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hello,everyone,好久不见。最近几周部门有个大版本发布,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来写博。由于版本不断迭代,功能越做越复杂,系统的维护与功能迭代越来越困难。前段领导找我说,能不能在架构上动手做做文章,将架构迁移到DDD。哈哈哈哈,当时我听到这个话的时候瞬间来了精神。说实话,从去年开始从大厂的一些朋友那里接触到DDD,自己平时也会时不时的阅读相关的文章与开源项目,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在实际的工作中实施。正好借着这次机会可以开始实践一下。
本文由于本文的重点为MVC三层架构如何迁移DDD,因此将先对DDD做一个简要的概念介绍(细化的领域概念不做过多展开)
,然后对于MVC三层架构迁移至DDD作出迁移方案建议。如有不对之处,欢迎指出,共同进步。
本文尤其感谢一下lilpilot在DDD落地方案上给出的宝贵建议。
DDD系列博客
我的第一本掘金小册《深入浅出DDD》已经在掘金上线,欢迎大家试读~
DDD的微信群我也已经建好了,由于文章内不能放二维码,大家可以加我微信baiyan_lou
,备注DDD交流,我拉你进群,欢迎交流共同进步。
二.DDD是什么
2.1.DDD简介
相信了解过DDD的同学都听过网上那种官方的介绍:
-
Domain Drive Design(领域驱动设计)
-
六边形架构模型
-
领域专家、设计人员、开发人员都能理解的通用语言作为相互交流的工具
-
....
说的都多多少少抽象点了,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哈哈哈
在我看来常规在MVC三层架构中,我们进行功能开发的之前,拿到需求,解读需求。往往最先做的一步就是先设计表结构,在逐层设计上层dao,service,controller。对于产品或者用户的需求都做了一层自我理解的转化。
众所周知,人才是系统最大的bug。
用户需求在被提出之后经过这么多层的转化后,特别是研发需求在数据库结构这一层转化后,将业务以主观臆断行为进行了转化。一旦业务边界划分模糊,考虑不全。大量的逻辑补充堆积到了代码层实现,变得越来越难维护,到处是if/else,传说中***一样代码。
DDD所要做的就是
- 消除信息不对称
- 常规MVC三层架构中自底向上的设计方式做一个反转,以业务为主导,自顶向下的进行业务领域划分
- 将大的业务需求进行拆分,分而治之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还是有点模糊DDD与常见的mvc架构的区别。这里以电商订单场景为例。假如我们现在要做一个电商订单下单的需求。涉及到用户选定商品,下订单,支付订单,对用户下单时的订单发货。
MVC架构里面,我们常见的做法是在分析好业务需求之后,就开始设计表结构了,订单表,支付表,商品表等等。然后编写业务逻辑。这是第一个版本的需求,功能迭代饿了,订单支付后我可以取消,下单的商品我们退换货,是不是又需要进行加表,紧跟着对于的实现逻辑也进行修改。功能不断迭代,代码就不断的层层往上叠。
DDD架构里面,我们先进行划分业务边界。这里面核心是订单。那么订单就是这个业务领域里面的聚合逻辑体现。支付,商品信息,地址等等都是围绕着订单而且。订单本身的属性决定之后,类似于地址只是一个属性的体现。当你将订单的领域模型构建好之后,后续的逻辑边界与仓储设计也就随之而来了。
2.2.为什么要用DDD
- 面向对象设计,数据行为绑定,告别贫血模型
- 降低复杂度,分而治之
- 优先考虑领域模型,而不是切割数据和行为
- 准确传达业务规则,业务优先
- 代码即设计
- 它通过边界划分将复杂业务领域简单化,帮我们设计出清晰的领域和应用边界,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业务和技术统一的架构演进
- 领域知识共享,提升协助效率
- 增加可维护性和可读性,延长软件生命周期
- 中台化的基石
2.3.DDD术语介绍
战略设计:限界上下文、通用语言,子域
战术设计:聚合、实体、值对象、资源库、领域服务、领域事件、模块
2.3.1.限界上下文与通用语言
限界上下文是一个显式的语义和语境上的边界,领域模型便存在于边界之内。边界内,通用语言中的所有术语和词组都有特定的含义。
通用语言就是能够简单、清晰、准确描述业务涵义和规则的语言。
把限界上下文拆解开看。限界就是领域的边界,而上下文则是语义环境。 通过领域的限界上下文,我们就可以在统一的领域边界内用统一的语言进行交流。
域是问题空间,限界上下文是解决空间
2.3.2.上下文组织和集成模式
防腐层(Anticorruption Layer):简称ACL,在集成两个上下文,如果两边都状态良好,可以引入防腐层来作为两边的翻译,并且可以隔离两边的领域模型。
2.3.3.实体
DDD中要求实体是唯一的且可持续变化的。意思是说在实体的生命周期内,无论其如何变化,其仍旧是同一个实体。唯一性由唯一的身份标识来决定的。可变性也正反映了实体本身的状态和行为。
实体 = 唯一身份标识 + 可变性【状态 + 行为】
2.3.4.值对象
当你只关心某个对象的属性时,该对象便可作为一个值对象。 我们需要将值对象看成不变对象,不要给它任何身份标识,还应该尽量避免像实体对象一样的复杂性。
值对象=将一个值用对象的方式进行表述,来表达一个具体的固定不变的概念。
2.3.5.聚合
聚合是领域对象的显式分组,旨在支持领域模型的行为和不变性,同时充当一致性和事务性边界。
我们把一些关联性极强、生命周期一致的实体、值对象放到一个聚合里。
2.3.6.聚合根
聚合的根实体,最具代表性的实体
2.3.7.领域服务
当一些逻辑不属于某个实体时,可以把这些逻辑单独拿出来放到领域服务中 理想的情况是没有领域服务
,如果领域服务使用不恰当慢慢又演化回了以前逻辑都在service层的局面。
可以使用领域服务的情况:
- 执行一个显著的业务操作
- 对领域对象进行转换
- 以多个领域对象作为输入参数进行计算,结果产生一个值对象
2.3.8.应用服务
应用服务是用来表达用例和用户故事
的主要手段。
应用层通过应用服务接口来暴露系统的全部功能。 在应用服务的实现中,它负责编排和转发,它将要实现的功能委托给一个或多个领域对象来实现,它本身只负责处理业务用例的执行顺序以及结果的拼装。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它隐藏了领域层的复杂性及其内部实现机制。
应用层相对来说是较“薄”的一层,除了定义应用服务之外,在该层我们可以进行安全认证,权限校验,持久化事务控制,或者向其他系统发生基于事件的消息通知,另外还可以用于创建邮件以发送给客户等。
应用层作为展现层与领域层的桥梁
。展现层使用VO(视图模型)进行界面展示,与应用层通过DTO(数据传输对象)进行数据交互,从而达到展现层与DO(领域对象)解耦的目的。
2.3.9.工厂
职责是创建完整的聚合
- 工厂方法
- 工厂类
领域模型中的工厂
- 将创建复杂对象和聚合的职责分配给一个单独的对象,它并不承担领域模型中的职责,但是领域设计的一部份
- 对于聚合来说,我们应该一次性的创建整个聚合,并且确保它的不变条件得到满足
- 工厂只承担创建模型的工作,不具有其它领域行为
- 一个含有工厂方法的聚合根的主要职责是完成它的聚合行为
- 在聚合上使用工厂方法能更好的表达通用语言,这是使用构造函数所不能表达的
聚合根中的工厂方法
- 聚合根中的工厂方法表现出了领域概念
- 工厂方法可以提供守卫措施
领域服务中的工厂
- 在集成限界上下文时,领域服务作为工厂
- 领域服务的接口放在领域模型内,实现放在基础设施层
2.3.10.资源库【仓储】
是聚合的管理,仓储介于领域模型和数据模型之间,主要用于聚合的持久化和检索。它隔离了领域模型和数据模型,以便我们关注于领域模型而不需要考虑如何进行持久化。
我们将暂时不使用的领域对象从内存中持久化存储到磁盘中。当日后需要再次使用这个领域对象时,根据 key 值到数据库查找到这条记录,然后将其恢复成领域对象,应用程序就可以继续使用它了,这就是领域对象持久化存储的设计思想
2.3.11.事件模型
领域事件是一个领域模型中极其重要的部分,用来表示领域中发生的事件。忽略不相关的领域活动,同时明确领域专家要跟踪或希望被通知的事情,或与其他模型对象中的状态更改相关联
领域事件 = 事件发布 + 事件存储 + 事件分发 + 事件处理。
比如下订单后,给用户增长积分与赠送优惠券的需求。如果使用瀑布流的方式写代码。一个个逻辑调用,那么不同用户,赠送的东西不同,逻辑就会变得又臭又长。这里的比较好的方式是,用户下订单成功后,发布领域事件,积分聚合与优惠券聚合监听订单发布的领域事件进行处理。
2.4.DDD架构总览
2.4.1.架构图
严格分层架构:某层只能与直接位于的下层发生耦合。
松散分层架构:允许上层与任意下层发生耦合
依赖倒置原则
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底层模块,两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
抽象不应该依赖于实现细节,实现细节应该依赖于接口
简单的说就是面向接口编程。
按照DIP的原则,领域层就可以不再依赖于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通过注入持久化的实现就完成了对领域层的解耦,采用依赖注入原则的新分层架构模型就变成如下所示:
从上往下
第一层为用户交互层,web请求,rpc请求,mq消息等外部输入均被视为外部输入的请求,可能修改到内部的业务数据。
第二层为业务应用层,与MVC中的service不同的不是,service中存储着大量业务逻辑。但在应用服务的实现中(以功能点为维度),它负责编排、转发、校验等。
第三层为领域层,聚合根是里面最高话事人。核心逻辑均在聚合根中体现【充血模型】,如果当前聚合根不能处理当前逻辑,需要其他聚合根的配合时,则在聚合根的外部包一层领域服务去实现逻辑。当然,理想的情况是不存在领域服务的。
第四层为基础设施层,为其他层提供技术实现支持
相信这里大家还看见了应用服务层直接调用仓储层的一条线,这条线是什么意思呢?
领域模型的建立是为了控制对于数据的增删改的业务边界,至于数据查询,不同的报表,不同的页面需要展示的数据聚合不具备强业务领域,因此常见的会使用CQRS方式进行查询逻辑的处理。
2.4.2.六边形架构(端口与适配器)
对于每一种外界类型,都有一个适配器与之对应。外界接口通过应用层api与内部进行交互。
对于右侧的端口与适配器,我们可以把资源库看成持久化的适配器。
2.4.3.命令和查询职责分离--CQRS
- 一个对象的一个方法修改了对象的状态,该方法便是一个命令(Command),它不应该返回数据,声明为void。
- 一个对象的一个方法如果返回了数据,该方法便是一个查询(Query),不应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手段修改对象状态。
- 聚合只有Command方法,没有Query方法。
- 资源库只有add/save/fromId方法。
- 领域模型一分为二,命令模型(写模型)和查询模型(读模型)。
- 客户端和查询处理器 客户端:web浏览器、桌面应用等 查询处理器:一个只知道如何向数据库执行基本查询的简单组件,查询处理器不复杂,可以返回DTO或其它序列化的结果集,根据系统状态自定
- 查询模型:一种非规范化的数据模型,并不反映领域行为,只用于数据显示
- 客户端和命令处理器 聚合就是命令模型 命令模型拥有设计良好的契约和行为,将命令匹配到相应的契约是很直接的事情
- 事件订阅器更新查询模型
- 处理具有最终一致性的查询模型
2.4.4.事件驱动架构
落地指导与实践:DDD落地之事件驱动模型
-
事件驱动架构可以融入六边型架构,融合的比较好,也可以融入传统分层架构
-
管道和过滤器
-
长时处理过程
- 主动拉取状态检查:定时器和完成事件之间存在竞态条件可能造成失败
- 被动检查,收到事件后检查状态记录是否超时。问题: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一直收不到事件就一直不过期
-
事件源
- 对于聚合的每次命令操作,都至少一个领域事 件发布出去,表示操作的执行结果
- 每一个领域事件都将被保存到事件存储中
- 从资源库获取聚合时,将根据发生在聚合上的 事件来重建聚合,事件的重放顺序与其产生顺序相同
- 聚合快照:将聚合的某一事件发生时的状态快 照序列化存储下来。以减少重放事件时的耗时
三.落地分享
3.1.事件风暴
EventStorming则是一套Workshop(可以理解成一个类似于头脑风暴的工作坊)方法。DDD出现要比EventStorming早了10多年,而EventStorming的设计虽然参考了DDD的部分内容,但是并不是只为了DDD而设计的,是一套独立的通过协作基于事件还原系统全貌,从而快速分析复杂业务领域,完成领域建模的方法。
针对老系统内的业务逻辑,根据以上方式进行业务逻辑聚合的划分
例如电商场景下购车流程进行事件风暴
3.2.场景识别
事件风暴结束明确业务聚合后,进行场景识别与层级划分
3.3.包模块划分
3.4.迁移说明
3.4.1.仓储层
在我们日常的代码中,使用Repository模式是一个很简单,但是又能得到很多收益的事情。最大的收益就是可以彻底和底层实现解耦,让上层业务可以快速自发展。
以目前逆向模型举例,现有
- OrderDO
- OrderDAO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逐渐的实现Repository模式:
- 生成Order实体类,初期字段可以和OrderDO保持一致
- 生成OrderDataConverter,通过MapStruct基本上2行代码就能完成
- 写单元测试,确保Order和OrderDO之间的转化100%正确
- 生成OrderRepository接口和实现,通过单测确保OrderRepository的正确性
- 将原有代码里使用了OrderDO的地方改为Order
- 将原有代码里使用了OrderDAO的地方都改为用OrderRepository
- 通过单测确保业务逻辑的一致性。
有一点要注意,目前我们用mybatis,dao操作都是含有业务含义的,正常的repository不应该有这种方法,目前repository中的含有业务含义的方法只是兼容方案,最终态都要干掉的。
极端DDD推崇者要求在repository中只存在save与byId两个聚合方法。这个当然需要根据实际业务场景来决定,但是还是建议仅保存这两个方法,其他业务需求查询聚合的方法单独开一个queryRepository实现不同数据的查询聚合与页面数据展示。保证数据的增删改入口唯一
3.4.2. 隔离三方依赖-adapter
思想和repository是一致的,以调用payApi为例:
- 在domain新建adapter包
- 新建PayAdapter接口
- 在infrastructure中定义adapter的实现,转换内部模型和外部模型,调用pay接口,返回内部模型dto
- 将原先业务中调用rpc的地方改成adapter
- 单测对比rpc和adapter,保证正确性
3.4.3. 抽离技术组件
同样是符合六边形架构的思想,把mqProducer,JsonUtil等技术组件,在domain定义接口,在infrastructure写实现,替换步骤和adapter类似。
3.4.4. 业务流程模块化-application
如果是用能力链的项目,能力链的service就可以是application。如果原先service中的业务逻辑混杂,甚至连参数组装都是在service中体现的。那么需要把逻辑归到聚合根中,当前聚合根无法完全包裹的,防止在领域模型中体现。在应用服务层中为能力链的体现。
3.4.5. CQRS参数显式化
能力链项目,定义command,query包,通过能力链来体现Command,Query,包括继承CommandService、QueryService,Po继承CommandPo,QueryPo
非能力链项目,在application定义command,query包,参数和类名要体现CQRS。
3.4.6. 战略设计-domain
重新设计聚合和实体,可能和现有模型有差异,如果模型差距不大,直接将能力点内的逻辑,迁移到实体中,
将原来调用repository的含业务含义的方法,换成save,同时删除含业务含义的方法,这个时候可以考虑用jpa替换mybatis,这里就看各个子域的选择了,如果用jpa的话 dao层可以干掉。至此,原biz里的大多数类已迁移完成。
四.迁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疑问
迁移过程中一定会存在或多或少不清楚的地方,这里我分享一下我在迁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领域服务与应用服务的实际应用场景区别
应用服务:可以理解为是各种方法的编排,不会处理任务业务逻辑,比如订单数修改,导致价格变动,这个逻辑体现在聚合根中,应用服务只负责调用。
领域服务:聚合根本身无法完全处理这个逻辑,例如支付这个步骤,订单聚合不可能支付,所以在订单聚合上架一层领域服务,在领域服务中实现支付逻辑。应用服务调用领域服务。
2.聚合根定义的业务边界是什么?
不以表结构数据进行业务逻辑的划分,一个业务体为一块业务。比如一个订单涉及商品,收货地址,发货地址,个人信息等等。以实体与值对象的方式在聚合内进行定义。
3.一个command修改一个聚合时,会关联修改到别的关联表,这个关联表算不算聚合
关联表不算聚合,算值对象
4.应用服务层如果调用rpc是否必须使用adapter
是的,必须使用,屏蔽外部依赖对于当前业务逻辑的影响。设想一下,你现在需要调用rpc接口,返回的字段有100,你要取其中50个字段。隔了一段时间,调用方改了接口逻辑的返回,数据被包含在实体内。而你调用这个接口的地方特别多,改动就很大了。但是如果有了适配器这一层,你只要定义本身业务需要的数据结构,剩下的业务不需要考虑,完全新人适配器可以将你想要的数据从rpc中加载到。
5.聚合根内部逻辑无法单独处理时,放到领域服务内的话,是否可以调用其他聚合根的领域服务或者应用服务,加入业务强绑定形式,聚合根内部如果需要调用service服务或者仓储时如何做。
可以这么做,但是逻辑要保证尽量内聚。
6.事件通知模式,比如是强绑定形式的,是否还是此种方式,还是与本聚合根无关的逻辑均走事件通知
强依赖形式的走逻辑编排,比如订单依赖支付结果进行聚合修改则走应用服务编排。订单支付后发送优惠券,积分等弱耦合方式走事件通知模式。
7.聚合根,PO,DTO,VO的限界
po是数据库表结构的一一对应。
dto是数据载体,贫血模型,仅对数据进行装载。
vo为dto结构不符合前端展示要求时的包装。
聚合根为一个或者多个po的聚合数据,当然不仅仅是po的组合,还有可能是值对象数据,充血模型,内聚核心业务逻辑处理。
8.查询逻辑单独开设一个repository,还是可以在聚合根的仓储中,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单独开设一个仓储。聚合根的仓储应该查询结果与save的参数均为聚合根,但是业务查询可能多样,展示给前端的数据也不一定都是聚合根的字段组成,并且查询不会对数据库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因此单独开设查询逻辑处理,走CQRS模式。
9.返回的结果数据为多个接口组成,是否在应用服务层直接组合
不可以,需要定义一个assember类,单独对外部依赖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
10.save方法做完delete,insert,update所有方法吗?
delete方法单独处理,可以增加一个delete方法,insert与update方法理论上是需要保持统一方法的。
11.查询逻辑如果涉及到修改聚合根怎么处理
简单查询逻辑直接走仓储,复杂逻辑走应用服务,在应用服务中进行聚合根数据修改。
12.逻辑处理的service放置在何处
如果为此种逻辑仅为某个聚合使用,则放置在对应的领域服务中,如果逻辑处理会被多个聚合使用,则将其单独定义一个service,作为一个工具类。
五.总结
本文对DDD做了一个不算深入的概念,架构的介绍。后对现在仍旧还是被最多使用的MVC三层架构迁移至DDD方案做了一个介绍,最后对可能碰到的一些细节疑问点做了问答。
当然不是所有的业务服务都合适做DDD架构,DDD合适产品化,可持续迭代,业务逻辑足够复杂的业务系统,中小规模的系统与团队还是不建议使用的,毕竟相比较与MVC架构,成本很大。
demo演示:DDD-demo
关于MVC分层的微服务架构博主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给出过一些设计规范,感兴趣的大家可以去看看:
六.更多DDD学习资料
博客资料:
代码示例:
作者:柏炎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004002483601145863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