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序算法总结


    一、排序算法原理

    1.1 冒泡排序

    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就交换他们两个。

    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这步做完后,最后的元素会是最大的数。

    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

    持续每次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没有任何一对数字需要比较。

    1.2 选择排序

    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

    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

    重复第二步,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1.3 插入排序

    将第一待排序序列第一个元素看做一个有序序列,把第二个元素到最后一个元素当成是未排序序列。

    从头到尾依次扫描未排序序列,将扫描到的每个元素插入有序序列的适当位置。(如果待插入的元素与有序序列中的某个元素相等,则将待插入元素插入到相等元素的后面。)

    1.4 希尔排序

    希尔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先将整个待排序的记录序列分割成为若干子序列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待整个序列中的记录"基本有序"时,再对全体记录进行依次直接插入排序。

    选择一个增量序列 t1,t2,……,tk,其中 ti > tj, tk = 1;

    按增量序列个数 k,对序列进行 k 趟排序;

    每趟排序,根据对应的增量 ti,将待排序列分割成若干长度为 m 的子序列,分别对各子表进行直接插入排序。仅增量因子为 1 时,整个序列作为一个表来处理,表长度即为整个序列的长度。

      算法先将要排序的一组数按某个增量d分成若干组,每组中记录的下标相差d.对每组中全部元素进行排序,然后再用一个较小的增量对它进行分组,在每组中再进行排序。当增量减到1时,整个要排序的数被分成一组,排序完成。

      一般的初次取序列的一半为增量,以后每次减半,直到增量为1。

    例如,假设有这样一组数[ 13 14 94 33 82 25 59 94 65 23 45 27 73 25 39 10 ],如果我们以步长为5开始进行排序,我们可以通过将这列表放在有5列的表中来更好地描述算法,这样他们就应该看起来是这样:

    13 14 94 33 82
    25 59 94 65 23
    45 27 73 25 39
    10
    

    然后我们对每列进行排序:

    10 14 73 25 23
    13 27 94 33 39
    25 59 94 65 82
    45
    

    将上述四行数字,依序接在一起时我们得到:[ 10 14 73 25 23 13 27 94 33 39 25 59 94 65 82 45 ].这时10已经移至正确位置了,然后再以3为步长进行排序:

    10 14 73
    25 23 13
    27 94 33
    39 25 59
    94 65 82
    45
    

    排序之后变为:

    10 14 13
    25 23 33
    27 25 59
    39 65 73
    45 94 82
    94
    

    最后以1步长进行排序(此时就是简单的插入排序了)。

    1.5 归并排序

    归并操作(merge),也叫归并算法,指的是将两个已经排序的序列合并成一个序列的操作。归并排序算法依赖归并操作。

    递归法(Top-down)

    1. 申请空间,使其大小为两个已经排序序列之和,该空间用来存放合并后的序列
    2. 设定两个指针,最初位置分别为两个已经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
    3. 比较两个指针所指向的元素,选择相对小的元素放入到合并空间,并移动指针到下一位置
    4. 重复步骤3直到某一指针到达序列尾
    5. 将另一序列剩下的所有元素直接复制到合并序列尾

      如 设有数列{6,202,100,301,38,8,1}

      初始状态:6,202,100,301,38,8,1 

      第一次归并后:{6,202},{100,301},{8,38},{1},比较次数:3;

      第二次归并后:{6,100,202,301},{1,8,38},比较次数:4;

      第三次归并后:{1,6,8,38,100,202,301},比较次数:4;

      总的比较次数为:3+4+4=11;

      逆序数为14;

    迭代法(Bottom-up)

    原理如下(假设序列共有{displaystyle n}n个元素):

    1. 将序列每相邻两个数字进行归并操作,形成{displaystyle ceil(n/2)}{displaystyle ceil(n/2)}个序列,排序后每个序列包含两/一个元素
    2. 若此时序列数不是1个则将上述序列再次归并,形成{displaystyle ceil(n/4)}{displaystyle ceil(n/4)}个序列,每个序列包含四/三个元素
    3. 重复步骤2,直到所有元素排序完毕,即序列数为1

    1.6 快速排序

    1. 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称为 "基准"(pivot);

    2. 重新排序数列,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在这个分区退出之后,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这个称为分区(partition)操作;

    3. 递归地(recursive)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

      假设一开始序列{xi}是:5,3,7,6,4,1,0,2,9,10,8。

      此时,ref=5,i=1,j=10,从后往前找,第一个比5小的数是x8=2,因此序列为:2,3,7,6,4,1,0,5,9,10,8。

      此时i=1,j=8,从前往后找,第一个比5大的数是x3=7,因此序列为:2,3,5,6,4,1,0,7,9,10,8。

      此时,i=3,j=8,从第8位往前找,第一个比5小的数是x7=0,因此:2,3,0,6,4,1,5,7,9,10,8。

      此时,i=3,j=7,从第3位往后找,第一个比5大的数是x4=6,因此:2,3,0,5,4,1,6,7,9,10,8。

      此时,i=4,j=7,从第7位往前找,第一个比5小的数是x6=1,因此:2,3,0,1,4,5,6,7,9,10,8。

      此时,i=4,j=6,从第4位往后找,直到第6位才有比5大的数,这时,i=j=6,ref成为一条分界线,它之前的数都比它小,之后的数都比它大,对于前后两部分数,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来排序。 

    1.7 堆排序

       是指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所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堆是一个近似完全二叉树的结构,并同时满足堆的性质:即子结点的键值或索引总是小于(或者大于)它的父节点。 

      在堆的数据结构中,堆中的最大值总是位于根节点(在优先队列中使用堆的话堆中的最小值位于根节点)。堆中定义以下几种操作:

    • 最大堆调整(Max Heapify):将堆的末端子节点作调整,使得子节点永远小于父节点
    • 创建最大堆(Build Max Heap):将堆中的所有数据重新排序
    • 堆排序(HeapSort):移除位在第一个数据的根节点,并做最大堆调整的递归运算

     图解参考:图解排序算法,之堆排序

    1.8 计数排序

      计数排序对输入的数据有附加的限制条件:

      1、输入的线性表的元素属于有限偏序集S;

      2、设输入的线性表的长度为n,|S|=k(表示集合S中元素的总数目为k),则k=O(n)。

      在这两个条件下,计数排序的复杂性为O(n)。

      计数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对于给定的输入序列中的每一个元素x,确定该序列中值小于x的元素的个数(此处并非比较各元素的大小,而是通过对元素值的计数和计数值的累加来确定)。一旦有了这个信息,就可以将x直接存放到最终的输出序列的正确位置上。例如,如果输入序列中只有17个元素的值小于x的值,则x可以直接存放在输出序列的第18个位置上。当然,如果有多个元素具有相同的值时,我们不能将这些元素放在输出序列的同一个位置上,因此,上述方案还要作适当的修改。

    第一步:找出原数组中元素值最大的,记为max

    第二步:创建一个新数组count,其长度是max加1,其元素默认值都为0。

    第三步:遍历原数组中的元素,以原数组中的元素作为count数组的索引,以原数组中的元素出现次数作为count数组的元素值。

    第四步:创建结果数组result,起始索引index

    第五步:遍历count数组,找出其中元素值大于0的元素,将其对应的索引作为元素值填充到result数组中去,每处理一次,count中的该元素值减1,直到该元素值不大于0,依次处理count中剩下的元素。

    第六步:返回结果数组result

    03 基础版代码实现

    1.9 桶排序

     假定:输入是由一个随机过程产生的[0, 1)区间上均匀分布的实数。将区间[0, 1)划分为n个大小相等的子区间(桶),每桶大小1/n:[0, 1/n), [1/n, 2/n), [2/n, 3/n),…,[k/n, (k+1)/n ),…将n个输入元素分配到这些桶中,对桶中元素进行排序,然后依次连接桶输入0 ≤A[1..n] <1辅助数组B[0..n-1]是一指针数组,指向桶(链表)。

     示意图

    元素分布在桶中:

    然后,元素在每个桶中排序:

    1.10 基数排序

      基数排序是一种非比较型整数排序算法,其原理是将整数按位数切割成不同的数字,然后按每个位数分别比较。由于整数也可以表达字符串(比如名字或日期)和特定格式的浮点数,所以基数排序也不是只能使用于整数。

      第一步

      以LSD为例,假设原来有一串数值如下所示:
      73, 22, 93, 43, 55, 14, 28, 65, 39, 81
      首先根据个位数的数值,在走访数值时将它们分配至编号0到9的桶子中:
      0
      1 81
      2 22
      3 73 93 43
      4 14
      5 55 65
      6
      7
      8 28
      9 39

      第二步

      接下来将这些桶子中的数值重新串接起来,成为以下的数列:
      81, 22, 73, 93, 43, 14, 55, 65, 28, 39
      接着再进行一次分配,这次是根据十位数来分配:
      0
      1 14
      2 22 28
      3 39
      4 43
      5 55
      6 65
      7 73
      8 81
      9 93

      第三步

      接下来将这些桶子中的数值重新串接起来,成为以下的数列:
      14, 22, 28, 39, 43, 55, 65, 73, 81, 93
      这时候整个数列已经排序完毕;如果排序的对象有三位数以上,则持续进行以上的动作直至最高位数为止。

      基数排序 vs 计数排序 vs 桶排序

      基数排序有两种方法:

      这三种排序算法都利用了桶的概念,但对桶的使用方法上有明显差异:

    • 基数排序:根据键值的每位数字来分配桶;
    • 计数排序:每个桶只存储单一键值;
    • 桶排序:每个桶存储一定范围的数值;

     二、 稳定性、空间复杂度、时间复杂度总结

    参考

    https://www.runoob.com/w3cnote/selection-sort.html

  • 相关阅读:
    asp.net 2.0 run
    Regular Expression
    assembly
    asp.net loading..
    session
    asp.net performance
    asp.net page order
    interface
    UVA 562 Dividing coins
    UVA 10003 Cutting Sticks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uluoxingkong/p/15255474.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