团队的发展有几个阶段,你的团队都经历过么,最后到达了“创造”阶段了么?(参考《构建执法》第17章 人、绩效和职业道德)
从选题报告到原型设计,大家的沟通还比较少,任务基本就是按照组长的分配来。
团队在alpha冲刺阶段,就是一起出来打代码,交流也比较及时,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解决。
后来,我离开了团队。
五、怎样证明你学会了软件工程?
从准备到实施,从构思到实践,从制定计划到执行,一步一步走过来,感觉自己摆脱了以往编程习惯,从个人作业到结对编程再到团队项目,循序渐进,渐渐的对软件工程
有了一定的了解,每次作业后的博客发布记录下来学习软件工程的历程,github上也有相应项目的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