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限制Boltzmann机(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


    限制Boltzmann机(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

    起源:Boltzmann神经网络

    Boltzmann神经网络的结构是由Hopfield递归神经网络改良过来的,Hopfield中引入了统计物理学的能量函数的概念。

    即,cost函数由统计物理学的能量函数给出,随着网络的训练,能量函数会逐渐变小。

    可视为一动力系统,其能量函数的极小值对应系统的稳定平衡点。

    Hinton发明的Boltzmann中乘热打铁,对神经元输出引入了随机概率重构的概念。其想法来自于模拟退火算法:

    首先在高温下进行搜索,由于此时各状态出现概率相差不大,系统可以很快进入“热平衡状态”,是一种快速找到系统概率的低能区的“粗搜索”过程。

    随着温度逐渐降低,各状态出现概率的差距逐渐被扩大,搜索精度不断提高。最后以一较高置信度达到网络能量函数的全局最小点。

    随机重构则是Metropolis抽样提出的,作为模拟退火算法的核心:

    也就是说,每次重构,都往Δ能量差减少的方向移动,这是RBM的cost函数设计核心,AutoEncoder也是受此启发。

    Part I:RBM的结构与目标

    RBM简化了Boltzmann网络,取消了每层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即不再是一个递归神经网络,更像是一个MLP。

    定义联合能量函数: E(v,h)=bvchhWv   (b'、c'分别显隐bias做矩阵乘法,h'则是h的全部取值,RBM限定了取值范围{0,1},由激活函数依据概率分布生成)

    由此得到v的边缘概率分布:P(v)=heE(v,h)ZZ=vheE(v,h)

    Z是归一化常数,说白了就是保证概率在[0,1]之间凑出的式子,计算cost函数时可以无视。

    RBM的目的是算出尽量符合v(即输入)的概率分布P(v),即实现   argmaxWvϵVP(v)

    但是问题在于没有标签,没有误差,无法训练W,所以无法训练出P(v)的概率分布。

    所以早期的RBM采用从h重构v'来计算误差。重构v',说的好像挺简单,但是需要知道P(v,h)的联合概率分布,用这概率分布去生成v'。

    通常情况下,联合概率分布无法计算,但是可以通过条件概率分布+迭代法近似模拟出符合联合概率的样本。

    RBM中采用的是Gibbs采样来重构,是MCMC(Monte Carlo Markov Chain)的一种算法特例。

    Monte Carlo是根据概率随机生成数据的算法统称,Markov Chain则是符合马尔可夫链的算法统称。【参考】

    这样,只要通过又臭又长的马尔可夫链,使用Gibbs采样重构出新样本v'就好了。

    有cost函数:cost=argmaxWvϵVlogP(v)argmaxWvϵVlogP(v)

    这个cost函数在实际计算时候简直是折磨,原因有二: ①Z毫无意义且计算麻烦 ② logP(v)牵扯到E(v,h),E(v,h)的计算也麻烦。

    所以Bengio在Learning deep architectures for AI一文中提出了简化的cost函数——FreeEnergy(自由能量)函数。

    定义自由能量函数(无视Z+负对数似然):

    FreeEnergy(v)=log(P(v)Z)=logheE(v,h)

    重定义E函数:Energy(v)=bvihihi(Wv+c),hiϵ{0,1}

    这里的精简比较神奇,ch被刻意X掉了,论文里假设是h只有一个神经元,这样可有可无。c的梯度可以在后半部分求出,所以无须担心c无法更新。

    尽管此时的cost函数已经崩坏(Z因子,c'项都不见了),但是骨子还在,对于Gradient Descent影响不大。

    这样,参数对称的两部分,可以得到简化P(v) 【推导详见论文】:P(v)=ebvZihiehi(Wv+c)

    于是有更加简化的自由能量函数:FreeEnergy(v)=bviloghiehi(Wv+c),hiϵ{0,1}

    由于取值非0即1,再次简化, FreeEnergy(v)=bvilog(1+e(Wv+c))

    最终,使用FreeEnergy(v)替代logP(v),有简化cost函数:cost=FreeEnergy(v))FreeEnergy(v)

    Part II:重构与Gibbs采样

    由于V层和H层,每层内各个神经元之间并无连接,因而这些神经元的概率分布是独立的,那么就可以加权通过激活函数计算单个结点的激活概率。

    P(hj=1|v)=Sigmoid(Wjv+cj)P(vi=1|h)=Sigmoid(WTih+bi)

    注意反向重构时,同AutoEncoder一样,仍然使用Tied Weight。

    这样,就有了条件概率分布,可以构建马尔可夫链了。

    上图是一条波动的链,v0->h0普通的正向传播,忽略不计。

    从h0,正式开始Gibbs采样,一个step过程为,hn->vn+1->hn+1,即hvh过程。

    vn+1=BernoulliSigmoid(WThn+b)hn+1=BernoulliSigmoid(Wvn+1+c)

    t时,有vtv

    Part III  K步对比散度算法(CD-K)、可持久化对比散度算法(Persistent CD)

    仔细想想RBM中的循环

    ①外循环:主迭代,训练W,近似逼近P(v|h)、P(h|v)。

    ②内循环,Gibbs采样,近似逼近P(v)

    二重压力下,RBM网络的计算量实在可怕。

    Hinton在2002年的 Training Products of Experts by Minimizing Contrastive Divergence 一文中有这个式子:

    Wij(Q0||QQ1||Q)≈<si,sj>Q0<si,sj>Q1

    即在求v、v'对比相差的cost函数的梯度,用以更新参数时,无限步Gibbs采样的效果与单步Gibbs采样效果差距不大。

    数学上很难给出解释,疑似是Gradient Descent与Gibbs Sampling(Gibbs可以看作是GD的先行?)的迭代效果重合。通常取K=1或K=10(更精确)来减少计算量。

    既然Gibbs Sampling可以看作是Gradient Descent的先行使者,那么每次做梯度法时候,不必重启马尔可夫链。

    而是利用旧链尾产生的hk,作为新链头h0。

    数学上仍然很难给出解释,直觉上说,Gradient Descent的小量更新并不会影响马尔可夫链继续扩展,即便狗尾续貂,效果仍然不错。

    通过测试,可持久化CD在每次链长较长时效果比较好(k=15),若k=1,则影响较大,不建议使用,选择大量梯度比较稳妥。

    Part IV  代理似然函数(Proxies to Likelihood)

    Bengio的FreeEnerey方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梯度法的计算量,但是为迭代收敛的评估带来巨大麻烦。

    由于归一化因子Z的省略,若使用FreeEnerey的cost函数做评估,那么不同数据集的收敛值几乎是千奇百怪的。

    所以需要建立一套数据集公用评估标准,即引入代理似然函数。

    代理一:交错熵(or 最小二乘法)

    AutoEncoder中使用的cost函数的修改版,Z变成了马尔可夫链尾的h。

    cost=vlog(Sigmoid(Wh1+b))+(1v)log(1Sigmoid(Wh1+b))

    代理二:伪造似然函数(Pseudo likelihood)

    仔细回想一下可持久化CD,马尔可夫链狗尾续貂,彻夜未眠。

    这样,若一直使用链尾的h做交错熵,那么这个交错熵势必是不停波动的,并不很直观的。

    因而,引入了伪造似然函数:每次选择v的某一维度值,取反,伪造成重构的v'。

    有对数似然函数:PL(x)=ilogP(xi|xi)

    当然并没有必要那么精确,每次只需随机抽一个维度进行伪造,乘上N倍即可:

    PL(x)=NlogP(xi|xi)iRandom(0,N)

    logP(xi|xi)的条件概率计算颇为麻烦,利用条件概率公式+贝叶斯假设:

    logP(xi|xi)logP(xi)P(xi)+P(xi)=logeFreeEnergy(xi)eFreeEnergy(xi)+eFreeEnergy(xi)log(Sigmoid(FreeEnergy(xi)FreeEnergy(xi)))

    Part V  与AutoEncoder的关系

    准确来说,AutoEncoder是RBM的简化衍生物。RBM是一个概率生成模型,而AutoEncoder只是一个普通的模型。

    神经网络的本质是训练岀能够模拟输入的W,这样,在测试的时候,遇到近似的输入,W能够做出漂亮的响应。

    RBM选择概率,是因为有概率论的公式支持。这样优化网络,能够达到上述目标。

    只是原始目标不好优化,Hinton才提出对比训练的方法,即绕了个弯子的选择重构。

    能量函数使得W朝更大概率方向优化。但是,正如线性回归有最小二乘法和高斯分布两种解释一样。

    其实,W的训练大可不必拘泥于概率,AutoEncoder则绕过了这点,直接选择了加权重构,所以cost函数简单。

    可以这么说,重构的数学理论基础就是RBM的原始目标函数。而概率重构启发了直接重构。两者近似等价。

    从马尔可夫链上看,AutoEncoder可看作是链长为1的特殊形式,即一次重构,而RBM是多次重构。

    能使用直接重构的另一个原因是,Hinton在实验中发现,梯度法的一次重构效果出奇好。

    所以AutoEncoder中摒弃了麻烦的Gibbs采样过程。

    从GPU计算来看,k=1情况下,AutoEncoer的GPU利用率高(70%),RBM利用率低(30%),一开始实现的时候吓了一跳。

    CUDA执行马尔可夫链效率并不高,目测二项分布随机重构是由CPU执行的( _(:_」∠)_想想好像GPU没那么高级  )

    尤其在把batch_size设为600之后,RBM的GPU利用率居然只有(10%), 所以官方教程把batch_size设为了20,来减小概率生成的计算压力。

    当然k=15时,GPU加速之后仍然十分缓慢。RBM不愧是硬件杀手。

    (本图来自MSI Afterburner,GTX 765M,OC(847/2512/913))

    Part VI  Gaussian-Bernoulli RBM

    仔细看看Bernoulli-Bernoulli的重构过程:

    [0/1]->[0/1]->[0/1].....,由于二项分布是离散概率分布,所以重构生成值要么是0,要么是1,似乎有些不靠谱。

    所以,就有了Gaussian-Bernoulli  RBM,在v层中强制引入连续数值型Gaussian噪声,主要对原RBM做以下修改:

    E(v,h)=i(vibi)22σi2chhWvσP(vi=v|h)=N(bi+σi(Wh),σ2i)P(hi=1|v)=Sigmoid(Wvσ+c)

    其中Size(σ)=NVisble,为正态分布标准差,为正值,一般不作训练,取定值1,原因有二:

    其一:梯度法训练会产生负值和0,导致训练失败

    其二:Gaussian过程并不需要精确的范围,取的只是正态分布的连续特征,提供Gaussian噪声。

    当然,还是有人提出了可训练σ的改进方法,个人实际测试并没有成功,σ在梯度下降过程中,出现了过大数值问题,导致网络崩溃。参考

    Gaussian过程极易产生误解,由于正态分布的取值范围是R,所以对比散度样本不可以再使用由Gaussian分布生成v’

    Gaussian过程主要为从二项[0/1]的h,提供一个连续型重构缓冲范围,而不仅仅把马尔可夫链的运行局限在0/1之间

    这样做的原因是,一般输入是连续型值,符合的是0~1之间的连续概率分布,而不是简单的离散二项分布。

    然后再把Gaussian分布映射回Bernoulli分布h',最后使用的是h[-1],令:v=BernoulliSigmoid(Wh[1]+b)

    对比图如下:

         

     左图(Bernoulli-Bernoulli)     右图(Gaussian-Bernoulli)

    可以看到,Gaussian分布使得参数学习到了更多的特征,但是也带来了更大的重构误差,以及更快下降到局部最小值。学习率和Bernoulli-Bernoulli相同情况下,epoch2就过拟合了。

    Hinton在 A practical guide to training 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s 提到Gaussian-Bernoulli模型不稳定,由于Gaussian分布的上界不定,

    所以,学习率较之于Bernoulli-Bernoulli应该下降1~2个数量级。同时,应当慎用CD-10、Persistent CD,这些会带来更不稳定的重构。(个人测试情况,似然几乎无法下降)

  • 相关阅读:
    Django -- 多对多建表增删改查
    Django -- 一对多建表增删改查
    Django -- 图书管理系统
    Django -- 基础
    前端 -- jQuery
    前端 -- JavaScript-BOM
    前端 -- JavaScript-DOM
    前端 -- JavaScript基础
    前端 -- HTML块级标签
    linux目录结构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ymn/p/4589566.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