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旨在记录HTTP、HTTPS、SSL/TLS的特点。
正文
- HTTP
- 解释: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al, 超文本传输协议,属于TCP/IP第五层、OSI第七层协议栈。是B/S架构应用体系中应用最广的协议。
- 用法:在要访问的URL或URI前,加http://即可。
- 优点:规则统一,便于使用,消耗较小。
- 缺点:明文传输,很容易被中间人拦截(窃听、篡改、冒充),不安全。
- 默认端口:80
于是,我们引入了HTTPS。
- HTTPS
- 解释:Secure HTTP,即HTTP + 安全套件(SSL、TLS、Cert等)
- 用法:需要在访问的URL或URI前,加https://即可。(前提是该网站已加过安全套件)
- 优点:规则统一,便于使用,且由于对信息加密,安全性较高。
- 缺点:消耗较大,需要管理安全套件
- 默认端口:443
- SSL/TLS
- 解释:SSL(Secure Sockets Layer), 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均为安全套件, TLS用于替代SSL。
- 作用:
- 所有信息加密传播,第三方无法窃听
- 完整性校验机制,因此无法篡改传输内容
- 对身份进行验证,防止冒充
- 优点:安全
- 缺点:消耗大,需要维护
- 最常用:TLS1.1 TLS1.2
具体过程
-
HTTP(基于TCP连接)
1.1 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发SYNbit包,指明客户端要访问的端口;并发出初始序列号X;然后客户端进入SYN_SENT状态。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发ACK包应答,即SYNbit和ACKbit均为1;ACK应答设置为x+1;Seq为y ;然后服务器进入SYN_RCVD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发ACK包确认收到,故ACKbit为1,ACKnum为y+1,进入Establish状态;服务器收到这个包后,也进入Establish状态,TCP连接建立。
1.2 断开连接的四次挥手
第一次挥手:客户端发送离线请求,即FINbit=1;表明自己不会主动发数据了,但是可以收数据;然后客户端进入FIN_WAIT_1状态。
第二次挥手:服务器收到此请求并回复,即ACKbit=1,ACKnum=x+1;表明自己已接收断开连接的请求,但是尚未准备好关闭连接;然后服务器进入CLOSE_WAIT状态。客户端收到此确认包之后,进入FIN_WAIT_2状态。
第三次握手:服务器做好关闭连接的准备,并发送断开连接的请求,故ACKbit=1, seq=y;然后服务器进入LAST_ACK状态。
第四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此请求后发送确认包,进入TIMED_WAIT状态;服务器收到断开连接的确认包后,断开连接,并进入CLOSED阶段。客户端在2个最大生命周期内未收到回复时,会断开与服务器的连接,并将状态置于CLOSED。
- HTTPS(基于TLS)
由于HTTPS是基于HTTP的,只是加了一步认证的过程。所以此处只讲加密这一部分。
对于HTTPS的加密,TLS使用的是公私钥+证书的方式。
具体的图示如下: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ClientHello请求。
可提供以下信息:
1) 支持的协议版本,例如TLS1.0
2) 一个客户端生成的随机数,稍后用于生成"对话密钥"。
3) 支持的加密方法,比如RSA公钥加密。
4) 支持的压缩方法。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回应客户端的请求。
可提供以下信息:
1) 确认使用的加密通信协议版本,比如TLS 1.0版本。如果浏览器与服务器支持的版本不一致,服务器关闭加密通信。
2) 一个服务器生成的随机数,稍后用于生成"对话密钥"。
3) 确认使用的加密方法,比如RSA公钥加密(包含在服务器证书里)。
4) 服务器证书。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回应。如果证书有问题(不是可信任机构颁发、实际域名不一致、证书过期等),就会报出一个警告来;如果证书没问题,就会提供以下信息给服务器:
1) 一个随机数。该随机数用服务器公钥加密,防止被窃听。
2) 编码改变通知,表示随后的信息都将用双方商定的加密方法和密钥发送。
3) 客户端握手结束通知,表示客户端的握手阶段已经结束。这一项同时也是前面发送的所有内容的hash值,用来供服务器校验。
上面三次握手有三个随机数,可用来生成本次连接的会话密钥。
第四次握手: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第三个随机数pre-master key之后,计算生成本次会话所用的"会话密钥"。
1) 编码改变通知,表示随后的信息都将用双方商定的加密方法和密钥发送。
2) 服务器握手结束通知,表示服务器的握手阶段已经结束。这一项同时也是前面发送的所有内容的hash值,用来供客户端校验。
至此,TLS的加密完成。之后的通讯采用HTTP方式进行,只不过明文都需要被加密。
鸣谢
由于此文过于理论,所以我参考了以下两位大佬的博客,再次对他们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