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API:基础
HBase的主要客户端接口是由org.apache.hadoop.hbase.client包中的HTable类提供的,通过这个类,用户可以完成向HBase存储和检索数据,以及删除无效数据之类的操作。
通常在正常负载下和常规操作下,客户端读操作不会受到其他修改数据的客户端影响,因为它们之间的冲突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当允许客户端需要同时修改同一行数据时就会产生问题。所以,用户应当尽量使用批量处理(batch)更新来减少单独操作同一行数据的次数。 (如果是实时系统,则需要加上synchronized关键字)
创建HTable实例是有代价的。每个实例都需要扫描.META表,以检查该表是否存在、是否可用,此外还要执行一些其他操作,这些检查和操作导致实例调用非常耗时,因此推荐用户只创建一次HTable实例(就好比在Hadoop的setup中创建一次实例,供后续mapreduce调用,最终在cleanup中close)
向HBase插入数据的example:
package HBaseTest; import org.apache.hadoop.conf.Configuration;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HBaseConfiguration;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client.Get;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client.HTable;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client.Put;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client.Result; import org.apache.hadoop.hbase.util.Bytes;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 * Created by root on 5/27/16. */ public class Put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加载配置文件 Configuration conf = HBaseConfiguration.create(); HTable table = null; try { //创建HTable对象 table = new HTable(conf,"practice"); //设置rowkey Put put = new Put(Bytes.toBytes("rowKeyNum1")); //设置要写入的列族,列与value
put.add(Bytes.toBytes("f1"),Bytes.toBytes("cardNo"),Bytes.toBytes("123456789")); table.put(put); //获取rowkey Get result = new Get("rowKeyNum1".getBytes()); //将获取到的值放入Hbase的Result中 Result rs = table.get(result); //获取指定列族的列的value String cardNo = Bytes.toString(rs.getValue("f1".getBytes(),"cardNo".getBytes())); System.out.println("---cardNo---" + cardNo);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数据和坐标都是以Java的byte[]形式存储的,即以字节数组的形式存储的。使用这种底层存储类型的目的是 ,允许存储任意类型的数据,并且可以有效地只存储所需的字节,这保证了最少的内部数据结构开销。另一个原因是,每一个字节数组都有一个offerset参数和一个length参数,它们允许用户提交一个已存在的字节数组,并进行效率很高的字节级别的操作。
客户端的写缓冲区
每一个put操作实际上都是一个RPC操作,它将客户端数据传送到服务器然后返回。这只适合小数据量的操作,如果有个应用程序需要每秒存储上千行数据到HBase表中,这样的处理就不太合适了。(一般情况下,在LAN网络中大概要花1毫秒的时间,这意味着1秒钟的时间内只能完成1000次RPC往返响应。)
HBase的API配备了一个客户端的写缓冲区(write buffer),缓冲区负责收集put操作,然后调用RPC操作一次性将put送往服务器。(默认情况下,客户端缓冲区是禁用的,可以通过将自动刷写autoflush设置为false来激活缓冲区)
HTable table = new HTable(conf,"practice"); table.setAutoFlush(false);
客户端写缓冲区的大小默认是2MB,如果需要存储较大的数据,为了避免每次创建实例都要修改缓冲区大小,可以在hbase-site.xml配置文件中添加一个较大的预设值。
<property> <name>hbase.client.write.buffer</name> <value>20971520</value> </property>
这会将缓冲区大小增肌到20MB,大小可以根据数据量等参考设置。
强制刷写数据可以调用table.flushCommits();直接产生一个RPC请求。
注意:
客户端缓冲区是一个简单的保存在客户端进程内存中的列表,用户需要注意不能在运行时终止程序,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哪些尚未被刷写的数据就会丢失,服务器将无法收到数据,因此这些数据没有任何副本可以用来做数据恢复。
另外注意,一个更大的缓冲区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消耗更多的内存,因此服务器端也需要先将数据写入到服务器端消耗更多的内存,因为服务器端也需要先将数据写入到服务器的写缓冲区中,然后再处理它,估算服务器端内存的占用可使用hbase.client.write.buffer 乘以 hbase.regionserver.handle.count 乘以region服务器的数量。
如果用户只存储大单元格,客户端缓冲区的作用就不大了,因为传输时间占用了大部分的请求时间。
参考:《HBase权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