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类A调用类B。
A有属性a,B也需要用到。
因为B需要多次使用a,每次使用参数传递,会很麻烦。
此时一种方法是A通过一个方法把a传给B,例如B.setValue(a),其中B.b = a。
此时的问题是a和b的值是一样的,有冗余;而且可能A修改了a,但忘了通知b;或者其他类调用了B.setValue修改了b,但a并没有改变。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先执行了具体操作,之前并没有setValue,那行为就是错误的。
另一种方法是A提供一个方法getValue。然后把A传给B(更好的方法是一个由A实现的只包含getValue的接口传给B),然后B可以调用A.getValue(或更好的Interface.getValue)来获取。好处是只有一份变量,坏处是增加了B对A(或者是A实现的接口)的依赖。
对于前者的一个改进是把这些设置放在构造函数中。如果无法在构造函数中设置,那也应该在有明确含义的初始化函数,类似initialize,activate中设置。这样子调用者A会记住调用,而且其他类也不太容易误调用。特别是有多个这样的属性,可以放在同一个方法中设置,免得多个方法设置导致漏调。
一个判断原则是a是否也是B的一个属性。如果是的话,那在其中定义是好的;如果不是的话,那么从A中获取是恰当的。