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需求与分析读后感


    要做一个项目,就得明白给谁做做什么,也就是这个项目的需求。需求是不同类的用户所不同的,所以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类的用户获取需求,这就需要不同类的用户参与。

    获取问题,分析需求,编写规格说明书,验证。这个过程,需要用户类,评测人等风险承担者们的积极参与,只有当风险承担者和项目开发人员对需求达成统一时,才能更节省更有效的进行下一步开发。

    当然在验证之后的开发过程中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不做更改的,每当出现需求变更,就要评估需求的优先级,对需求的可行性分析制定最终版,对更改的需求所影响的做改变和记录,最好对数据有所记录追踪。

    习惯造就未来是深深存在脑海的一句话,对于用户需求的正确获取和验证,以及过程中的实现,如果我们养成了制定计划,周期性改进和评估,同时在需求实现过程中积累材料将为以后的工作省下不少事。习惯制定计划逐个突破,记录,验证,未雨绸缪,积累经验能在与当下的项目里更实际有效的实现,不至于雾水一头。

    另外我认为,获取需求到实现需求到验证需求反复的过程中,我们程序员应该有一颗平淡的心,不要有过高的期待,因为需求变更是常有的,是多次反复连续的,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基础,而且不仅是需求变更,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也会有别的风险出现,既然知道是个难题,我们就该有一种临危不乱未雨绸缪的心态去解决问题,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是不可能的事。

    软件需求 获得分析确定 看起来几个字很简单,但是通过该阅读才知道实则是一个繁琐马拉松似的过程,不仅是需求的改变,文档的多次修改甚至重写,还有会以的召开,同时还得注意说话的方式和态度。在合作中更好的获取需求。

    通过今天的阅读,我知道了项目视图和范围是描述项目的边界,应当有什么不应当有什么;项目视图是描述业务需求的,不仅是要有需求的宽度,还得有深度,也就是不仅是有什么需求还得对这个需求进行细节的描述。通过关联图,我们可以确定项目的问题域。

    项目不仅是有商业需求的考虑还应当有用户使用者的考虑,不然会导致用户少的结果。所以针对不同的使用者,我们应当有不同的用户类别的用户代表,形成核心用户组。

    在获取需求时,我们可以通过实例图来使得用户更好的理解,可以使用统一建模语言。当出现需求变更或补充的时候,应当对优先级可行性延迟还是放弃作出判断,对预算和进度等重新估计,并且对计划和文档重新整理,以适应变化。当需求出现冲突、意见不统一谁来做决策,就应当分析需求的比重哪个大,哪个重要,并且应该听谁的谁是最终决策者,代表应当时刻记住虽然产品代表者对软件和本行业的一定了解,但自己不是唯一的用户。

     软件需求分析所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它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它有效性需求。

    进行需求分析时,应注意一切信息与需求都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尽量避免分析员的主观想象,并尽量将分析进度提交给用户。在不进行直接指导的前提下,让用户进行检查与评价。从而达到需求分析的准确性。

    分析员通过需求分析,逐步细化对软件的要求,描述软件要处理的数据域,并给软件开发提供一种可转化为数据设计、结构设计和过程设计的数据和功能表示。在软件完成后,制定的软件规格说明还要为评价软件质量提供依据。

    开发软件系统最为困难的部分就是要准确说明开发什么。最为困难的概念性工作便是要编写出详细的技术需求,这包括所有面向用户、面向机器和其它软件系统的接口。如果做错,这将是会最终给系统带来极大损害的一部分,并且以后再对它进行修改也极为困难。目前,国内产品的庞杂,一家企业可能有几个系统并立运行,它们之间的接口是系统开发人员最头痛的问题。对于商业最终用户应用程序,企业信息系统和软件作为一个大系统的一部分的产品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于我们开发人员来说,并没有编写出客户认可的需求文档,我们如何知道项目于何时结束?而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对客户来说是重要的,那我们又如何能使客户感到满意呢?

    然而,即便并非出于商业目的的软件需求也是必须的。例如库、组件和工具这些供开发小组内部使用的软件。当然你可能偶尔勿需文档说明就能与其他人意见较为一致,但更常见的是出现重复返工这种不可避免的后果,而重新编制代码的代价远远超过重写一份需求文档的代价,这些血的教训正在国内的软件开发者身上发生。

  • 相关阅读:
    elasticsearch客户端连接选择
    logstash5.x配置
    git操作
    Linux的crontab
    让MySQL支持中文
    Python装饰器(decorator)
    Python类的探讨
    Python对象(译)
    Python基础-作用域和命名空间(Scope and Namespace)
    Python输入输出(IO)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uhengchen/p/8530401.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