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编码前言
在计算机中,一般数字的编码都为二进制,但是由于以相等长度来记录不同数字,因此会出现很多的冗余信息,如下:
十进制 | 5 | 4 | 255 | 2 | 1 |
二进制 | 00000101 | 00000100 | 11111111 | 00000010 | 00000001 |
有效字节 | 3 | 3 | 8 | 2 | 1 |
如数字1,原本只需要1个bit就能表示的数据,如今需要8个bit来表示,那么其余7个bit就可以看做是冗余数据,
在网络传输时,如果以原本等长的编码方式来传输数据,则会出现很大的冗余量,加重网络负担
但是如果只用有效字节来传输上述码流,则会是:10110011111111101,这样根本不能分离出原本的数据
哥伦布编码则是作为一种压缩编码算法,能很有效地对原本的数据进行压缩,并且能很容易地把编码后的码流分离成码字。
哥伦布编码思想
一个码字的信息量,称之为熵,二进制上可用log2[n]来表示,也就是上面表格的有效字节,但是如果只是把有效码字串联起来,得到的只是一串无用的码流,因为这串码流中并没有描述单一码字的信息量,也就是无法对码流进行分离
哥伦布编码就采用了加0前缀,用于表达码字的信息量,在得到m个0前缀后,就能知道该码字在码流中的长度,并从码流中把码字分离出来
哥伦布编码概念
指数哥伦布(Exp-Golomb)编码是一种在音视频编码标准中经常采用的可变长编码方法,它是使用一定规则构造码字的变长编码模式。它将所有数字分为等大小不同的组,符号值较小的组分配的码长较短,同一组内符号长基本相等,并且组的大小呈指数增长。
指数哥伦布码的比特串分为“前缀”(prefix)和“后缀”(suffix)两个部分。它的逻辑结构为:
[Mzero][1][INFO]
编码后码长为2M + 1 + k,M为前缀长度,1为中间的1长度,M+k为后缀长度
哥伦布编码流程
zeroPrefixLength用于存储0前缀个数
codeNum是即将被编码的码字
k是指数哥伦布编码的指数
codeLen用于存储编码后长度
INFO为哥伦布编码后缀
编码时
M = zeroPrefixLength = floor(log2[codeNum + 2^k])
INFO = codeNum + 1 - 2^M
可以对编码过程进行如下分析:
首先求出码字的信息量,为N,
由于信息量肯定大于1,为减小码流,对其减一得 M = N - 1(也就是上述的求下整)
然后也需要尽量对后缀进行压缩,因此利用前面所得的M进行缩减得,codeNum - 2^M
最后考虑到0这个数字的存在,为了使INFO非负,对其+1
解码时
codeNum = 2^M + INFO - 1
codeLen = 2M + 1 + k
K阶指数哥伦布码表
阶数 | 码字结构 |
codeNum 取值范围 |
阶数 | 码字结构 |
codeNum 取值范围 |
K = 0 | 1 | 0 | K = 2 | 1XX | 0~3 |
01X | 1~2 | 01XXX | 4~11 | ||
001XX | 3~6 | 01XXXX | 12~27 | ||
0001XXXX | 7~14 | 01XXXXX | 28~59 | ||
... | ... | ... | ... | ||
K = 1 | 1X | 0~1 | K = 3 | 1XXX | 0~7 |
01XX | 2~5 | 01XXXX | 8~23 | ||
001XXX | 6~13 | 001XXXXX | 24~55 | ||
0001XXXX | 14~29 | 0001XXXXXX | 56~119 | ||
... | ... | ... | ... |
一般来说,根据码字出现的概率调整哥伦布编码的阶数K,
如果是码字0出现的概率较大,那么应该用K = 0,即0阶指数哥伦布编码
如果码字0与1出现的概率都比较大,那么应该用K = 1,以此类推
在H.264中用的是K = 0
JM代码如下
void ue_linfo(int ue, int dummy, int *len,int *info) { int i,nn; nn=(ue+1)/2; for (i=0; i < 16 && nn != 0; i++) { nn /= 2; } *len= 2*i + 1;//哥伦布码码字的长度 *info=ue+1-(int)pow(2,i);// 码字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